各位朋友,你跟什么人在一起时才舒服呢?你和那些远远高于你的人——富翁、领导、父母、名人等——在一起时是不是有点紧张?你和那些跟你差不多的人——哥们儿、闺密——在一起时是不是比较放松?
有孩子的朋友,你在孩子面前是在表现可爱,还是在表现自己的权威呢?孩子是喜欢你,还是畏惧你呢?在单位做管理者或者领导的朋友,你希望部下是喜欢你,还是害怕你呢?
拥有不凡成就和巨大人生财富的人,你心中会觉得高人一等吗?你会不会以为自己在人间就是富贵之人呢?
【经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释意】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
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
因此,有道的圣人,当然有自知之明,故而不会刻意地表现自我;有道的圣人,当然懂得什么叫真正的自爱,因此不会自我显示高贵。圣人的法则就是舍弃自我表现和自视高贵的毛病,始终保持着自知之明和谦卑自爱的风度。
【核心要义】
真正的高贵。
在本章中,老子给统治者提供了圣人治世的自我管理模板:圣人有自知之明,有自爱之心。圣人不会自我显示,不会自我抬高,这样就可以获得人民群众对他的拥护和支持。
老子在这一章中讲解了以下三种阶梯式的领导模式。
第一,集权模式。这种模式会把民心挤压到绝路,到了这个地步,民心就会出现激变。民心出现激变,统治者就要压迫,但越是压迫,就越是激发反抗。(www.xing528.com)
第二,平和模式。这种模式就是不要打扰人民的日常生活,也不要阻碍人民寻求发展的道路。说白了就是,一要安定,二要发展。
第三,无为模式。这种模式就是那种效法圣人的自我心智管控模式,既能够有自知之明,懂得大道的规律,又能不刻意彰显自己的地位和权威感。懂得真正的自爱,不去刻意彰显自己身份的高贵。说到底,就是在明道的基础上,恪守自己内心的宁静,杜绝外部的张扬,一方面避免自己失控,另一方面也防止刺激别人,真正实现无为而治。
老子在本章中告诉了我们以下三个重要的道理。
第一,喜欢用权就会制造反面。领导者要遵守人心大道,不要背道而行。不懂得权力本质的人,以为权力就是统治和压榨下级或者人民的工具;不懂得人心的人,就会用权力的强制引起人民厌恶甚至抗拒。懂得权力本质是一种服务责任的人,就会放弃压榨和强制,会去耐心倾听人心,懂得了人心,就有了执政的基础。老子警告统治者,对待人民必须宽厚,“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如果只是凭借高压手段,使人民群众无法生存下去的话,那么老百姓就会掀起巨大的暴动,反抗统治者的暴政。纵观历史,社会动荡或者王朝的更替,往往都是由上层的腐败和民众的反抗这两股力量交织所推动的。治理国家如此,管理一个组织也是同样,甚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亲子之间的关系都遵循着这样的一个规律。历史规律就在这里摆着,只是让人纳闷的是,很多人就是不长记性,不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几千年来一直有人在重复着类似的错误。人心如弹簧,越压越有力量。
第二,警惕有的人无中生有地加罪于老子。有人认为,这一章可以看出老子对人民反压迫斗争的敌视。实际上,这是一种无中生有的杜撰,老子一直反对的是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和自见、自贵的政治态度。因为人民的反抗斗争必须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只有当统治者对人民实施暴政,压迫和掠夺人民的时候才会发生。在统治者与人民、上级与下级、父母与儿女、强者与弱者的关系中,固然占优势的一方应该承担主要的责任,但也不能由此把全部责任都归于上层。因为上层也是人,他们可能还达不到圣人的境界。因此,下层和弱势人群若是一丁点都不承担责任,不去配合上层,也不自律,在现实社会当中又到哪里去找圣人般的领导呢?若是社会真正出现了混乱,恐怕对大家都没有好处。
第三,老子认为,领导者的自我管理是个关键,核心要做到两点: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因为有自知之明,不会自以为是,不会高高地凌驾于百姓之上。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力量来自民众。那种只显摆自己能耐的领导者,就会压制下级的力量和智慧,自己也就成了进行滑稽表演的小丑。悟道的领导者懂得自爱,不会飞扬跋扈,更不会把所有的功劳都归于自己,因为他知道这么做的领导者是无耻的,是不会被人们拥护和爱戴的。
当然也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对于所有人来说,很多时候之所以迷恋自己习惯的模式,往往是因为不知道理想的模式是什么样子的。都说要实现理想,可如果说连理想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又如何实现理想呢?
作为领导者,要以圣人之治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即使一时达不到,也要不懈地努力。否则,非但无功,反而有过,甚至还可能有罪。对于这一点,领导者务必要高度重视。
【悟道箴言】
人心如簧,愈压愈强。
作用于人,反作用己。
爱与压榨,皆是此道。
圣人爱人,合人无碍。
强者小心,主强背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