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的人哪有不求福的呢?可求福会灵验吗?求福若是灵验,人间怎么还会有那么多人遭遇灾祸呢?求福若是不灵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求呢?
现实中常见的现象是,幸福人人想,可并不长久;灾祸无人要,可又往往不期而遇。想要的留不住,不想要的又赶不走。这人生真是不容易理解啊!
是啊,人世间的这些事情细想起来还真是让人有些迷惑。若是能找到将祸转福的方法,那该多好啊!老子能告诉我们这样的妙法吗?
【经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释意】
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
灾祸啊,幸福依附在它的旁边;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
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的忽然转变为邪的,善的忽然转变为恶的。对此,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
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核心要义】
福祸双胞胎。
老子的这些思想可以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启迪呢?(www.xing528.com)
第一,老子揭示了领导科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这就是:当你用自己有偏见的主观意念去看世界时,当你带着私心与人相处时,当你想利用别人而为自己谋利时,你所做的一切努力和结果最终的综合价值都是负数,忙来忙去,自己的人生总账仍然是亏损的。当一个人悟了道,愿意用无我无私无念的方式去做事时,用我们所熟悉的话说就是,不仅全心全意,还能以民心为心,以民意为意,并能处下做众人的公仆,就获得了一种治国理政、领导管理的最高智慧。在现实中,做领导或者搞管理,最典型和最普遍的错误就是用自己的主观意念和领导意图代替民心;不愿意做人民的公仆,而是喜欢高高在上;更有甚者,利用别人为自己谋私利,还谋求众人的忠诚和追随。如果你是领导者,或者是管理者,愿意无怨无悔地奉献自己,而为众人谋福祉吗?愿意放弃自己的意念,而把民心装在自己的心中吗?
第二,在这一章中,老子揭示了人间福祸的那种扑朔迷离背后隐藏着的玄机。首先要明白,祸与福的概念,纯粹属于人的主观意识,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事物真叫作福或者祸吗?当然没有。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称之为福,有的人又称之为祸。由此看来,福与祸并不是客观世界的真相,而是我们的主观世界运作的结果。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知道了福和祸的真相以及二者联动的变化规律。当一个人求福避祸时,已经动了自私之心,虽然这是现实中非常普遍的现象,但也说明心态已经不正常了。若是你只求福,祸又给谁呢?看来,只要动私心,福祸一定会结伴而来。如果一个人保持心灵寂静的状态——悟道的状态,福来不喜,祸来不怒,福来没有祸相伴随,祸来也不能伤人,如此就可以避免祸福过山车式的变化对生命的折磨。你想想,人间福祸都向着灾难方向的转化,不都是因为人的状态在里面捣鬼吗?你看那些因为成功、富有或者得志而忘乎所以的人,不都是在推动着成功、富有与得志向着灾难的方向转化吗?明白了这一点,你就可以洞察老子在福祸问题上隐藏的玄机:全是自己的主观之心在捣乱,全是不悟道的俗心在搞鬼。修道悟道,不管祸福,都是人生的营养。不修道不悟道,有福难长久,有祸难解脱。
第三,明白了上述道理,对于圣人的那些智慧,也就容易理解了。“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四句很有玄机的话中,方正、棱角、直率和光亮原来都是因悟道而生的品质,并不是我们普通人所说的个性,因此才会不生硬、不伤害人、不放肆、不刺眼。也就是说,老子在这里用的这几个词已经赋予了它道的内涵,而不是我们平时生活中所说的含义。你看看现实中那种把方正变成唯我独尊的人,把鲜明立场变成了固执己见的人,把直率变成根本不顾及别人感受的人,把光亮跟自己的自鸣得意和自吹自擂联系在一起的人,有几个讨人喜欢的?有几个结局好的?老子在这一章中用了四个“而不”的转折,就是针对俗人的那些毛病所开出的一个药方。
总结起来,本章中的老子思想可以用以下三个问题来表述。
第一,乱想都是瞎折腾出来的。关键是有想法、有能力、有权力的人能不折腾事吗?不明道,只按照自己想法折腾的人,就会越折腾越乱。
第二,求福避祸虽然是人之常情,但也不合道。福不是求来的,是自己的慧心种出来的;祸也并不是自动上门的,都是私心、贪心、贼心给招来的。
第三,圣人四品——“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圣人为何能做到呢?因为圣人有道,外通大道,内通心道。也许你也信奉“方、廉、直、光”这些看起来像是正道的品质,但只有能够同时做到“不割、不刿、不肆、不耀”才是天地大道的境界。
【悟道箴言】
心机一动,灾难开启。
私心一起,自残自毁。
本无祸福,皆是心鬼。
悟道明心,圣人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