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人们,虽然都很现实,但又很向往一些神奇或者神秘的事情。比如,不少人看到或者听说过历史上一些能掐会算的神仙般的人物,也很向往的吧?
可是,人们对此往往又半信半疑:作为肉眼凡胎的人,真的能够拥有神奇的能力吗?对于普通人来说,历史上的圣人犹如神人一般,圣人们有能掐会算的神通吗?
【经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释意】
不用走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出天下诸多事理的总规律;不用遥望窗外,就可以认识天道的奥秘。向外行走得越远,所知道的真正的道理就越少。
正因为如此,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天下万物的事理,不用看见就能明了天道,不妄为反而能够拥有不凡的成就。
【核心要义】
高级理性。
老子在这一章中首先讲了悟道的人拥有的两个神奇的能力,接着讲了许多人心智模式中的一个典型错误,也是外求的一个悖论:走得越远,知道得越少。最后讲了悟道圣人的三个神奇的作为。
在这一章中,老子似乎颠覆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模式。我们绝大部分人是用肉眼看世界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见多识广”“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广泛的经历造就广博的见识”是被我们广泛认可的认知模式。如果按照老子的说法,“增长见识”和“读万卷书”也不需要了吗?
很显然,老子告诉我们的与我们所认可的恰恰相反,而且,这还不是老子一时兴起随口说的话,而是他不断强调的非常核心的论点。关键是,老子作为圣人所能达到的这种迷人的境界,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可以企及的吗?老子的思想,不仅让很多人向往,也让人迷惑,甚至有的人还对此横加指责。解开这些迷惑,揭开那些错误指责背后的真相,也许是领悟老子思想的一条途径。
第一,作为圣人的老子,也遭遇了后人的批判。学术界在讨论老子哲学认识论时,有人持比较激烈的批判思想,认为老子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者,批判老子的人往往都会引用“不出户,知天下”作为论据。也有的观点较为温和,认为老子并不轻视实践所获取的感性知识,只是夸大了理性认识的作用。实际上,老子本人就是一位博学多识之人,他的人生经历涉及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很多内容。作为“东方第一位哲学家”的老子,正是因为看到了很多人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所带来的错误,才结合自己的修行体悟,提出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必要性和玄妙性。也就是说,老子是在谈理性与感性的辩证关系,也是针对现实中人们的普遍性问题,提示人们升级自己感性到理性高度的重要性,“不出户”“不窥牖”这类极而言之的表述手法,就是在强调理性认识的美妙。因此,研究学习《道德经》,应当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着的真意,而不可望文生义,更不可基于自己的片面理解而对圣人横加指责。
第二,“矫枉过正”正是老子智慧的特点。面对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顽固性极强的认识与做法,老子采取了“矫枉过正”的策略。正所谓“顽疾需下猛药”“乱世当用重典”,将老子的思想与这种思想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产生的结果结合在一起思考,才能理解老子思想的真意。否则,就会错误地认为老子的思想很片面、很偏激。实际上,老子正是用自己的一个极致在与现实中众人的一个极端进行碰撞,来完成太极大道的过程。这一点,正是那些望文生义的批评者们所没有理解的。(www.xing528.com)
第三,莫用自己的低级理性诠释老子的超级理性。老子认为,在认识上仅凭自己的感觉经验是靠不住的。因为没有深入事物的内部,就不能认识事物的全体,而且那些片段的、散乱的信息多了,还会扰乱人的心灵。因此,要认识事物的全貌与真相,就必须在自我内在的心性上下功夫。培养自己的超级理性,才能领悟天道,才能知晓天下万物的变化发展规律。正如著名的老子研究专家陈鼓应先生在《老子注译及评介》中所说的:“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着某种规律运行着,掌握了这种规律(或原则),当可洞察事物的真情实况。他认为心灵的深处是透明的,好像一面镜子,这种本明的智慧,上面蒙着一层如灰尘般的情欲。老子认为我们应透过自我修养的功夫,作内观返照,净化欲念,清除心灵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览照外物,去了解外物和外物运行的规律。”
看到这里,我们应该感到惭愧,两千多年前的圣人开启的超级理性智慧模式,直至今日也没有几个人做到。
通过学习老子这一章的思想,我们可以获得一个重大启示:认识世界不能依靠简单感性的积累,而应该在自然的感性积累基础上,将重点放在理性提升上,而不是一味地积累感性总量或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表面。一个人见多识广,可以成为吹牛的资本,但并不代表着掌握了真理。否则,因为理性加工使用的程序太低级,感性信息积累得越多,反而就会越混乱,非但不会提升智慧,反而会增加人们内心的困扰。
老子告诉我们,大道是万事万物背后的根本性真理。见到万事万物的表象,去追寻背后的究竟,找到那个共同的、根本的道理,这就是我们人脑的智慧模式。若是就事论事,不问究竟,就很容易陷入愚昧模式。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因为事事藏道,因此要事事悟道,借事悟道,不断升级,去穿透变化万千的表象,这就是一种智慧的模式。回到生活中,就是事事用心悟道,勤总结反省,深问究竟,把别人的错误当成自己的来总结教训,把别人的成就当成自己的教材,认真分析其中的智慧,就是获得超级能量的最高效率模式。
一旦获得了这种智慧,对于那些不了解的人来说,好像就是神通。所谓神通,就是自己的心能够通达万事万物背后的真相与真理。这就是老子为我们提供的超级理性的智慧模式。进入这种状态的人,心中掌握着万事万物的总规律,看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再也没有了秘密。这不是主观唯心主义,而是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所完成的认识理性的升级。
有人会问,老子反对“实践出真知”这个命题吗?当然不是,老子想告诉我们的是,实践不等同于真知,只有用实践推动理性升级,再带着高级的理性程序去实践,才能完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智慧提升。
总结一下,老子这一章的思想,可以用以下两个问题来表述。
第一,你认为自己经历得多了,就一定有智慧吗?那要看你是否能够进行高级的总结。你以为见识多了就一定会变得高明吗?那要看你用什么样的程序处理自己的那些见识。我们都反对填鸭式的教育,但我们很多人又对自己进行着填鸭式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如果我们没有处理外部信息的高级程序,经历和见识多了,往往会让我们变成更加顽固和愚蠢的人。
第二,我们感觉圣人的智慧有些神奇,甚至感觉圣人像有神通一样。那是我们在用普通人的思维审视圣人。圣人老子已经把这件事情说得很清楚,那不是什么神通,而是悟道后能够通达万事万物规律的状态。你若也想获得像圣人那般的神奇能力,就要学道、修道、悟道,最后得道。
【悟道箴言】
感性只是素材,理性才是高度。
若是没有感性,理性就是忽悠。
若能穿透感性,方可领悟智慧。
小成可以靠力,悟道方有大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