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孔子去拜访老子时,见到了这样一幕情景:孔子走进门,看到老子正在院子里的阳光下站着,一动不动,如同一株枯木。实际上,这是老子进入了虚极静笃的状态,也是悟道者的一种修行状态。
佛经中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得三法印,其中之一就是涅槃寂静。用白话来说,就是内心清净而无一丝杂念,在非修道者看来,如同死了一般。
圣人们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若想悟道,就要进入虚极静笃的状态。这就是老子在本章给人们讲述的悟道法门。只是我们很多人会感到很困惑:心里什么也没有了不就像傻子一样了吗?这样的状态能悟道吗?那就看看圣人老子是如何为我们诠释这个悟道法门的吧!
【经文】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释意】
要让自己的心灵虚空达到极点,守住心灵的宁静达到不为万物所动、心不起一念的状态。
做到了心灵的寂静,就能观察到万物和谐、蓬勃生长,就能从中洞察到万物循环往复运动的规律。天地万物纷纷芸芸,各有其运动的轨道,自然就会返回它的本根。
万物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作清静,清静就叫作复归于自身的命道,复归于自身的命道就叫作恒常的规律,认识了这个恒常的规律就叫作聪明。
若是认识不到这样恒常的规律呢?按照自己主观的想法行事,就是轻举妄动,就会惹出乱子和灾祸。
人一旦认识了这个恒常的规律就会与其相容而成为一体,与万物一体才能公正无偏,公正无偏就能够周全圆满,周全圆满才符合这个“常道”,符合“常道”才能与天地同寿而至真正的长久,如此才会使自己终身不会遭遇危险。
【核心要义】
虚极静笃。
静极生灵。
老子在本章将他的思想分成了以下五段来进行讲解。
第一段,先让大脑熄火,老子提出了“虚极静笃”这样一把入道的钥匙。(www.xing528.com)
第二段,大脑主观不出来捣乱,就可以让天地万物的自然生态及其变化规律呈现在眼前,如此就可以见到真相。
第三段,那万物是怎么运动的呢?世间万物都是循环往复的,由静到动,静极而动、动极而静是典型的太极模式。这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也是不可言的“常道”“恒道”。
第四段,人若是不明白这个恒常的规律,用自己的主观去思考和行动,就是制造麻烦和招惹祸端。
第五段,人若是明白了这个恒常的规律呢?也就有了道心,一切就会圆满而无灾祸。
至此,我们似乎更加清楚了一些平时很少想的道理:
第一,我们被片段的、表面的认识蒙蔽着;
第二,我们想着改造世界,实际上却应该去改造自己;
第三,我们一直想主导什么,却主导不了自己。
明白了上述事实,我们就可能懂得老子对人们的劝说:人类不是觉得自己已经很厉害了吗?几千年前,人类就有这样自大、自狂的症状。虽然科学在发展、生活在改善,但人类的痛苦也跟着花样翻新,人们不管穿什么、吃什么、住什么,幸福和快乐好像还是很难获得。这就是科学与哲学发展的不平衡,这就是精神与物质发展的失衡,那要怎么办呢?
第一,要静心。先把自己的念头放一边,别急着下结论,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慢慢看看,不用评价,也许就能知道事物发展的轨迹和规律了。哲学与文化各门各派都说:静能生慧!当你看到一个人处于癫狂、张狂、跋扈状态时,智力已经降到了最低点。真正能做大事的人,都是能沉得住气的人。正所谓“每遇大事有静气”,这才是智慧的状态。修行者有个信条,就是“捉念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反观。对于不修行的人,急急忙忙说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往往叫作“魔念”,是一种不成熟、不全面、没有触及本质的烂念头。
第二,要心观。国学中一个智慧观念就是:用眼叫看,用心叫观。看的是外部,观的是自心。我们一直想用自己的大脑和思想去掌控世界,可是人的大脑管不了这个世界,因为人的大脑是用来管自己的。
第三,息主观。我们平时生气、恼怒、指责别人,都是在用自己的主观衡量客观。可当我们发现客观与主观不相符时,就会出现负面情绪。如此这般,我们就会在自己的头脑中构筑出一对矛盾:我以为、我认为——本就是、本来是。一个主观,一个客观。我们生活中的所有问题都是这样一对基本矛盾演绎出的各种形式。真正的理解,是去懂得自己不懂的人和事的一种智慧。当你懂得了,矛盾也就消失了,人也显得有胸怀了,看问题也全面公正了,因此也就不会再制造是非了。如此生活,是不是也就太平了?
第四,太极观。老子告诉了我们中国人发现的“太极模式”,告诉我们要顺应变化,要悦纳生命与生活的新形态,而不是固守过去,也不是固守自己的认识与利益。如此这般,才能走出小我,发展大我,实现无我。
【悟道箴言】
自以为是纯添乱,虚极静笃开道关。
若是能够胜主观,无念真相自动现。
万物和谐有自律,看清规律心不烦。
清心寡欲容万物,悟道不遑无祸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