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环境影响是由造成环境影响的源和受影响的环境两方面构成的。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可按项目建设期、运营期和服务期(役)满后三个阶段或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环境质量划分。
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有清单法、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
评价因子应关注重点环境制约因素,必须能反应环境影响的主要特征和区域环境的基本状况。包括现状评价因子和预测评价因子。
2.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
(1)分级:一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详细、深入评价;二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较为详细、深入评价;三级评价对环境影响只进行环境影响分析。
(2)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特征;国家或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划要求;对于各环境要素已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则按导则的有关规定确定该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3)评价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应以量化评价为主。评价方法应优先选择成熟的技术方法。
3.建设项目概况和工程分析
建设项目概况和工程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工程分析,确定污染物源强、污染方式及途径或工程开发建设不同方式和强度对生态环境的扰动、改变和破坏程度。
结合建设项目工程组成、工艺路线,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因素、方式、强度等进行详细分析与说明。工程分析应满足“全过程、全时段、全方位、多角度”的技术要求。
(1)全过程:对项目的分析应包括施工期、运营期及服务期满后等。
(2)全时段:不但要考虑正常生产状态,同时也要考虑异常、紧急等非正常状态。
(3)全方位:不但要考虑主体生产装置,同时应考虑配套、辅助设施。
(4)多角度:在着重考虑环保设施的情况下,同时应从清洁生产角度、节约能源的角度出发,对项目的污染物源强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4.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目的:通过环境现状调查获取项目拟建区域的环境背景值,反应具体区域的环境特征,发现和了解主要制约因素。
(2)内容:自然环境概况(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地质与水文地质、气候与气象、水文与水资源、土壤、动植物与生态)、社会环境状况、环境质量状况(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其他)评价范围内污染源调查。
(3)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法等。
(4)评价方法:单因子指数法。
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调查范围大于预测范围。
(2)环境影响的预测时段:按项目的实施过程分为建设阶段、生产运行阶段和服务期满后的环境影响预测。
在进行环境影响预测时,应考虑环境对建设项目影响的承载能力。一般应考虑污染影响的衰减能力或环境净化能力最差的时段和污染影响的衰减能力或环境净化能力的一般时段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如十年一遇连续七天河流枯水流量、冰封期枯水平均流量、冬季采暖期静小风、熏烟条件、典型日气象条件等。
(3)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内容:评价中必须考虑环境质量背景已实施建设和正在实施的建设项目的同类污染物环境叠加影响。
对选址、选线敏感的项目应分析不同选址、选线方案的环境影响。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应从是否符合法规要求、是否与规划相协调、是否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是否影响敏感的环境保护目标或造成重大资源、经济、社会和文化损失等方面进行环境合理性论证。
(4)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和专业判断法。
6.环境风险评价
涉及有毒、易燃、易爆物资生产、使用、储运以及导致物理损伤与危害的机械事故或其他事故(如外来生物入侵的生态风险)。
(1)评价重点:化学风险和物理风险。
(2)事故防范措施:主要从组织制度、设计规范、防护措施及可行性、监督检查、岗位培训和演习、操作规程、警示标志、记录备案等方面提出要求。(www.xing528.com)
(3)事故处理应急预案:主要从事故预响、组织程序、应急措施、应急设施、区域应急援助网络等方面提出要求和建议。
7.环境保护措施以及技术、经济论证
建设项目的污染控制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以预防为主。
(2)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
(3)建设项目污染控制与区域污染控制相结合。
(4)按技术先进、效果可靠、目标可达、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多方案比选,推荐最佳方案。
(5)按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等污染控制设施及环境监测、绿化等分别列出其环保投资额,给出各项措施及投资估算一览表。
(6)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需针对与该项目有关的原有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以新带老”环境保护措施。
8.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
从资源能源利用、生产工艺与设备、生产过程、污染物产生、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管理要求等方面确定清洁生产指标和开展评价。
9.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污染因子
“十一五”规划总量控制的污染因子为COD、SO2;“十二五”规划总量控制的污染因子为COD、NH3—N、SO2及NOx;“十三五”期间污染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有:大气环境污染物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水环境污染物中的化学需氧量、氨氮。
10.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环境经济损益的分析主要任务是衡量建设项目需要投入的环境保护投资所能收到的环境保护效果。通过分析、计算建设项目的环境代价、环境成本、环境经济收益,对环境工程措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进行分析、评述。
11.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计划
加强环境监理,建立健全的环保机构,制定规章制度。分施工期和运行期,制订环境监测计划。
12.公众参与
(1)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要注意参与公众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2)公众参与的对象:有关单位、专家、公众。报告书中应列出公众意见调查主体对象的名单,并标明主体对象的基本情况。
(3)公众参与的形式:论证会、听证会以及其他形式。
(4)发布的环境影响信息与征求意见内容的要求(应以非技术性文字发布)内容:对建设项目实施、选址的意见;对项目主要不利影响的可接受程度;对项目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的建议等。
(5)公众参与意见的总结。
13.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建设项目的建设概况,环境现状与主要问题,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论,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总体结论与建议。
(1)阐明建设项目在规模、产品方案、工艺路线、技术设备等方面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2)利用代表性数据,简述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和污染物排放水平。
(3)明确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因子,地方政府对建设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或指标。
(4)明确达标排放稳定性,说明建设项目选址选线是否符合当地的总体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要求,阐明上述规划对建设项目的制约因素,对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及总图平面布置的环境合理性提出明确结论。
(5)明确环境保护措施可靠性和合理性,拟采取的主要环境保护措施(包括环境监测计划)与投资。
(6)明确公众参与接受性,说明公众意见调查方式,受影响公众对项目建设的态度与意见,对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建设采纳或不采纳的说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