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跆拳道技能训练的主要原理
1.跆拳道技能训练的应激原理
应激是指人体对于外部强负荷刺激会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的一种综合反应。具体而言,人体应激分为警戒、抵抗和衰竭三个阶段,人体应激的产生与“自我保护反应”有关。人体要达到应激状态需要超量负荷,通过超量负荷的施加,机体对原有负荷的平衡和适应状态被打破,人体达到新的负荷水平。
在跆拳道技能训练期间,跆拳道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有序提高依赖于应激原理的科学应用。跆拳道技能训练中应激原理的指导意义在于,教师或教练员要不断加大运动负荷,利用运动员的应激反应,逐渐形成新的平衡,提高运动能力。但是运动负荷不能无限制增大,要注意极限值,如果超出极限值,则会使运动员产生疲劳,甚至导致身体机能出现衰竭现象,因此要重视处理跆拳道技能训练的负荷量、负荷强度与运动员机体的应激程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2.跆拳道技能训练的新陈代谢原理
新陈代谢是机体运动的基础,了解人体的新陈代谢基本规律和特点是运动员从事跆拳道运动及其训练的重要前提。因此,新陈代谢(物质和能量代谢)原理是个体从事跆拳道技能训练的重要理论依据。
一般而言,人体的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部分。对于运动员来讲,在跆拳道技能训练过程中要承受一定程度的运动负荷,训练期间机体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在运动训练期间是非常活跃的。根据机体能量分解的时间的不同,运动员的机体供能不同,通常短时间(10秒~180秒)的运动训练,机体供能以糖酵解为主,而较长时间(长于180秒)的运动训练主要靠有氧氧化系统来供能。
新陈代谢原理要求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要了解人体运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代谢情况及规律,并科学进行饮食和补充营养,以为科学、有序地增强身体素质和竞技运动水平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保证在跆拳道技能训练中机体的物质和能量供应,从而顺利完成跆拳道技能训练任务。
3.跆拳道技能训练的运动负荷原理
要想提高跆拳道技能水平,就必须在跆拳道技能训练过程中承受一定量的运动负荷,这是跆拳道技能训练的基础和运动训练的本质,也是跆拳道技能训练实践中运动负荷原理的主要表现。跆拳道技能训练过程中,提高运动员机体的运动能力和其对外界(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就是训练负荷原理的实践运用。
运动负荷原理指出,在跆拳道技能训练中,一定的运动负荷会引起跆拳道运动员机体在形态结构、机能等方面的生物适应,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机体对运动负荷会不断适应,在此基础上,继续通过运动负荷的增加来不断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并提高运动能力。运动负荷原理要求运动员在技能训练中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在跆拳道技能的训练初期,根据负荷因素的基本特征,为了尽快进入运动状态,应通过增加负荷量使机体逐步适应负荷的方法来进行训练;在跆拳道运动的专项技能训练阶段,则应主要以提高负荷强度的方法来刺激机体。另一方面,针对不同阶段运动员跆拳道运动技术的提高,以及同一阶段运动员不同技术细节或身体素质的强化,应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训练负荷和方法。
4.跆拳道技能训练的机体适应原理
人体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具体表现在人的机体有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当个体长期经常性地从事体育活动时,其身体为了适应活动需要,经常参加工作的肌肉体积会加大、力量增强,同时有机体还会产生心肌变厚、脉搏减少、肺活量增大、血压降低等生理现象。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在跆拳道技能训练过程中,运动员机体对训练内容的适应主要如下:
(1)技能训练初期的刺激阶段。一般而言,在跆拳道技能训练初期,运动员的技能水平较低,身体素质一般,因此需要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机体(包括生理和心理)刺激,机体在这一阶段会表现出各种不良的适应。
(2)技能训练过程中的应答反应阶段。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跆拳道技能训练后,在和前一阶段相同运动负荷的刺激下,运动员机体内部各器官和运动系统的功能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输到机体各个器官中,最后使整个机体都进入运动状态,机体对外界运动负荷的适应性提高。
(3)技能训练过程中的暂时适应阶段。随着跆拳道技能训练的深入,运动员的各生理器官和系统持续接受运动负荷的重复刺激,并持续对这种刺激作出反应,坚持一段时间后,跆拳道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就会进入良好的工作状态,在运动过程中的各项生理指标表现出稳定的状态。
(4)技能训练中的长久适应阶段。在长久适应阶段,运动员的跆拳道技能素质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原因在于,在全面增加和系统重复各种外部运动刺激的基础上,运动员身体各相应的机能系统和组织器官产生较为明显的改造,包括身体结构和机能两个方面的改造,发生变化后的运动器官和身体机能得以完善与协调。
(5)运动训练中的适应衰竭阶段。适应衰竭主要是由于运动员在跆拳道技能训练中不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造成的,如一些运动员急于求成,为了快速实现训练效果而不合理地加大运动量,而机体的适应能力是有条件的,外界刺激物(运动负荷)的强度超过了机体所能承受的限度,进而导致机体某些机能衰竭,严重者还会引起生理衰竭,即死亡。因此,为了逐步、有序加强训练,应将机体适应原理和运动负荷原理结合起来。
5.跆拳道技能训练的良好竞技状态原理
竞技状态是人体机能能力在比赛之前及比赛过程中的一种状态反应,包括生理机能和神经心理两方面的因素。良好的竞技状态指的是有机体的活动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主导作用下达到了最完善的程度。良好的竞技状态表明运动员已具备了良好的体力及心理,其运动训练水平能保证其顺利参加比赛。判断良好竞技状态的指标主要有以下两个:
(1)观察运动员是否能迅速地进入工作状态,具有高度的工作能力,负荷后能迅速地恢复原来状态。
(2)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是否感到疲劳,是否愿意进行训练和比赛,迫切想要在比赛中发挥自己的能力。一个具有良好的“竞技状态”的运动员往往感觉到精力充沛、身体健康、渴望训练和比赛、对提高运动成绩充满信心。虽然运动员的主观感觉不一定完全可靠,但是却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良好竞技状态是人体生理能力和中枢神经系统状态的综合反应。运动员良好竞技状态的获得取决于:第一,运动训练中运动员机体各器官和系统发生的变化;第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第三,赛前训练的安排、作息制度等赛前准备工作;第四,比赛的级别、性质、竞赛安排等。对于跆拳道运动员来讲,良好的竞技状态是其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技能训练中,教师和教练员应注意对影响运动员良好竞技状态的因素的控制,合理安排技能训练,为运动员获得良好的竞技状态创造良好的条件。
6.跆拳道技能训练的运动技能建立原理
运动技能又称“动作技能”,指人体按一定技术要求完成动作的能力,或指掌握得足够好的运动本领。从生理学的观点来说,运动技能是运动反射的新形式,它是根据条件反射的机制建成的。在形成运动技能时,产生和巩固着条件反射的体系。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把这些条件反射体系称为动力定型。动力定型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是形成运动技能的基础,如果运动员在训练初期具有良好的动力定型,那么在之后的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往往就能顺利地完成运动技能。
在跆拳道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跆拳道运动员所建立的运动技能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在跆拳道技能训练中,运动员需要不断地重复跆拳道技术动作,使得形成这些动作的条件反射可以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区以外,即大脑皮层的降低兴奋区域内进行,使与条件反射有联系的动作可以不在意识的控制下自动进行,达到自动化地步。动作的自动化有助于运动员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将意志集中到意志力上去,这是运动员提高跆拳道运动技能的重要基础。
跆拳道技能训练中,把改进具体跆拳道技能和全面训练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助于运动员运动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在跆拳道技能训练过程中,为了顺利进行训练,必须重视获得和全面训练相结合的动作自动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全面训练都是有益的。只有训练手段对运动员掌握基本跆拳道运动技能起积极作用时,训练才能真正促进其运动成绩的提高。
(二)跆拳道技能训练的具体原则
1.跆拳道技能训练的系统性原则
跆拳道技能训练的系统性原则是从开始训练到训练结束的整个过程中,跆拳道运动员都要按照体能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并以此为前提进行完整、系统的跆拳道训练。
在跆拳道技能训练中,系统性原则要求对整个训练的过程进行系统规划,具体而言,教练员要对跆拳道技能训练的内容、手段、负荷以及各部分训练内容所占的比重等作出系统的安排。
2.跆拳道技能训练的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在跆拳道技能训练中,跆拳道运动员在发展专项运动技能的前提下,对各项素质作出全面的安排和发展,通过发展和提高一般身体素质进而提高跆拳道技能水平。跆拳道技能训练的全面性原则的依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只有全面发展运动素质和全面提高身体机能能力,才能为获得高水平跆拳道专项运动技术水平奠定基础。
(2)生物学研究表明,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任何运动项目的训练过程中,人体产生的各种变化都是相互依存的,运动员各项运动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其不同运动素质之间的良性迁移,从而有利于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技术与战术技能所要求的机能能力的全面发展。
(3)只有在一定条件的基础上,才能使运动素质和运动技能发生转移,专项运动素质和技能的形成需要有一般运动素质作为基础。换言之,只有运动员的各项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才能为跆拳道运动专项技能的学习创造条件。
3.跆拳道技能训练的区别对待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是跆拳道技能训练的重要原则之一。其具体是指在跆拳道技能训练中应根据运动员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训练水平、文化程度、个性心理特征等科学地确定训练任务、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和运动负荷。
教练员应该认识到,运动员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不同运动员各个方面的条件有所不同,且在训练中各人的起点不同,如有的开始进展很快,但后来反而慢下来。随着训练的进行,其发展程度也不同,如有的运动员在训练初期进展不大,但到了某一阶段可能突飞猛进。因此,应针对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合理安排训练,重视不同运动员在跆拳道技能训练中的各种区别性因素。
4.跆拳道技能训练的周期性原则
跆拳道技能训练通常是以各年度训练为基本周期的,年度训练分三个训练时期,各训练时期又以周为更小的循环周期。
就跆拳道运动年度训练来说,在整个训练阶段,训练经过周期循环不断进行。在此过程中,跆拳道运动员的思想水平、身体素质、技术水平、战术和理论知识等方面都逐步得到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跆拳道运动周期性训练应和持续性训练相结合进行,只有坚持系统的持续性周期性训练,才能不断提高运动员的跆拳道运动技能和比赛成绩。
5.跆拳道技能训练的持续性原则
在跆拳道技能训练过程中,遵循持续性原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机体对外界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因此如果负荷减少太多或完全中断,则训练所产生的适应就会消退;大量减少或中断训练,则会破坏运动成绩的持续提高。
实践证实,在跆拳道技能训练中,运动员的运动成绩都是通过系统的、不间断的多年训练而获得的。跆拳道运动技术只有通过多次重复练习才能逐渐掌握、熟练和巩固;身体素质也只有通过多次重复练习才能逐步发展;运动成绩也只有通过多次重复练习才能不断提高。
由此可见,跆拳道技能训练应当在全过程多年训练中长期进行,即使是在休整期也不能间断。
6.跆拳道技能训练的适应性原则
运动员体能的提高是在运动训练造成的有机体与施加负荷的外环境不断取得平衡的过程中实现的。可见,个体的训练刺激是由一定的刺激强度和刺激量所构成的。有刺激就会有适应,但只有当刺激达到与个人竞技能力相应的强度和起码数量时,才能出现身体素质不断提高的适应过程。负荷量和强度越是接近个人竞技与负荷能力的最佳值,适应过程完成得就越快,运动训练效果就越好。
另外,在跆拳道技能训练过程中,应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进行定期的测量与评定,以掌握其身体的各种信息变化,及时调整刺激量和强度指标,并及时修正其训练计划。
7.跆拳道技能训练的积极自觉性原则
跆拳道技能训练过程中,应注重运动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其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技能训练之中,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训练过程中,只有建立明确的目标,才能够更好地促进运动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提高。在训练中,引导运动员积极、主动投入到技能训练中的方法有很多,具体如下:
(1)加强训练目的与价值观教育。在跆拳道技能训练过程中,为了激发运动员更好地投入到运动训练实践中去,应注重教育学和心理学手段的运用进而使运动员树立起正确的行为动机和态度。具体而言,可在技能训练中将优秀的运动成绩与个人、家庭、国家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激发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发掘其顽强拼搏的精神,使其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2)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在跆拳道技能训练过程中,应注重对不同类型的运动员的心理特征的把握,以更好地激发其参与技能训练和运动比赛的积极性,这对于提高跆拳道技能训练的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例如,对于青少年运动员来说,其性格活泼好动,因此,在跆拳道技能训练过程中,应注重增加一些趣味性和游戏性的训练形式,从而使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3)充分发挥运动员的主体作用。在跆拳道技能训练过程中,教练员或是教师应使运动员全面了解运动训练的基本任务、要求和安排,使得运动员的主体作用得到应有的发挥。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自主性能够使其更好地掌握相应的动作技术,并在实践过程中做到灵活应变。(www.xing528.com)
(4)充分发挥教练员和教师的榜样作用。“以身作则”能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在跆拳道技能训练过程中,教师或教练员应以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为表率,与运动员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带动运动员获得更好的发展。
8.跆拳道技能训练的负荷控制原则
对跆拳道技能训练负荷进行科学控制应结合具体的跆拳道训练任务、训练对象而逐步地有节奏地进行。
为了提高跆拳道运动成绩,运动员在技能训练中必须多次重复练习,逐渐提高训练要求和不断增加负荷,其至把运动负荷提高到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这样才能创造个人新的纪录。这是因为,只有极限负荷的刺激,才能充分挖掘运动员机体的机能潜力,使其达到参加激烈比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要求。具体要求如下:
(1)运动负荷逐步增加。在长期的跆拳道技能训练过程中,逐步增加运动负荷可促进跆拳道运动员的体能和竞技能力的不断提高。如果训练的负荷总量总是一成不变,运动员可轻松完成而无疲劳感,则训练效果便会越来越小,其身体素质和竞技能力也就很难得到提高。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训练过程中,运动负荷的加大并非越大越好,也不是始终都大,而是要从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和不同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出发,以运动员身体健康状况和机能能力提高程度为依据,逐步地增加,有节奏地安排。在跆拳道技能训练中,一般而言,有节奏地波浪式增加运动负荷的方法是比较科学的,在训练中运动负荷的增加可按照“适应—加大—再适应—再加大”的规律进行。
(2)负荷结构定向化。负荷结构是指不同负荷因素的搭配组合。负荷结构的定向化是针对训练者的训练目的采用不同的负荷结构,因而选择负荷结构的方向很重要。例如,增强力量和力量耐力,要选择数量大,刺激强度小到中等的负荷;增强力量和爆发力,要选择数量小,刺激强度大到最大的负荷。训练目的不同,负荷结构则不同。
(3)负荷突出跆拳道专项特点。不同运动项目训练对训练负荷的要求不同,在跆拳道技能训练过程中,要对练习的远度、高度、距离、时间和次数提出适当要求,突出这一运动项目的专项特点。
9.从实际出发原则
跆拳道技能训练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1)跆拳道技能训练应从训练对象的个人特点、比赛要求、训练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安排,训练要因人、因项、因时而异。
(2)跆拳道技能训练内容和过程的安排要符合具体运动训练的实际条件,训练应充分考虑场地的设施条件。
(三)跆拳道技能训练的方法
1.跆拳道技能训练的基本方法
(1)对镜子训练法。对镜子训练法就是运动员自己面向镜子对各种跆拳道技术动作进行练习的方法。运动员在对着镜子进行练习的过程中,要对自己的动作进行观察。通过这一方法的训练,运动员能够对基本的跆拳道动作进行正确掌握,并能够在这一训练过程中对跆拳道进攻与防守的路线、角度、力度及方向有深刻的体会。与此同时,运动员对着镜子练习,镜子将其动作的完成情况及时反馈出来,运动员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有效的纠正,从而促进正确的动作概念在头脑中建立,也使正确的动力定型能够快速准确形成。
(2)心理训练法。运用心理学的手段来提高运动员进行跆拳道运动的心理素质和运动成绩的训练方法叫作“心理训练法”。心理训练法主要包括想象、表象、放松、语言暗示和生物反馈等具体的训练方法。心理训练与传统的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和人格修炼相结合,构成了跆拳道技能训练的完整体系。
(3)表象训练法。表象训练法,又称为“意念训练”或“念动训练”,是指教练通过语词唤起运动员的表象,并借助表象来练习跆拳道运动技术动作的方法。运动视觉表象和运动动作表象是运动表象的两种类型,其中,运动视觉表象主要是对客体的运动视觉形象进行反映;而运动动作表象是对学生自身的动觉形象进行反映。此外,学生既观看过,又亲自做过的动作形象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称为“视—动联合表象”。根据头脑中所形成的动作表象,学生可以在练习和比赛中将所学习过的动作表现出来。倘若学生不能唤起已学过的动作表象,那么他想要再做好该动作是非常不易的。因此,在动作示范做完以后,教练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首先要求学生想象示范的动作,然后再进行模仿练习,以后在新动作示范完后,在学习动作的开始阶段都要想象2—3秒钟,使学生形成正确、清晰的运动表象以及再造想象,从而巩固、熟练动作,以达到自动式。表象训练法既可以在学习单个或组合动作的过程中使用,又可以与其他教学法相结合运用于跆拳道技能的教学过程中,甚至还可以应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讲解与示范的准确和清晰,以保证表象训练的有效性。
(4)配合训练法。配合训练法就是运动员和同伴或者教练相互配合完成跆拳道技战术训练的方法。配合训练法的最大特点就是灵活,运动员使用这一方法进跆拳道技能训练时,与其相配合的同伴或教练能够通过做各种不同的配合动作来进行训练,使运动员的跆拳道技术水平得以提高,也使其对跆拳道技术进行运用的能力不断增强。配合训练法的具体方式有以下方面:
第一,听口令训练。同伴或教练员发出不同的口令,运动员听到口令后作出相应的技术动作。运动员要时刻做好完成技术动作的准备,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当同伴或教练发出的相关口令如右横踢、左横踢、左后旋踢接右横踢、右横踢接左前踢等时,运动员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姿势完成口令传达的技术动作。听口令做技术动作这一训练方式不但能够对运动员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进行训练,还可以促进运动员动作速度与反应速度的提高。
第二,踢脚靶训练。踢脚靶训练指的是同伴或教练员将脚靶放在手中,运动员做踢击练习,这一技术动作的练习具有攻击性。在运用这一方法进行训练时,要先对脚靶固定的踢击动作进行训练,等到脚部的力量与速度增加之后,再进行脚靶不固定的踢击动作练习。在进行脚靶不固定的踢击练习中,脚靶的移动要有一定的规律,即先慢速度移动,然后快速度移动;先简单移动,然后换方向移动;先移动一个脚靶,然后移动多个脚靶。如此一直将训练的难度提高,不断增强运动员的训练能力。踢脚靶的训练还能够促进运动员应变能力、反应能力、协调能力的不断提高,而且有助于运动员准确掌握各种攻防技术。运动员通过这一方式的训练能够对不同情况下使用何种击打技术最有效这一问题有所掌握,从而使自身的攻击效果得以有效提高。
(5)模仿训练法。模仿训练法指的是通过模仿优秀运动员或有效技术组合而进行的技术练习方法。运动员要想提高自身的技术动作,可以观察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动作,然后对其进行模仿。运动员的模仿不是一味地照搬,而是要通过对优秀运动员技术动作的观察来对跆拳道技能的特点与重点进行掌握,从而经过思考与总结发现其中的规律,运用这一规律进行技术的学习与训练,并能够对新的技术动作进行创新。模仿训练有很多种形式,运动员既可以对单一的技术动作进行模仿,也可以对组合的技术动作进行模仿。运动员在运用模仿训练法进行跆拳道技能练习的同时,同伴或教练可以在其旁边进行监督,以及时发现其问题并进行指导改正。
(6)水阻训练法。如果运动员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跆拳道技术,就可以采用水阻训练法了。运动员运用这一方法时需要在水中进行训练,水要与其胸部或者腰部齐高。运动员在水中做跆拳道动作时,由于受水的阻力影响,因此会增加动作完成的难度,与此同时,运动员动作的完成还会受到浮力的影响。此外,水中呼吸不通畅也增加了练习的难度。运动员要想在水中准确完成跆拳道技术动作,就一定要对技术动作的规格进行准确控制,以免动作发生变形的现象。所以,水阻训练法有利于运动员对技术动作的精确把握。同时,水中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的协调能力、灵敏素质、耐力素质等也是有利的。
(7)增加难度训练法。增加难度训练法就是将跆拳道技术难度和攻防难度提高后进行训练的方法,这一方法有利于运动员提高运用技术动作的灵活性。增加难度训练法具有两种方式:第一,增加技术难度。增加技术难度的训练就是运动员对跆拳道基础动作进行规范掌握后,同伴或教练员对其施加干扰,或者向其发出信号,使其在受到干扰或者听到信号后将跆拳道技术动作高规格完成的训练方法。例如,在劈腿技术动作的练习中,教练对运动员作出规定,只要运动员看到脚靶的位置比头顶高,就立即作出劈腿攻击的技术动作。在练习的开始阶段,教练或者同伴将脚靶的位置适当放低,使运动员完成横踢、侧踢或前踢等技术动作,每一个动作完成两三次后,教练或同伴将脚靶举到高于头部的位置,使运动员立即作出劈腿的技术动作。第二,增加攻防难度。增加攻防难度训练就是要改变跆拳道技能训练的条件,使训练条件比一般的训练条件更困难。这一训练方法的形式有很多,如大强度训练法、大负荷训练法和一对二同时训练法等,将训练的难度提升有利于强化运动员对跆拳道技能的掌握。通过运用这样的训练方法,运动员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跆拳道技术。
(8)比赛训练法。比赛训练法是指组织竞争性的、有胜负结果的、以最大强度完成跆拳道技能练习的训练方法,它包括教学比赛、检查性比赛、适应性比赛等。比赛训练法对于提高运动员跆拳道技能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比赛训练法能结合实战提高运动员的跆拳道技术、战术、身体训练水平和心理素质;其次,比赛训练法能调动运动员参与跆拳道技能训练和比赛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它可以激发运动员的斗志,促进运动员积极向上、克服困难,从而创造优异的运动比赛成绩。
(9)踢打沙袋训练。跆拳道技能训练中,沙袋训练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运动员对沙袋的踢打能够促进自身攻击速度的加快与击打力度的提升,从而促进自身跆拳道技术能力的提高。在采用踢打沙袋训练方法时,有两方面需要注意:第一,注意按照技术动作的规格进行练习,踢打力度要适当,避免技术动作出现变形的现象;第二,对技术动作完成时的本体感觉进行深刻体会与长久保持。
2.跆拳道技能训练的提升方法
跆拳道技能的训练除了基础的训练方法之外,要想获得更大程度上的提高,就必须运用更多的训练方法。以下就跆拳道技能提高的训练方法进行探讨,主要包括脚靶训练法、护具训练法、空击结合步法训练法以及综合训练法。
(1)脚靶训练法。①固定脚靶训练。在脚靶训练中,固定靶训练主要是指持靶配合的人原地站立手持脚靶,由踢击脚靶的练习者主动出击进行练习,持靶者根据动作的要求将靶放置于不同的位置。②移动靶训练。移动靶是相对固定靶来说的,固定靶是配合拿靶的人站在原地,而移动靶是拿靶的人跟随练习者移动起来,根据不同的练习要求变换不同的方向,虽然还是练习者主动,但是拿靶的人也要在拿靶的同时移动起来,包括运用基本的步法。
(2)护具训练法。①固定护具训练。在护具训练中,固定护具训练主要是穿护具配合的人原地站立,由踢击护具的练习者主动出击进行练习。②移动护具训练。移动护具是相对固定护具来说的,固定护具是配合穿护具的人站在原地,而移动护具是穿护具的人跟随练习者移动起来,根据不同的练习要求变换不同的方向。虽然还是练习者主动,但是穿护具的人也要在配合的同时移动起来,包括运用基本的步法。
(3)空击结合步法训练法。见表4-1。
表4-1 空击结合步法训练法
续表
(4)综合训练法。
1)提膝训练方法。在提膝训练中,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单腿连续提膝,如左腿连续提膝5次后,然后再换右腿练习5次,总次数是10次;另一种是左右腿交替提膝,即左腿提膝1次,右腿提膝1次,总次数也是10次,实际左右腿各练习了5次,但与第一种方法的区别就是左右腿交替着做。见表4-2。
表4-2 提膝训练方法
续表
2)手扶栏杆辅助训练法。手扶栏杆或墙训练主要是在练习者刚开始训练时为了体会技术动作时使用,此外,可以因地制宜地灵活运用,如扶着凳子、桌子或者墙壁等各处可以把扶的地方。见表4-3。
表4-3 手扶栏杆辅助训练法
续表
3)行进间准备活动练习法。行进间准备活动主要是在训练的准备活动中使用,大部分练习是在移动中完成,一方面起到了热身的作用,为后面的基本训练部分做好身体准备,活动关节,拉开韧带,避免受伤;另一方面也是在复习巩固基本的技术动作。见表4-4。
表4-4 行进间准备活动练习法
续表
4)实战练习法。实战是在训练中与同伴配对,两个人都穿好护具,包括穿好护臂、护腿、护裆、护头等,按照跆拳道竞赛规则进行练习,在实战中提高自己的训练水平。见表4-5。
表4-5 实战练习法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