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音乐教育与实践研究:乐谱媒介传播的作用和机制

高校音乐教育与实践研究:乐谱媒介传播的作用和机制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而,从魏晋隋唐时期到留声机传入,传统音乐文化历经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都是借由“乐谱媒介”进行传播。二是乐谱媒介可以作为音乐信息的载体,在“传播来源单位”和“传播目的单位”之间实现信息的共享。

高校音乐教育与实践研究:乐谱媒介传播的作用和机制

(一)乐谱媒介传播的概念

音乐文化逐渐繁荣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音乐发展历史当中,不断地进行实践传播,逐渐发现了一种能够准确完整地将音乐信息进行记录存储的特殊“文字符号”,就是乐谱。乐谱本质上就是将乐音音响的听觉信息中的各个要素转化为符号或模型等视觉形式进行记录。

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历史上最早的乐谱是在梁代形成的《碣石幽兰古琴文字谱。自唐宋时期以后,律吕字谱、文字谱、俗字谱、工尺谱锣鼓谱等记谱法也逐渐地出现,其中的“工尺谱”更是得到广泛应用。包括敦煌曲谱、西安古乐、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在内的众多音乐作品即“乐种”的保存都得益于传统乐谱,对这些艺术瑰宝的现代“解读”具有重大意义。故而,从魏晋隋唐时期到留声机传入,传统音乐文化历经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都是借由“乐谱媒介”进行传播。

(二)乐谱媒介传播的两种模式

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过程中,相较于“口语媒介传播”,“乐谱媒介传播”指的是在音乐传播活动中,将乐谱作为口语之外的传播媒介加入传统音乐文化传播之中。乐谱媒介传播主要分为两种传播模式:一是乐谱媒介的出现使得音乐创作与表演的“传播来源单位”得到了专业的分工。二是乐谱媒介可以作为音乐信息的载体,在“传播来源单位”和“传播目的单位”之间实现信息的共享。

第一,在乐谱媒介传播模式一中,虽然其“传播来源单位”和“传播目的单位”两个传播基本要素之间,和“口语媒介传播”类似,表现为以乐音音响符号为载体进行近距离、面对面的音乐信息共享,不过,乐谱媒介对于“传播来源单位”这一要素的介入,使其与口语传播模式中的创作表演二合一明显不同。运用乐谱媒介,把听觉产生的乐音音响符号转换成了可视的静止视觉符号,这样的转换对于创作者克服遗忘性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能够将创作者的一度创作与表演者的二度创作进行良好的分离,使得音乐创作与表演之间的分工更加专业和明确。

第二,在乐谱媒介传播模式二中,“传播来源单位”和“传播目的单位”两个传播基本要素之间,音乐信息主要以“乐谱媒介”为载体进行共享,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是一种近距离的或者跨越时空的共享和沟通。

综上所述,由于“传播来源单位”和“传播目的单位”这两个基本要素的存在,这两种传播模式不仅仅对乐音音响符号中的音乐信息进行了负载,也随之出现了乐音音响符号和其中信息同时负载的乐谱媒介。作为视觉符号的一种,这种乐谱媒介由于具有某些特殊的属性被广泛地进行复制、存储,广泛流传。因此,在乐谱媒介传播时期,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口语传播”虽然依旧存在,依旧是重要的传播方式,但是乐谱媒介已经渗透进了社会音乐传承的主渠道之中,例如宫廷、寺庙等。一种全新的大众传播媒介在这一时期的音乐传播活动中得以初步展现,乐谱媒介的全新特性也为唐宋以后千百年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十分重大的影响。(www.xing528.com)

(三)乐谱媒介传播的特征和意义

1.传播效果直观,传播过程连续性强

从一方面来讲,乐谱媒介传播帮助创作者较为精准完整地展现艺术的构思和音乐的形象;另一方面,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不再受到形式上的限制,不再局限于“口耳相传”,随着时间的推进绵远悠长。乐谱的存在让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音乐作品进行传播。人们可以通过乐谱来进行信息的共享和思想上的沟通。基于此,传统音乐史学得以对古谱加以解读,并进行还原历史原貌的研究。

2.大规模地传递复制音乐信息

与“口语媒介”相比,乐谱媒介对于音乐信息的传递和复制功能更加强大。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便出现了雕版印刷技术,隋文帝起将其作为记录文化典籍的方法。而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更是大大推进了印刷技术。乐谱不再是早期的手抄形式,也不再局限于文人阶层。乐谱与印刷技术的结合使音乐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规模都产生巨大的改变。乐谱的模板可以借由活字印刷术实现多次的复制,从而实现大规模的传播。中国历史中有大量的乐谱和集册是通过书局、书铺、书坊等进行印刷和出版的。也正是依靠多种多样的乐谱和传播活动,使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能够发展到现如今的水平和规模。

“备忘”是中国传统乐谱产生的重要原因。也正因如此,在以乐谱媒介作为传播模式的漫长历史之中,中国人并未追求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准记录,仅仅是对音乐的基本框架进行了记录。“音无定高”“节无定拍”的传统音乐文化艺术风格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发展形成的;但同时,音乐信息的准确性和传播也因此受到了影响,由此导致一些历史中的重要文献至今无法得到正确的释读,而成为千古绝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