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音乐教育与实践研究:口语媒介传播概述

高校音乐教育与实践研究:口语媒介传播概述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口语媒介传播的概念在音乐传播的活动之中,如果除了口头语言外便无其他传播媒介,那么则被称作口语媒介传播。语言和相应的文字符号媒介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人类文明能够传播的起点便是“口语传播”。根据现存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现状可推测出“口语传播”的规律和特点。

高校音乐教育与实践研究:口语媒介传播概述

(一)口语媒介传播的概念

音乐传播的活动之中,如果除了口头语言外便无其他传播媒介,那么则被称作口语媒介传播。这时,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会采用面对面的传播途径,音乐信息会由唱作者直接向听众耳朵输入,并得到及时的反馈。

语言使得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脱离了动物世界,成为人。语言和相应的文字符号媒介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人类文明能够传播的起点便是“口语传播”。传统音乐在华夏文明传承和发展的早期,也有过一段“口语传播”的经历。根据现存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现状可推测出“口语传播”的规律和特点。

(二)口语媒介传播的两种模式

口语传播是传统音乐文化历史发展中的第一个阶段,这一传播时期横跨了远古、先秦、两汉等多个朝代,在此期间口语传播是保存音乐风格以及民间音乐的重要方式方法。乐谱媒介的出现成为这一时期界定的重要历史依据。作为传统音乐传播历史中原始的形态,“口语传播”主要传播模式表现为两种:

第一,可以说是音乐传播模式中最为原始的基本模式。这一传播模式之中,传播者集创作和演唱者于一身,是“传播来源单位”。也正因如此,在音乐传播过程中只有两个主体角色出现,即传播者和受传者。乐音音响符号由传播者直接传递给受传者,受传者在接收到其中的信息后,再将反馈信息发出从而协调传播者的行为。

第二,由于口语媒介的介入,“传播来源单位”这一传播环节中的音乐创作者与表演者相分离。也就是说,音乐创作者需要通过“口传心授”这一方式,在向音乐受众呈现之前,借由口语媒介传播给表演者。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传播过程。

总体来说,传统音乐文化口语传播的这两种模式,在传播的两个基本环节之间,即“传播来源单位”和“传播目的单位”之间,只有负载音乐信息的乐音音响符号的传递和反馈,没有任何人为的传播媒介。因此这是一种典型“面对面、近距离”的人际传播。口语媒介传播作为保存先秦及两汉音乐风格以及民间音乐的重要方式方法,同时也对这一时期产生的传统音乐文化带来了深远影响。

(三)口语媒介传播的特点和意义

1.口耳相传的接力式传播

作为一种人际传播,在传统音乐文化中,口头接力式的由个体转向群体的“多级传播”是“口语传播”的重要依靠形式。例如,中国古代社会民歌的形成和传播,普通百姓受教育机会缺乏,只有少数人识字,因此歌谣等口头语言成了最主要的表达情感的方式,无论是传闻叙述还是讽喻或颂扬。也正因如此,先秦两汉时期的统治阶级已经学会了从民间的歌谣中对时事、社会现状进行了解,对民间歌曲的收集制度已然形成,《诗经》和《乐府诗集》便是这一时期的不朽篇章。正是个体和群体的“多级传播”使得民歌在各个社会阶层间广为传诵。(www.xing528.com)

因此,口耳相传这一接力式传播的过程使得民歌得以形成并传承。也就是说在传播过程中,有无数人的口、耳以及大脑思维加入其中,最终形成一个动态的传播“链条”。“口语媒介传播时期”是没有其他的例如乐谱的传播媒介的,正是这种无法触及的“链条”和口头接力式的由个体转向群体的“多级传播”,帮助早期传统音乐进行传承。

2.信息传、受双方保持近距离的位置关系

传统音乐文化“口语传播”所具有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传、受双方在进行音乐传播的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近距离的、面对面的位置关系。

早在远古、先秦和两汉时期,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便已经出现,宫廷宴会中的歌舞表演、备受文人雅士青睐的“以琴会友”、百姓的山歌抒怀对答,都是在“面对面、近距离”进行传播。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近距离、面对面,使得乐音音响符号以外的非语言交流也能够得以应用,比如说眼神、姿态、体态,甚至是面部的表情都有助于音乐形象的塑造;同时这种传播方式还有助于传播者对受传者反应的观察,及时发现受传者的状态,并以此来对自身的表演进行调整,使得受传者能够有更多的参与感,有益于传播者和受传者互相之间的情绪感染,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包括民间歌会等在内的古代各阶层音乐活动都具有十分典型和普遍的表现。

另外,口语媒介传播的“面对面、近距离”不仅拉近了空间距离,也缩短了心理状态上的距离,在相同的民族或地区,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双方信息的“共享”更加紧密,有利于共同“经验范围”的形成。中国传统音乐在早期形成民族和地域风格也是以此为根本的。

除此之外,口语传播是典型的人际传播,这也使得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受到了空间、时间和速度上的限制。相同、相通或相似的经验范围是人际传播的重要背景,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实现双方信息的顺畅交流。“口语媒介”需要以“相近的语言”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双方沟通的顺畅。“地缘的邻近”不仅可以保证自然环境或是区域特点的相似,更能够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带来空间上的便利。因此,“相近的语言”“地缘的邻近”往往是民歌传播、各区域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总的来说,在以口语作为传播媒介的时期,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进程是原始的,也是缓慢的,涉及范围较小,在特定区域内的传播较为普遍。

3.信息保存性差,信息复制能力有限

口语传播还有一个特点是信息保存性差、信息复制能力也十分有限。“口头语言”是“口语传播”活动的重要传播媒介,它是不易被记录和保存的,这样就需要受传者在空间范围内进行及时的理解和判断,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同时,在“口语传播”这一过程中,想要仅靠人的头脑去实现对创作者的音乐作品的准确记忆,包含旋律、速度、力度等众多细节,几乎是不可能的。

故而,在口语媒介传播时期,传统音乐文化想要传承和储存音乐信息,依靠的是一种具有流动性的独特存储体系,主要是通过群体记忆、口头创造和接力传播实现存储功能。其在较稳定的风格框架之中,表现出加工过程的各取所需和各自发挥。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群体记忆”只能够大致了解创作者创造作品的风格框架,为新的接力传播提供全新的力量。“同宗民歌”是以近现代全国各地民歌的传播为基础形成的,各地方剧种则是以戏曲声腔为基础形成的,信息保存性差,流动性存储效果的“口语传播”也与之息息相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