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乐演唱发声能力
1.呼吸
呼吸器官包括鼻、口、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胸廓以及横膈膜(膈)等呼吸肌肉群。
歌手用自己的声带振动发声,声带是在喉咙里的两片小肌肉,覆盖着黏液和细胞膜,两片肌肉之间的口子就是声门。
让我概述一下它的发声原理:闭上嘴巴让肺部缓慢地吸足气,如果让自己的唇始终微张,空气压力将使声带分开,一小股空气将会跑出来。
通过闭上唇闭上嘴巴,同时闭上声带关闭声门,然后吸气,做到好像要咳嗽但不要咳出来。关闭的声门阻塞了空气的流通。如果你注意力集中,说话或唱歌时,所有这一切都会发生:说话和歌唱快速地让一股股空气从肺部以及声带之间跑出来。
它如此工作:肺部产生气压,声带便让一小股空气跑出来;然后声带再次闭合,新的压力在下边产生,依此类推。它们运作得很快,以至于你不会听到间歇。我们所听到的人声就是这么产生的。
实际上,相同的事情可以在气球实验中形成:让一只气球里的空气通过两手之间的压力,从形成的口端跑出来——气球的口端就像阀门,就像你的声带,它让空气形成一股股快速气流的方式从气球中跑出来,就像你的声带处理肺部出来的气流一样。
2.共鸣
当某个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相近物体共振而产生共鸣。从歌唱发声的角度讲,声音的共鸣是气息通过振原体声带时,使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引起相近其他腔体共振的结果。共鸣的作用是使从声带发出来的声音音响得到进一步放大,并产生更多的泛音,从而使音色更加优美,声音更加洪亮。
人的声带长在人的喉腔中,通常我们将喉腔称为喉结、喉头或喉器。喉腔作为歌唱发声器官之一,其腔体很小,声带作为振原体只是两片小小的韧带,如果没有周围其他共鸣腔的共振,由此发出来的声音音量很有限。声带相当于是管乐器的哨片,各种管乐器如果不借助于共鸣管的共振,仅仅靠哨片振动所产生的音响会很小,因此各种管乐器都有长短不一的共鸣管。歌唱也如此,若想使从声带发出来的声音获得更大音响,必须靠喉腔周围腔体产生共振,从而使声音获得更大的共鸣。
那么歌唱时都有哪些腔体引起了共振,使从声带发出来的声音获得了共鸣呢?关于这个问题,过去一般都笼统地认为声音的共鸣腔是由头腔、口腔和胸腔三个腔体组成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声乐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对声音共鸣腔构成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二)声乐演唱唱法能力
1.民族唱法
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以民族唱法为其主体。从广义层面来看,戏曲、曲艺、民歌以及具有这三类风格的创作歌曲都可以称得上是民族唱法。但是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唱法其实并不包括戏曲、曲艺,而仅仅是指演唱民歌与民族风格比较强的创作歌曲,也能够称之为狭义民族唱法。
(1)戏曲唱法
①戏曲唱法概述
在民族声乐艺术中,戏曲唱法占有重要的地位。许多优秀的戏曲演员,有着深厚的“唱、念、做、打”基本功,并在唱法上有较深的造诣。
②戏曲唱法唱腔
A.叙述性唱腔
“叙述性唱腔”的基本特点:速度中等、字密腔简、旋律变化不多、突出语言因素,是一种边叙边抒、说唱结合的唱腔。
中国戏曲由于汉语字调及语调的变化多,又加之剧种风格的多样化,因而叙述性唱腔相当丰富。
例如评剧的音乐唱腔与当地语音密切结合,且在表述语气感情方面十分生动,富于生活气息。
越剧的音乐唱腔是在民间说唱“落地唱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成。“落地唱书”是清唱形式,30年代加入乐器伴奏,40年代初衍生出音乐性较强的“尺调腔”。“尺调腔”“清板”,叙述性较强。
戏曲中板腔体叙述性唱腔,是以上下句对仗反复叠成,结构大多是用“起——平——落”形式。
“起”部是旋律性较强的上句,然后进入叙述性的“平”部。“平”部的篇幅不限,上下句可自由反复,直到一段结束进入“落”部。“落”部是旋律性较强的下句,常用拖腔使之具有相对稳定性。
“起——平——落”结构的“叙述性唱腔”,以中国江南地区“滩簧腔”剧种中的“基本腔”最为典型,其叙述功能尤为突出,它的“平”部“干板”几乎就是语气声调的直接体现,自然动听。此外“高腔”剧种中的“滚唱”也富于叙述功能,并且体现出微妙的地方语音特色,如“四川高腔”“湖南高腔”等,都有其鲜明的地方特色。
“高腔”音乐原无管弦伴奏,只是锣鼓助节,一唱众和(帮),正因为不托管弦,所以特别强调语音的地方性和表意性。
B.抒情性唱腔
“抒情性唱腔”宜于表现剧中人细腻的感情,或深沉,或感慨,或柔中有刚,能倾吐人物内心的复杂情绪。“抒情性唱腔”结构严谨,篇幅较长,且有相对的独立性。
中国戏曲中的“抒情性唱腔”旋律优美、唱法讲究,并且有着鲜明的剧种风格,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戏曲艺术“曲是半壁江山”,大部分剧情是“以曲唱戏”的。各个剧种抒情性的“慢板”唱腔,是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和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艺术形式。
C.戏剧性唱腔
“戏剧性唱腔”就是用音乐写戏,采用跌宕起伏的旋律、紧松多变的节奏,充满激情地展现戏剧冲突和人物情感。
(2)曲艺唱法
①曲艺唱法概述
根据“一人一台戏”“千军万马就是咱俩”的演出特征,许多说唱艺人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创造了说和唱相结合的唱法。这一方面是指念白与唱腔两者在整个演出过程中的交替结合运用,另一方面是指其唱法的本身,就是在“说”的基础上“唱”,在“唱”中又似乎在“说”的演唱特点。
曲艺唱法的特点可以归结为“清晰的口齿,沉重的字,动人的声韵,醉人的音”。
所谓“清晰的口齿”指曲艺唱法的吐字清晰,这几乎是声乐艺术必不可少的要求。
所谓“沉重的字”指的是曲艺唱法字头重,相应地字腹相对短,既能让声音饱满,还能让观众听清每一个字。
所谓“动人的声韵”指的是曲艺唱法演唱每一个字时,均要具有一定的美感,这也是曲艺唱法中极为重要的特点。
所谓“醉人的音”是建立在清晰的口齿、沉重的字、动人的声韵基础上的,使曲艺唱法极具魅力。
②曲艺唱法唱腔
相比戏曲中的“叙述性唱腔”,中国曲艺音乐中的叙述性唱腔体现得更为生动,所以过去曾称为“说唱”,说明它在说唱结合上有突出的表现。
曲艺中的“叙述性唱腔”是根据地方语音及具体感情而设腔的,因而赋予语言以浓郁的韵律性和生动的形象性。
(3)新民族唱法
若想以一种理论性的概念对“民族唱法”进行描述则是极为困难的,有很多论者都曾经对“民族唱法”进行了有关的界定,但是大多都是以偏概全。就当代声乐界定概念来看,“民族唱法”主要是指和“美声唱法”“通俗唱法”具有相应性的歌唱技巧和演唱风格。那么到底哪种唱法才属于“民族唱法”呢?可以从两方面理解:第一,具备“中国传统唱法”的音乐特征;第二,包含有“中国传统唱法”和20世纪以来发展的所有声乐艺术。这同样也引出了另外一个概念——中国传统唱法。同样,“中国传统唱法”也在这个时期被视作一个相对比较模糊的概念,其中包含了从春秋战国时期以来的各种歌唱技巧和风格,最大限度地凝聚了中国各项古代声乐艺术发展的智慧结晶。同时也包含了中国不同地区、民族的歌唱技巧和风格,最大限度地凝聚了中国各地区人们的思想和习俗。而在20世纪,“中国传统唱法”则获得了一定的创新和发展,并在“美声唱法”发展的影响下,使歌唱技巧和演唱风格有了新的改变,形成了“新的民族唱法”,在中国歌坛发展过程中以一股清新的力量脱颖而出,也叫作“新民族唱法”。
“新民族唱法”不但充分掌握住了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发展的精髓所在,不改变声乐的传统之美,同时还蕴含了“美声”带来的新影响,实现了与西方艺术的进一步结合。在中国最早提出“新民族唱法”一说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现在已经有了2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并且也已经呈现出其完整的、相互融合的艺术特征,发展成为现在众多民众、艺术家们所喜爱的一项艺术类型。
对于“新民族唱法”这一说法,学者们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其中有部分学者将其视作“现代民族唱法”,认为这种演唱形式“游离”于民族唱法的边缘,也就是其已经远远地脱离了民族唱法的各项形式,但是却仍然没有脱离民族唱法总体的范畴。也有很多学者将其视为“民族新唱法”,把它们归结成和传统的民歌唱法、戏曲唱法等一类。仔细地评阅学者们各自不同的观点可以发现,无论是怎样的观点都具有自身的道理。(www.xing528.com)
2.美声唱法
(1)美声唱法概述
美声唱法是我国对西方歌剧、艺术歌曲等歌唱方法的称谓。其演唱风格最早形成于17世纪时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多声部音乐以及复调音乐等,都运用了这一方法来表现严肃、崇高、空灵、庄严、仁爱等艺术氛围,对演唱的声音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对演唱声音艺术的表现力也做了十分精细的控制,最终奠定了声乐艺术往更高艺术水准方向发展的基础。
(2)美声唱法技巧
①关闭唱法
“关闭唱法”是声乐演唱的一种技巧,它主要为头声区中高音发声过程中的一种控制动作。“关闭唱法”也被称作“掩盖唱法”。
“关闭唱法”主要起源于意大利,这一技术是19世纪初期开始使用并广泛流行的。在此之前,歌唱家们在演唱过程中总是感觉音越高其发声则越困难,唱高音的时候也总是不稳定。
在“关闭”技巧的练习过程中,当气息上升至上腭与头腔共鸣区的时候,需要用腹肌往里收缩,横膈膜向上和胸肌配合去维持较为强力的气压,打开声门可以让舌根与会厌之间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宽大的空间;将气流送到头腔之中去,把音色变暗之后再转向头的中区与后部,之后则向前送出。
练习“关闭”时,要做到喉头稳定且略向下,软腭上提,使气息可以不侵入面鼻的同时,沿咽壁往上直达头盖。
“关闭”并不是要把喉门闭紧,反而是要把喉门与口部的肌肉自然地放松,让喉部的肌肉做出适度的调节,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色。先由开放的AW音变成圆润而立起的AH音,再逐渐地带o音,最后则是带u音。
可以在关闭区之前的一两个音应用相对比较开朗的音发音,主要是因为使用的开朗音十分容易使继续音关闭。
②弱音唱法
早在18世纪初期,意大利的很多声乐教师就已经开始采用这种有控制的、较为柔和的弱声加以练唱。
在日常的练唱过程之中,可以使用弱声唱法,先将音色与声音的形状找准确,然后将声音柔和地放大。弱声的练习方法与要求通常如下。
保持横膈膜的支持,喉门打开,上提软腭,咽部则形成了管状。
采用全共鸣,注意声区的转换和统一。
声音靠前向上,中声区偏重于面部的共鸣,高声区则偏重于头腔的共鸣。
始终要保持高位置的歌唱,声音弱却不虚。唱弱声时仍然需要采用面罩共鸣,仍然需要保持如唱强音过程时候一样的音质与音色。
在练习过程中需要注意如练习关闭唱法一样的情况,中声区到高声区之后需要注意面部共鸣到头腔共鸣之间的转换。
凡练唱新作品时,都能够先采用弱声进行练习。特别是对于声乐初学者而言更需要练习,因为通过弱声进行练习能够很好地帮助初学者将喉门打开,放松喉头,找到气息支持之感,找到咽腔用力阻气的感觉,从而达到调节歌唱器官,提高嗓音质量的目的。
(3)美声唱法的“民族化”“通俗化”
①美声唱法的“民族化”
自从美声唱法在20世纪传入中国以来,其演唱的科学性就已很快被国内音乐界所认可,并且还有很多声乐专家学者充分认可了这种演唱方式。而在随后的几年时间内,这一种内容与中国的民族演唱也在不断地进行融合与碰撞,不断地汲取中国优秀的音乐演唱艺术形式与语言,才能够从根本上让自身逐渐地丰富起来,进而被中国广大观众所乐于接受。
欧洲的美声唱法传入,需要经过自身的本土化发展历程,但也要求其保留欧洲传统的唱法,以及其中由比较基本的特点所组成的相对科学的演唱方式。随着中国民族音乐演唱艺术与美声唱法的不断发展融合,美声唱法也逐渐形成了符合我国审美情趣的一种重要声乐体系。
西洋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发展存在着很多不同点,但是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就音乐表现力方面而言,在歌曲的情感处理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相同之处,两者都十分注重情感方面的真实流露。
在中国的美声唱法,同样也存在着属于自己的地域性与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与声乐歌唱家去进一步发掘与培养,在融合西洋美声唱法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与融合,使之能够变成具有中国本民族特色的声乐形式,最终可以深刻地体现出中国独具特色的教学与演唱方法。
音乐无国界,声乐亦无国界。尽管国家的语言与文化不同,但好听的声音却是无国界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音乐艺术的创新,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属于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对于中国的声乐与表演而言,如果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就一定要充分学习优秀的音乐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去借鉴比较优良的文化传统,这样才能够使中国本土的声乐艺术发展变得更为完善。
当前我们很明显地看到,中国的声乐艺术发展主要是20世纪时期传入中国的欧洲美声唱法与中国传统音乐之间结合形成的,这也是一种独具中国艺术特色的演唱艺术形式,基本上是全中国化的美声演唱方式。所以我们将美声与中国传统的唱法结合起来,这种音乐的演唱形式也更加容易在中国得以开展,这同样属于中国社会十分高雅的一种音乐艺术。
②美声唱法的“通俗化”
艺术歌曲的出现,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而且也给后人留下了足够的精华以及永不磨灭的优雅印象。但是在网络音乐、录音制作等一些音乐技术的不断革新,歌唱者对音乐的重新演绎等多种条件的影响之下,艺术歌曲也进一步接纳与吸收了通俗音乐的种种优点,穿上十分华丽的外衣,并再次登上舞台展示其取得的完美艺术效果,借此国内产生了众多对美声通俗化的艺术研究。
通俗化的艺术歌曲富有一种十分自然的亲切感,不但具有现代流行化的元素,同时还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使人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美妙的歌唱和深刻的艺术内涵,很容易被人民大众所接受,同时也比较容易进行广泛的传播,“阳春白雪”并不是大众遥不可及的艺术。
很多声乐学习者在音乐院校所接受的教育,大多是传统的美声唱法。这种类型的歌曲时代背景和现实场景都与广大听众相去甚远,很难使人感受到歌曲的真实性。但是通俗化的美声则是从内容与表达方面贴近歌者,对听众的心灵能够产生很大的震撼。
3.通俗唱法
(1)通俗唱法概述
通俗唱法,又称流行唱法。从广义上来说,就是演唱通俗歌曲的方法。与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所不同的是,通俗唱法的音色并不是占主要地位的。为了歌曲内容的需要,通俗唱法的歌唱者可以任意调整音色,以便最大限度地表现歌曲情感的力度和深度,使声音的变化具有多样性。通俗唱法在演唱时最重要的是其音乐表现力、感染力和强烈独特的演唱个性。
通俗唱法还讲究通过亲切的心灵感受去塑造音乐形象,在歌唱中寻找自身最为自然、最为本质的东西,并根据各个不同作品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声音技巧来增强作品表现力。
通俗唱法在发展过程中借鉴、吸收其他流派的演唱风格,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可见它具有普遍性、包容性与适应性,正是这三种特性使它能够融入不同时代的音乐潮流。
(2)通俗唱法技巧
①气声唱法
所谓气声唱法,是指演唱者吸完气以后,不使声带完全闭合而发声的一种方法。其特征哀婉、暗淡,可能还带有一些沙哑的音色,而表现的嗓音极具感染力。
②叹音技巧
所谓叹音技巧,是指歌唱时叹气状态下发出的声音。
③颤音技巧
所谓颤音技巧,是指演唱时犹如器乐演奏中的音符上下颤动,只是在声乐演唱中,主要保持声带松弛使声音颤动而得声。
④假声技巧
所谓假声技巧,是指演唱中个别高音处或者某处情感特殊处理运用假声的演唱方法。
⑤装饰音技巧
所谓装饰音技巧,是指乐曲演唱中运用倚音、滑音、波音等特殊处理技巧的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