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乐教学过程的设计类型
音乐教学过程的设计可以分为阶段式设计与环节式设计,前者侧重于教学过程的结构,后者侧重于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的安排形式。两种设计方式可结合运用。
1.阶段式设计
(1)起始阶段
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主动探究新问题,促进思维发展。
(2)展开阶段
这一阶段,教师应激发、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表现、加入创造性活动,在交流与实践中获取新的知识经验。丰富教学形式,活跃教学氛围。
这一阶段是音乐教学内容展现和音乐教学目标达成的阶段,一般由若干个教学活动组成,各节环环相扣、由浅入深、逐步递进。
(3)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经过开展探究活动后,对自身的实践结果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展示、交流,呈现结果。这一阶段是学生相互学习、综合拓展知识的阶段。
(4)结束阶段
这一阶段是音乐教学的总结阶段,关系到音乐教学过程的完整。通常,音乐教师用概括教学内容、总结学习情况等方式来结束教学。仅有教师一人活动,则缺乏情感的互通,显得单调,可用采访的方式交流心得体会,让学生说出获得了哪些体验,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特性。
有时,形成性阶段与结束阶段可以都归属于一个教学阶段。如上例的形成性阶段也可属于教学的结束阶段。
2.环节式设计
音乐教学环节是教学过程展开的基本程序,从学习音乐知识角度看应遵循的基本规律是: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阶段;从掌握技能角度看应遵循的基本规律是:泛化、分化、巩固、熟练四个环节;从教学流程角度看应遵循的基本规律是:准备—开始—主体—总结四个部分。下面仅就教学流程四个部分从教与学的角度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1)准备部分
音乐课的准备部分是教师上好课的基础,应从三个方面入手,做到“三备”。①备教材
教师要把教材内容变为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分解教学难点。
②备学生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而教师要了解所施教对象的整体情况,个体差异,做到有的放矢。
③备教具
教具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师要做到适宜、适时、适度运用教具,运用好教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开始部分
音乐课的开始部分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前奏,前奏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而要做到“三要”。
①导入要新
教师的导入要入情入理,要有理有据,要有新有意,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的发散性遐想,把学生马上带进学习的空间,产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的意向。
②设计要奇
教学设计要针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现实条件,给学生一个赏心悦目的感觉,如教师周围的环境布置,桌椅的摆放图形,教具适宜的使用,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③手段要特
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它因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因教学任务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不能总是采用“设疑式”“提问式”等固定的方式或手段,而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选择,统筹安排,每次课的开始教师都要精心选择,让学生直观上产生一种动觉,思维上产生一种幻觉。
(3)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是教师的教学影响和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在教学上直接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完成“三个形成”。
①讲解形成感知
音乐教学是从感知开始的,从音乐的音符,到音乐歌词的深刻内涵,都须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让学生从感知入手,形成对音乐的感性认识。
②示范形成表象
教师通过范唱、范奏、借助直观教具的视唱、录音录像的欣赏等,都能给学生迅速建立一种直观的表象。
③练习形成技能
音乐教学不能只看教师给予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音乐这种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练习,进行识谱、练耳、歌唱、演奏等一系列活动才能形成这种技能。
(4)总结部分
总结部分是师生对教学运行过程的结果分析,它应突出“三个步骤”。
①目标达成步骤
音乐教学过程一般对课时目标采用“小步达成法”,对学年任务采用“间歇达成法”,对年段目的采用“螺旋达成法”。
②检测评估步骤
以往音乐教学的检测过程仅局限于对学生的单向检测,并从学生身上查找原因。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检测的形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要求,而要采取双边或多边检测手段。
③巩固延伸步骤
课后是音乐教学过程的补充、延伸和发展,音乐教师要承担起这种任务,要组织各种不同形式的歌舞队、乐器队等,来巩固运用音乐教学成果。
(二)音乐教学过程设计的考虑因素
怎样设计音乐教学过程,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创意和做法,但无论怎样设计,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形式为内容服务。音乐教学过程设计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导入部分
导入部分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学、诱发兴趣、导入新课。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强化首次认识对后续学习至关重要。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巧妙导入,把握细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1)导入对音乐教学的意义
人们常说,有个好的开头就意味着有个好的过程和结尾。一堂课也是如此。教学导入对能否上好一堂课起到重要作用,从此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好的教学导入,课程的内容是很难使学生接受的,它必须要有一种学生喜欢、有趣的媒介形式作为引导,才能铺开通向课程的大道。所以,好的导入具有阐释和引导学生认识了解课程的价值;具有深入浅出理解和消化课程的价值;具有发展学生能力、增强课程体验的价值。
①好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入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其作用在于很快地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有效的教学导入,对一堂课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老师美妙的话语、和蔼的教态,都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动机。那出其不意的悬念,那引人入胜的课件,那活动中的体验,无不吸引着学生学习的目光和心理,其教学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好的导入可以使学生有序进入学习内容
再好的导入都是围绕着学习内容而设计的。如果要对导入进行评价,那么第一条是看能否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第二条应该看其导入与学习内容的关联度如何,是否紧密、是否能体现内涵、是否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里所说的学习内容主要指学科知识与技能。要通过导入这一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因此,好的导入可以使学生渐进有序地步入学习内容。但有些导入看起来很活跃,其实与内容无关紧要,只是为营造热闹气氛而已,那么它就失去了导入所应有的重要价值。所以导入不仅是有趣,更重要的是它这个“导火线”一定要能点燃那亟待“引爆”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如果它不能点燃“引爆”,导入的意义何在?
③好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导入不仅仅是激发兴趣,应视为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从一节课来看,导入只是一堂课的开始,是一个序幕或前奏。但若从导入本身来看,它具有思维的想象力和启发性。有趣的导入不仅可以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还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到思考的快乐,保持兴奋的学习激情。
④好的导入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虽然导入的目的主要是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引领到学习内容之中,但导入过程中的情境往往是与学生生活较为密切的,这种“生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视野和价值观。在所创设的这些情境中,有反映生活现实的、有体现人间真情的、有纵览历史经典的、有揭示艺术规律的,无不对学生的视野产生开放性影响。一个好的教学导入不仅能打开思维,开阔视野,可能还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影响。
⑤好的导入可以提升学生审美的品位
不要误以为导入就是制造笑料,让学生开心一笑,其实在导入中能体现出许多的人生哲理,同时它要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美感。这里所说的美感包括情境故事的美感、语言表达的美感、肢体表演的美感等。如果是一个好的导入,它会在这极短的时间里让学生享受到无限的美感。笔者曾看过一节艺术课,导入是老师自己出场跳了一段优美的舞蹈,引起了学生的赞叹和艺术美的享受,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2)导入技能的构成(www.xing528.com)
导入的技能很多,内容极其丰富,但导入的设计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结构,才能真正体现导入的价值。这种结构的特点具有逻辑性和很强的目的性。由如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是根据教学的目标选择适合于教学内容的导入内容。有些学科知识在理解方面有一定难度,有些技能操作较为枯燥乏味,所以特别需要一种好的教学导入把学生“安全”“准确”地送往学习目的地。但这种导入的内容首先要符合学习的内容,否则,会把学生引导到偏离教学目标的方向。
二是创设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形式。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求知欲的起点。导入的目的之一就是采取各种方法或创设各种情境,把学生内部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出来。创设学生喜欢、能引起学习兴趣的导入形式很多,但要精心设计和选择。
三是导入过程要充分体现师生互动以及表演性的特点。导入的过程并非老师唱独角戏,与学生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导入有了学生的参与,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往往更能抓住学生群体的兴奋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但无论老师或学生的出场,都必须注意表演性,只有演得生动、有趣才能吸引学生。
四是导入结尾要能有效地引入课题。导入开始要能掀起波澜,导入中间要能引人入胜,导入结束要能耐人寻味,很自然地进入下一个学习内容。也就是说最后要达到导入的目标,要能有效地引入课题。
2.主体部分
这一部分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主要教学实施阶段,包含展开、形成和拓展几个方面。
(1)展开
展开部分通常由若干个教学活动组成,由浅入深、由点到面,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地以递进的方式将教学内容铺展开来。展开意味着学生开始发现探究,开始实践操作,开始体验,开始情感投入。音乐教学过程的展开部分贯穿在活动中,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主动投入、认真思考、尽情表现、大胆创造。在活动中激活已有的生活常识,并从同学那里获得新的知识积累。教师参与活动,提出建设性意见,引导学生探究,获得新的知识。
学生永远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起到的应该是助推器的作用、引导的作用。音乐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不论感受、表现,还是创造活动,只要引导得好,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中展开教与学,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中预设各种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不断地思考与探索,让他们觉得自己要学习,自己要懂得,自己要掌握。
(2)形成
形成是指学生经过体验、探究等活动,初步形成教学结果,并通过某种交流方式,呈现结果的阶段。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设计多种形式的展示活动进行成果展示,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与机会,在交流活动中相互启发、碰撞、激励。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例如小组的合作学习,就是他们交流想法、开展互评的最好时机。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做到培优帮差,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团结、协作的学习气氛中得到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事先准备的教法只能是预案。走进课堂,面对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常常会激发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教师要正视学生所呈现出来的信息,灵活调整教法,教师只有灵活应变、适时调控,才能有最佳的教学效果。
(3)拓展
拓展是对教学的延伸与深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对音乐的进一步感悟、思考与探究,培养学生终身热爱音乐、享受音乐的兴趣与意识。当然,拓展要根据本课教学内容需要而进行,同时必须是在前面环节进行得扎实,学生充分掌握、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
3.总结结束部分
一堂课有良好的开端、成功的过程,结果却是草率收场,就会导致功亏一篑。课堂教学结尾,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衡量一个教师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一堂课的结尾部分同样灵活多变,精彩的结尾能使学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下一个新的学习任务中去。例如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很多的教师摒弃了以概括教学内容、总结学生学习情况的结束方式,而采用了让学生说收获、体验等新型结束设计,凸显了学生主体,强调了自主学习。在结束部分中启导预习、迁移知识、巧设期盼、启迪未来等,都是精彩的结束。总之,一堂课的结尾就如一首乐曲的尾声,设计得好,就会有声有色、余音绕梁、回味无穷。教师要尽量做到周密安排、精心设计,简洁明快、灵活多变,使学生真正感受“课已尽而意无穷”。
(三)音乐教学过程的监控
(1)不同的音乐人际环境对音乐教学过程的调节
音乐人际环境是指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所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音乐人际环境对人的心理品质和道德行为等方面都有影响。一个好的音乐人际环境对人们良好心理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相反,一个不好的音乐人际环境则不利于良好心理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因此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一个良好的、和谐的音乐教学人际环境。
和谐的音乐教学人际环境包括和谐的师生人际环境和学生人际环境。音乐教师在学生的心理环境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还应帮助学生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音乐教师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必须有良好的领导作风、品质和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个人修养,音乐教师与教师之间关系应该是真诚合作、和谐共进。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心理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师生间若能保持民主、平等的关系,相互尊重,则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学生之间的交往应该是合作性互助交往,不同的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实现思想、观点的碰撞,会使学生学得更好。合作的学习集体,有利于学生的自尊、自重情感的产生;合作性的交往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交往过程中在其他同学经验中逐步认识自己。在与同学交往和合作中,每个学生都可以是领导者、决策者,也可以是被领导者和合作者。
要建立和谐的音乐教学人际环境,应建立融洽和谐的教师关系、师生关系,以及生生关系。这样才能给师生心理上带来极大的满足和愉悦感,能充分激发内在动力。另外,除了人际环境的性质以外,教学人际环境的规模、对象的不同也会影响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
(2)特定的音乐文化传统对音乐教学过程的影响
文化与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文化是某种整体。音乐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不可能脱离文化这个整体而独立存在,也不可能不受文化的其他部分的作用、影响而沿着独自的轨道运行。无论是物质型文化,还是精神型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制约着音乐文化发展的方向和速度。无论是一个时代,还是一个区域、一个民族的文化现象,都影响着特定时代的音乐。特定的音乐文化传统对音乐教学过程影响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音乐课程的制定。
世界音乐可分为四大体系:印度、阿拉伯、中国、欧洲。这四种体系有其相应的哲学、文化艺术体系。从律制上看,阿拉伯以四度相生律为主,有中二度、中三度、中六度;印度有十七律、二十二律,印度与阿拉伯都很强调微分音的运用;中国主要以五度相生律、十二不平均律为主;欧洲则主要采用十二平均律和纯律。
中国音乐教育的基础课程与理论主要是借鉴欧洲体系。中国传统音乐大多采用十二不平均律(或弹性律制)和五度相生律。尽管朱栽育发明十二平均律早于欧洲人百余年,但它在传统应用上较少。从音乐概念或音乐本体上讲,中国音乐与文学没有完全分离,诗词曲的悠久传统、地区性音乐风格文化自主体系与方言风格紧密相关,这也影响到音乐的认知和体验模式。汉藏语系及汉文化圈语言认知体系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传承、教学、表演有其内在的规定性,与欧洲语言文化认知体系有较大差异,这些差异也反映在其他艺术如绘画、舞蹈、文学、建筑、哲学等方面。
另外,即使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上的差异也会影响音乐课程的制定,从而影响音乐教学过程。
2.音乐教学策略对音乐教学过程的监控
(1)音乐教学过程中针对性别差异的教学策略
①性别差异的表现
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认知差异、自我意识差异和人际交往差异三方面。
A.认知差异
认知差异包括思维方式差异、注意对象差异、想象力特点差异和言语能力差异。思维方式差异方面,大量研究发现,女性擅长形象思维,求同思维发展较好,求异思维发展不足,容易受思维定式的束缚;男性比较偏向于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在思维的灵活性、广泛性和创造性方面,明显优于女性。注意对象的差异方面,男女两性在注意对象及持续时间上存在差异,男性注意多定向于物,喜欢摆弄并探索物体的奥秘(音乐作品),对物体的注意较稳定,持续的时间较长;女性注意多定向于人(音乐实践者),一般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较敏感,对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注意较稳定,持续时间长。想象力特点差异方面,女性的想象材料比较偏重于人及人际关系和言语活动,因而其想象更容易带有形象性的特点;男性的表象材料偏重于物及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言语活动更重视逻辑规则,因而其想象更具有抽象的特点。言语能力的差异方面,女性在言语口头表达运用方面占优势,男性在言语思维层面的操作方面占优势。
B.自我意识差异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觉察。自我意识上的差异性突出表现在自我认知方面。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与评价。
C.人际交往差异
在人际交往差异方面,男女两性在与同伴的社会交往上表现出不同的倾向,男性一般具有较强烈的与同伴接触倾向,在学校中形成大的团伙,同龄女孩更倾向于拥有一两个特别亲密的朋友。
因此,学生的性别差异在认知差异、自我意识差异、人际交往差异三方面表现出的心理倾向性及其心理的细微变化,是选择音乐教学策略,有效组织音乐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
②针对性别差异的教学策略
A.音乐教学要克服性别刻板印象,正确期望与评价性别角色
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传统的、被广泛接受的对两性的生物属性、心理特质和角色行为的较为固定的看法、期望和要求。性别刻板印象普遍存在于父母、老师的观念中,并且老师对学生性别偏见会使老师难以对学生有公正合理的评价,对学生的期望也会出现偏差。因此,在实际的教育中,音乐教师应该破除思维定式,对男女学生的期望要保持一致。
B.音乐教学过程应优势互补,因性别施教
男女有各自的发展领域。因此,一方面音乐教师要创造条件采取合理的教育手段,帮助男女弥补不足;另一方面,音乐教师又要注意培养男女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其各自的有利方面得到发展。
(2)音乐教学过程中针对认知方式差异的教学策略
①音乐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叫认知风格,是人在信息加工(包括感知、理解、记忆、思维、提取和利用信息)的过程中所偏好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和方式。认知方式差异就是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采用的与众不同的方式。认识方式的差异主要包括知觉方式差异、记忆方式差异、思维方式差异和认知反应方式差异。
A.知觉方式差异
根据知觉受外界环境影响的程度,知觉方式可以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性。此种分法首先由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提出,他认为场依存型的人倾向于把外界参照系作为心理活动的依据,而场独立型的人则倾向于利用个体内在参照系(主体感觉)作为心理活动的依据。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学生在音乐学习的专业、音乐学习的能力以及音乐学习的动机上都存在着差异。
根据知觉时分析和综合所占的比重,知觉方式又可以分为分析型、综合型和分析—综合型三种。分析型学生善于分析,该类型的学生容易觉察音乐现象的细枝末节,但缺乏对音乐现象的整体感知;综合型学生善于概括,他们不善于分析感知音乐对象的局部,而是更注重音乐对象的整体;分析—综合型学生具备上述两种类型的特点,即同时具有较强的音乐分析能力和音乐概括能力,因此该类型是一种较为积极的认知方式类型。
B.记忆方式差异
根据记忆过程中的知觉偏好,记忆类型可以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和混合型。知觉偏好是指记忆过程中哪一种感觉系统的记忆效果最好,学生就偏向于使用哪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视觉型学生主要通过视觉来学习;听觉型学生偏好以听的方式学习;动觉型学生好动,善于通过触摸和感觉物体来学习。但在实际的音乐学习之中,不可能只使用某一种感觉器官,因为外界的音乐信息进入人的大脑是多感官同时进行的,每一个学生在使用他的优势感觉通道的时候,也会使用其他的感觉通道。因此,绝对的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的学习者是很少的,大多数的学生都是混合型的,即使用多种感觉通道。
C.思维方式差异
根据思维的概括性,思维可以分为艺术型、思维型和中间型。艺术型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具有鲜明性和形象性,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的记忆力;思维型的人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抽象的思维能力;中间型的人介于艺术型和思维型之间,兼有两者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属于中间型。
另外,英国心理学家帕斯克(G.Pask)根据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不同又把思维方式分为整体型和序列型。整体型学习者在从事学习任务时,倾向于把问题视为一个整体,采用整体性策略;而序列型学习者在从事学习任务时倾向于把问题放在一个个子问题上,一步一步地分析子问题。该两种类型存在性别差异,一般来说,男生擅长整体型的认知方式,而女生则擅长序列型的认知方式。
D.认知反应方式差异
根据学生的认知反应的速度,认知反应可以分为冲动型和思考型。冲动型的学生在面临音乐学习任务时能够简单而迅速地做出反应,但错误率较高;思考型的学生在面临音乐学习任务时会经过仔细的考虑,错误率较低。此两种类型的学生在问题解决和学习上都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
②针对认知方式差异的教学策略
首先,必须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认知方式。不同的认知方式具有不同的学习特点,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由认知方式带来的差异,从而对不同的认知方式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音乐教师对学生认知方式的识别不仅仅在于调整自己的音乐教学方法,还应该帮助学生分析和认识自己的认知方式。只有当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自己认知方式的优劣时,学生才会在音乐学习中针对不同的音乐学习任务,以主动、积极的方式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来调整自己的音乐学习。相关研究发现,音乐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的认知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效果。
其次,要明确适应认知方式的两类教学策略。不同的认知方式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而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认知方式上的优势,弥补认知方式的劣势对音乐学习的不良影响。因此,适应认知方式的教学策略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采取与学习者认知风格一致的教学策略,又叫适配策略;另一类是采取与学习者认知风格不相匹配的弥补性教学策略,又叫失配策略。采取与学习者认知风格一致的教学策略就是要根据学习者的认知风格设计与之相匹配的音乐教学策略。每一个学生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都有其独特而稳定的认知类型,音乐教学就是要分析和研究每个学生在不同认知教学过程中的认知类型,并根据其类型制订相应的、与之相匹配的音乐教学策略。研究发现,当学生的认知类型与教师的教学类型、教学任务相一致的时候,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会大大提高。采取对学习者缺乏的认知风格进行弥补的教学策略是为了弥补学生在认知类型机能上的欠缺。在具体的音乐教学情境中,教师提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往往只能顾及某一种认知类型的学生,这样,有些认知类型的学生就难以学会这些内容,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困难。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就要针对不同的认知类型采用不同的适配策略。匹配策略对音乐知识的获得非常有利,它能使学生学得更快、更多,但无法弥补学习方式上的欠缺;失配策略在开始阶段会影响学习者对音乐知识的获得,但是,它能够弥补学习者在学习方式和学习机能上的欠缺,使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最后,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提供多种模式的教学。音乐教师的教学既要考虑到学生认知方式的优势,提供与学生认知方式相配的策略,让学生能够尽快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方式的劣势,提供适配策略,让学生弥补认知方式的缺陷,促进学生的心理全面发展。音乐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认知方式的多样性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自己单一的教学风格,采用各种教学方法,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满足和弥补不同学习者不同层次的心理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