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社会能力

音乐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社会能力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音乐实践活动需要“课程化”我国高校音乐实践活动本来就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以往教育者们对其价值的认识虽大多在校园文化建设、德育的辅助和闲暇娱乐的层面,但也早已让它成了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意无意地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社会能力的机会。

音乐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社会能力

(一)实践活动的形式能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

首先,根据当今活动理论来看,音乐实践活动作为人类实践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以活动为中介,用音乐作为工具来改造社会的活动。它具有实践活动的共同性质:社会目的性和社会情境性。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贯彻社会能力和道德教育的方式,是直接的、主动建构式的。一些崇尚活动学习理论的学者看来,以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某些知识和能力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不够,这并不是活动式教育本身的缺陷,只要我们探索出适应活动教育的有效的教育评价体制,活动教育的方式会产生出大于传统教育方式的效力。音乐实践活动能满足大学生社会心理需要,大学生是社会中相对成熟的个体,要适应社会生活就应该具备各种社会性能力,比方说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成就自我的能力、获得社会认同感的能力。这些社会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需要学生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反复学习。而大学生们以前的生活重点在于学习、参加各种考试,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相对单纯,绝大多数孩子从小就被各种爱包围着,为了不影响学习,家长和老师们努力地将他们与学习以外的世界隔绝,为他们营造一座美丽的象牙塔,他们的生活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这样简单的生活经历也就难免会造成他们社会能力的缺失。当他们进入大学阶段面对相对自由的生活环境和大把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时反而有点手足无措。表现为,喜欢宅在宿舍上网,有的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寻找友谊成就感。社会能力的缺失造成正常的社会活动不能有效进行,也就表现为学生的各种心理需要,比方说交友欲、成就欲等。我国学者研究了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需要,将其分为三个大类13种,分别为专业学习的需要、友谊的需要、道德修养的需要、锻炼身体的需要、追求真理的需要、自尊与荣誉的需要、艺术欣赏与娱乐的需要、师生感情的需要、爱情的需要、充裕的物质的需要、遵守纪律的需要、劳动与卫生的需要、其他需要。其中友谊的需要、道德修养的需要、自尊与荣誉的需要属于社会心理需要。

1.音乐实践活动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需要是主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即机体内部的一种缺失状态。需要一旦被感受到或意识到,就以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两大类。生理需要大家很容易理解,它是人们为了生存所必需的生理性的需要,比如饥饿是觅食的动机,这种由饥饿等生理需要引发的动机就是生理动机。社会性需要是人们在进行社会生活时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表现为人的求知欲、人际交往欲望、自我成就欲望等,当这些社会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引发了动机,激发人们对自身高级心理机能的学习(维果斯基的高级心理机能)。

2.“音乐性”使音乐实践活动成为优于其他实践活动的教育手段

音乐实践活动之所以能成为学校开展业余活动的主要方式,当然与音乐艺术本身的魅力是分不开的。音乐是一种开放包容的艺术,它灵动美妙、雅俗共赏。对于音乐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喜好和感触,在音乐作曲技术和传播技术发达的年代,音乐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共同喜好的音乐类型甚至成了同一文化群体的共同意识符号。它产生于人类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著名音乐人类学家约翰断言,音乐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有助于组织人类的社会行为,这并不缺乏现实依据。梅里亚姆曾论断说音乐是人类的普遍特质,他还总结了音乐功能的十大类:情绪表现功能、审美欣赏功能、娱乐功能、传播功能、符号象征功能、生理反应功能、社会规范的强化功能、树立社会机构的功能、对文化延续和稳定的贡献功能、对社会融合的贡献功能。据梅里亚姆的解释,这十大功能并非全部,各项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在不同的情况下音乐功能可以重复。(www.xing528.com)

如果从当今大的音乐美学上来看,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其中情绪表现功能、审美欣赏功能、娱乐功能、生理反应功能是可以只通过听众单纯的听觉实现的,也就是这些音乐功能可以通过抛开一切社会因素的自娱自乐行为实现,这是音乐本身具有的功能;其余的六项传播功能、符号象征功能、社会规范的强化功能、树立社会机构的功能、对文化延续和稳定的贡献功能、对社会融合的贡献功能则需要通过一定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而在这些音乐实践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前四种功能的发挥是与之相伴随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正是由于音乐本身具有的这些能力才让音乐实践活动表现出不同于人类其他的社会活动形式的优越性。音乐实践活动与其他社会实践形式相比优越性表现在:首先音乐本身的情绪表现功能能为活动过程制造浓郁的各种气氛,比如欢快、庄严、宏大、感动等,并让人很快被感染而进入状态;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承载文化的内容,为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提供鲜活的载体

(二)音乐实践活动需要“课程化”

我国高校音乐实践活动本来就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以往教育者们对其价值的认识虽大多在校园文化建设、德育的辅助和闲暇娱乐的层面,但也早已让它成了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意无意地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社会能力的机会。我们既然再次提及音乐实践活动在校园中的意义,主要是看到由于认识的不足,音乐实践活动的这种教育功能并没有充分地发挥。为此也有研究音乐教育的学者提出过要将音乐活动“课程化”的论著,但由于对具体教育意义理论的忽视,其课程化的方式缺乏有利的支撑,也就很难被教育者采纳。

音乐实践活动若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如果不能用教育的规律加以修正,我们对学生教育目标的把握也就没有保障,因为教育过程中学生拥有建构知识与能力的主动权,而由于学生判断力难免不足,有时容易走向反面。这就需要有老师来为学生们的行为方式做出引导和评价。“课程化”的意思并不是“课堂化”,而是运用一般的教学规律为音乐实践活动的教育方式制定合适的教育目标体系和评价体制,从而保证在活动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朝着积极方面发展,课程化就要求我们先要了解音乐实践活动中与学生各种能力相对应的细节,并根据细节观察学生行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不仅要对行为效果进行评价,还要对行为过程进行引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