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音乐教育理念的原则

高校音乐教育理念的原则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音乐审美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真善美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中提倡以审美为核心,而非一味地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则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人本主义音乐教育价值观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切为了人的发展,是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方向。

高校音乐教育理念的原则

(—)树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更加需要素质全面、身心和谐发展的人,而人的和谐发展的标志并不仅依靠智商、情商,审美修养也已成为代表高素质的重要方面。审美作为一种具有形式化、动情化的教育特性,其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人性,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和谐发展的终极追求。所有教育的最终目标都离不开这个范畴,审美教育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直接途径。因为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审美体验的过程,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让学生体验美好、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音乐审美教育属于艺术审美教育范畴,是以音乐为内容、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的基本性质就是审美性,是通过音乐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音乐审美教育的根本是审美情感体验,以其情感艺术特长对学生审美教育发挥着独特作用。音乐审美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真善美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当代学校教育应当重视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充分认识音乐审美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其独立的地位,以音乐审美教育为重要途径和内容,开展对学生的审美教育。音乐审美教育必须以审美为核心,把音乐审美和情感体验作为音乐审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始终贯彻于音乐审美教育的全过程。

人本主义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反对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凯利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人的潜能的发展和自我实现,根据人类自身的发展特点,提出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即培养心理健康、能够适应变化、具有创造性、知道如何学习、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并且能够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佳状态。这个教育目标既包括知识教育和认识能力发展的教育目标,也包括情意发展的教育目标。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他们的理论观点扩展到教育教学领域,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人本主义教学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人”,相信他们的本性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每个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在重视学生内在动机与需要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发现所学习的材料、内容与其学习目的相联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学习积极性会更高,学习时间会缩短,同时,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会增强,达到最佳学习状态,并把学习本身当成一种享受。这才是真正的理想学习状态。

我国的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其主要的理论依据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想、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和邓小平的“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真善美素质,尤其强调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这与人本主义倡导的教育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取向,是各国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音乐教育中提倡以审美为核心,而非一味地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则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人本主义音乐教育价值观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家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认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让音乐属于每个人”。我国科学教育发展观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人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普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普通学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应放在人的教育上,放在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完善人的和谐发展上。音乐审美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传授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学生是音乐学习的本体,审美主体的发展是音乐审美教育的真正目标。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围绕审美主体发展这一目标,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有利于审美主体和谐发展的教学内容,采取以学生为本,师生双向感情投入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应正确指导学生掌握获得音乐知识经验的有效途径,为其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树立尊重个性发展的理念(www.xing528.com)

人的个性是指个体在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一定社会环境、家庭和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所形成的一系列较稳定而持久的独特性的总和。人的个性差异不仅反映在心理特征上,也表现在人的身心、德行、知识及各种技能方面。因而,教育学中的个性可以理解为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反映或表现,既反映人性的共同性,也反映其差异性,是由独特性、主体性、整体性、稳定性、可塑性、社会性等特征所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所谓发展个性,就是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志趣、才能、资质爱好及特长,加以引导,克服不良个性,弘扬优良个性,扬长避短,促使学生和谐完美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切为了人的发展,是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方向。学校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有着个性差异的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音乐教育要创造一种适合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音乐教育的学生。因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有差异,只有个性的充分发展,才能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同时,个性发展既是人的发展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际经济科学等领域里的竞争,都需要大批独具个性、充满活力、富于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现代化人才。缺乏充满个性与活力的人,就没有充满活力的社会。关注个性发展,已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的重视,成为国际性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音乐教育属于充满情感性的审美教育,从教育心理上讲,有着自由性、情感性特征。它不像其他教育那样概念化、理性化,是在学生轻松、愉悦、审美的情感体验中进行的,对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特殊作用。因此,面对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应成为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理念。

在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中,一直存在着模糊认识,往往将个性化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对立起来。认为个性化教育只讲差别性,全面发展教育只讲共同性,两者之间相互妨碍、相互排斥。因此,基于全面发展的教育,音乐教育不应该过于注重共性至上的群体性原则,推行千人一面的模式教育,强调统一标准和要求,不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漠视和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智力、道德品质及个性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全面发展包含了每个人富有个性特点的发展。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个性素质的教育。个性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充分、自由、健康和谐的发展。

因此,个性化教育不光讲差别性,也讲共同性。个性化教育观与全面发展教育观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和随意发展,全面提高也不是同步提高,只有个性的充分发展才能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条件,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二者统一于个体成长的全过程。全面发展教育是个性化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个性化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在教育工作中,无论培养全面素质还是发展个性,都必须对学生提出共同要求,进行集体教育的同时对他们采取个别对待,进行因材施教,以培养、发展共同性与差别性统一的素质或个性。

音乐审美教育应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培养,而不是针对少数音乐特长生,不是力图通过音乐技能的训练培养出专业音乐人才。专业人才固然很重要,但那是专业音乐院校的任务。作为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就是要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为他们终身热爱音乐打下基础。在音乐教育中,注重个性发展更具有特殊意义。音乐是最富于情感表达、最具有情感力量的艺术形式,音乐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就是在感性和理性的领域之外开辟一个新的情感领域,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建造完整的人格。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音乐教育的方式,最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和个性的张扬。因此,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应是学生个性解放、情感交融、想象与创造力驰骋的广阔空间,是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的自由天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