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原则及发展需要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原则及发展需要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音乐教学原则是音乐教育规律与认识的反映,因而,成为指导音乐教学的基本要求。音乐教学原则的确立。根据当前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几项教育原则。在音乐教育中不仅要注意锻炼学生理解作品的能力,在演唱与演奏中将这种情感融入作品中,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原则及发展需要

音乐教学遵循着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规律性,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取决于教师对音乐教学原则的理解和教学规律的运用。在教学实践中,音乐教育思想得到完整而系统的贯彻,并且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以,音乐教学的原则既是教育思想的具体化,又是教学实践的指导依据。音乐教学原则是指导音乐教学的原理与法则。教学原则是依据教学规律和教育目的,在教学中对教师提出的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作为教学规律的反映,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违背了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就不能有效地指导教学活动。教学原则作为教育目的反映必然要符合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与教学目的的统一。

音乐教学原则是一般教学原则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它遵循着一般教学原则具备的基本规律,那就是音乐教育家在音乐教育实践中不断发展前人的传统,总结自己的经验,提出各种音乐教学原则。这对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有效的指导作用。

音乐教学原则是音乐教育规律与认识的反映,因而,成为指导音乐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它又不是千古不变的教条,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些教学原则由于逐渐失去了对教学工作的实际指导意义而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将是更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教学原则。

音乐教学原则的确立。其一,依据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其二,要利用现代心理学和教育科学取得的新成果;其三,要符合音乐教育的客观规律;其四,要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教学原则除了要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概括力外,还要条文简明,表述清晰准确,易于掌握,行之有效。根据当前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几项教育原则。

(一)情感体验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原则

音乐是擅长表现人情感的艺术形式。在音乐教育中,要从情感体验出发,使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的情感色彩,这是音乐教育的特点之一。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不像美术那样是通过视觉感知的艺术形式。但是音乐作品可以通过心理学上的“同构联觉”作用,引起人的视觉联想,从而产生某种空间意向。情感体验的关键是学生的亲身体验。在音乐教育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有自己的亲身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还要开阔学生的艺术眼界,尽可能多地接触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风格流派的音乐作品。在对不同风格流派的音乐作品的兼收并蓄中,形成自己开阔而高雅的音乐审美格调。在音乐教育中不仅要注意锻炼学生理解作品的能力,在演唱与演奏中将这种情感融入作品中,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教师要通过有表情的范唱和范奏,用形象生动的音乐形象和教学语言对音乐作品进行讲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在直接感受音乐作品的同时,对音乐意境进行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二)音乐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音乐教育是艺术范畴的教育,必须按照审美教育的途径实现审美教育功能。教学的内容应该成为学生审美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学内容应该发生审美关系。因此,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教法、教具等各个环节,都应该进行精心的设计,从而启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体验,使艺术审美心理过程实实在在地发生并发展。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学生的情感陶冶才能潜移默化,品德才能得到升华。如果没有这些充分的艺术审美过程,审美教育只是一句无所依凭的空话。

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之下的艺术形式都会具有一定的社会和时代特征。音乐也不例外,音乐作品都会具有时代的人文因素。在音乐审美方面也都会有时代的审美标准和尺度。因此,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就要分析音乐教学内容、教材的思想性,使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音乐艺术是时间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我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音乐形象并不是具体化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充分利用范唱、范奏、播放乐曲音响等手段,通过多种感知途径,丰富学生的直接审美体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音乐表象,为深化体验与提高理性认识建立基础。这一原则是根据人类认识的客观规律提出的,教学方法应该寻求多种操作行为,使这种听觉直观感知充分发生,使学生获得更强烈、更深刻、更丰富的听觉印象。没有充分的听觉直观感知,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过程是贫乏的;没有后继抽象的理想认识,学生音乐学习心理过程是肤浅的。良好的音乐教育,是寻求这两者的统一,从而使音乐教学变得更为丰富而深刻。直觉的感知不是目的,音乐教学应该进一步运用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加深对音乐的理性认识。同时,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与想象,尽可能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更广阔、更深刻的情感体验。这些心理活动是抽象的心理过程,需要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并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条件之下才能实现。(www.xing528.com)

(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相结合的原则

新的教育理念都倡导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动性,音乐教学更是如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相结合的原则,要求音乐教育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指在音乐教育中学生要有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的态度,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学;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以积极进取的精神进行学习。在音乐教育中,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并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责任感,培养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上,要深入研究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认真备课,使自己的教学富于启发性,循循善诱,生动活泼。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音乐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也是教育原则的人际关系基础。

(五)实践性原则

音乐学科尤其是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不隶属于理论学科,而是属于艺术实践性很强的技能性学科。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和艺术实践使身心协调发展,各种能力也得到发展。音乐教学活动中每一项内容最终都与实践有紧密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与实践两者的关系。实践活动过多影响教师理论知识的讲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音乐实践活动。正确掌握专业技能技巧同样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良倾向。音乐课程重视和强调实践学习,倡导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参与实践,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参与实践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音乐实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各样形式的教学方法巩固知识技能。学生音乐技能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练习。练习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音乐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音乐练习的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适用于所有内容的音乐教学。老师应该注重锻炼的目的,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实践空间,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实践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发展各种各样的音乐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六)精讲多练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音乐教育中,技能课讲授一般仅占一节课的三分之一,练习及作品处理占三分之二的时间。因此,精讲多练自然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则。精讲多练的目的是循序渐进地扩大学生知识面,逐步提高技能水平。“循序渐进”一词早在南宋教育家朱熹那里开始使用,与夸美纽斯主张的“一步一步地前进”意义相同。学生认知次序是从感知到理解、未知到已知、模仿到创造、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练习到掌握。按照这些次序,能化难为易,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使学生灵活、深刻、牢固地掌握音乐知识。只有精讲多练,才能达到循序渐进。首先,应明确理论指导实践的关系。音乐技能的训练需要正确的理论做指导,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就会成为盲目实践。反过来,理论又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学生技能练习是理解、认识、消化理论的过程,也是理论转化技能的具体化。因此,精讲与多练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落实。“讲”是“练”的前提,“练”是“讲”的深化。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训练,同时,训练的过程又是深化理解、巩固知识的途径。这是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关系。其次,要抓住关键。精讲多练,精讲是关键。理不讲不透,知识不讲不明,讲是技能训练的关键。“精讲”就是要有充分准备高质量的讲课。在很少的课时中要讲透重点,解决关键,突破难点,还要有针对性。因此,就要求语言简练、扼要、准确、无误,并且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枯燥为有趣,使知识通俗易懂,便于掌握。

(七)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就是要求教师既要根据音乐教学大纲对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并将统一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材施教就是针对与切合学生的实际,即针对不同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对音乐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不要歧视他们,要多鼓励、多帮助;对音乐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要在基础扎实的基础上,适当超前发展。由于多种原因,形成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音乐学科的教学中,这种差异更为明显。因此,教师应当尽量创造条件,对于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是教育学中经常强调的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其中的“材”,我们可以作更为广义的理解,可以表述为对于不同学生、不同教材和不同教师的自身特点,都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使教学操作行为更加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

(八)素质教育与审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与人之间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素质教育的价值。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科学、道德、审美、生活、身体方面的文化成果,内化为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积淀于个体的身心组织中。我国学者王恩大、辛克泰也认为: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有效的途径,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公民的素质为根本目的教育。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完善人格的全方位教育,不能偏于任何一方,只讲科学文化教育而忽视审美教育是传统教学的偏见。审美素质是指人对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的总体水平,是按照时代的审美意识,借助审美媒介,形成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审美观念。音乐教育要在提高技术训练的同时,全面树立审美教育意识,使音乐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大目标发挥更积极有效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