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害怕遇到问题和困难,尤其是在工作中,稍微大一点的问题就会令大多数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消极的想法。我认为做事业遇到什么问题都很正常,并且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遇到问题努力解决即可。我很喜欢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但从最初站上讲台,提心吊胆害怕讲不好,到上好课,这需要有一个慢慢积累的必然过程。
首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如何才能把课备好呢?我认为所谓教学,就是教师要教,学生要学,因此教师备好课的关键是,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一面吃透教材,一面吃透学生。这是一项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只有两边都做好了,才能上好课。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各种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但与此同时,经典的基础知识框架结构依然很重要。如何才能将两者结合起来,将教材的知识激活?这就需要不断结合现实中真实的问题,把知识讲活,从而把学生激活,让学生掌握知识以后能够进行实际的运用和创造。因此在备课中,还要紧扣教学目标,建构起知识的逻辑框架,注意收集最新的、学生最熟悉的身边的事例去说明教材的论点。
其次,如何让课堂活起来?我的体会是,要找到一种与学生对话的感觉。那么,如何才能找到这种对话的感觉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激活学生,即激发学生的主体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上课最忌讳的就是满堂灌,教师把教材抄在黑板上,学生照着黑板抄下去,这是极其可怕的一种教育和学习模式。一名真正出色的教师是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的引导者,而非单向的传输者。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建构、自己去创造,远胜过教师单纯的灌输。那么,如何才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呢?我认为,一方面,结合课程找到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关键;另一方面,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学生的情感发展亦极为重要。总而言之,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找出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从而产生与其对话的感觉,这些对于带动课堂的活跃度是非常有效的。记得有一次重庆市举办针对新教师的培训,我被选为培训导师,负责主讲其中的一节课。一节课的内容其实很少,但培训的班级有十几个,每个班我都要讲。这时,有的老师就同我开玩笑道:“周鸣鸣,你这个人讲课一直很有激情,但这一次给十几个班讲同一个题目,看你还有没有激情?”我笑了笑,没有反驳,但我知道自己的激情不会因为重复讲一个题目而消退。怎么可能消退呢?因为虽然所讲的内容没有变化,但授课的对象却是变动的,每到一个班,我就要迅速掌握那一个班学生的特点、兴奋点,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找到与他们对话的感觉。这样一来,每堂课对于我来说都是全新的,都能激发我去挑战。从这方面来说,找到与学生对话的感觉,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活跃度,也能保持教师对于教学的新鲜感和激情。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即使在上网络课程时,我也不认为自己只是对着屏幕讲,而是仍然感觉面对着很多学生,我在跟他们对话。我觉得上课,只要找到对话的感觉就很好。我很喜欢怀特海的那句话:“教师的语言要像刚从河里抓起的鱼那样鲜活。”屏幕是没有生命的,而学生是有生命的,和有生命的学生对话,课堂才会鲜活起来。
再次,我认为教学最重要的是如何让教给学生的东西“过手”,即不仅使学生理解、懂得,更使其能够运用、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由此,实践环节很重要,教学内容要联系实际,教学方法要结合实际。我喜欢将学生熟悉的事物和人物,甚至他们的作业编进教材;也喜欢带学生到野外感受、欣赏自然美,带他们去实地考察某一地的文化,感受优秀人物的心灵美和其创造的社会美。我还会将学生生活的寝室的美化纳入教学考核内容……总之,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落实到实际生活与学习之中。
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能考查学生的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因此,我非常重视学生的作业考查和评价。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我对作业设计的指导思想、作业的考察目标、作业的呈现形式及评价方式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要求。在学期开始,我就会向学生提出课程考核的方法和要求,作业的完成时间则延至期末,目的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准备、思考和寻找灵感。我希望学生能在最有创作冲动和灵感的时候去完成作业,将作业做成艺术品。作业的内容一般都是开放性的,重在对知识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还会结合课程内容,不断将已完成的优秀作业在课上进行示范,并及时进行作业点评,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后面学生的作业也会越做越好。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创造性,远远超出我的想象,让我惊叹不已。每一篇作业都十分有意思,我常常陶醉在学生的作业中,以至于通宵达旦地批改作业。尤其是冬天,天气特别冷,我坐在电脑前批改作业,有时候感觉肚子饿了,想站起来吃点东西,却怎么也起不来,像是凳子上有吸力把我拉着。原想改了这一份就起来,但等我回过神来,作业已改完了,时间已经是早上五点钟了。当然,学生的作业中也有需要教师去鉴别是否为原创性的内容。比如,曾有一名学生交了一篇特别精彩的文章,是关于化学诗的。我怀疑是从网上下载的,就在课堂上点评作业时问他:“这篇文章是你自己写的,还是从网上下载的?”他很诚实地告诉我说是下载的。但是我说,我还是要表扬你,因为你在众多的文章中找到了这篇很有价值的文献,为化学美育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同时我也批评了他,因为作业要有严格的学术规范,查阅的文献一定要注明出处。
这是我随便找来的几份作业评价,那些充满个性化、流淌着师生间真实情感的对话交流,现在看来依然会被深深地感动。
周老师:
您好!
我是把两份作业放在一起发过去的。老师,您的课上得太好了,但很遗憾的是,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因为和考研相冲突,有几次课我没去上,我知道这是我的损失。如果不是在这个时间,我一定每次都认真听您讲课!在这里我向您道歉,希望得到您的谅解!
祝老师永远年轻,像现在一样充满活力!
From:学生 孙海燕
孙海燕:
你好!
谢谢你对我的鼓励,我会更加努力!
能结合研究生考试谈对化学家的理解,这样更深刻和实际。对化学美的描述也比较丰富,而且写出了参考文献,这非常重要也很好。只是不知在查阅参考文献时自己参与的深度如何?最好是在别人的基础上进行联想,而不要照抄。如果是抄的别人的,会影响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记住,如果引用了别人的原文,一定要加引号,并注明出处。
祝天天进步,考研成功!
周鸣鸣
11.28
亲爱的周老师:
您好!
说实话我真的想不起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过的美,即使在做实验的时候为那些奇妙的现象和绚丽的色彩惊叹过,但现在却无法描述出来了。所以我把作业写成了这样,我想您是能理解的。
郑彩霞
郑彩霞:
你好!
看来你真是学习理科的逻辑思维方法,一时很难形成自己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描述方法。实际上你现在写的论文难度够大了。我看你还是能写出一些属于自己的看法,但由于对化学美育从理论到实践积淀的缺乏,难于形成自己的思想,不可避免地落于照抄别人文章的俗套,而失去自己的灵感和创造性。不过审美修养和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过程,不可太急。喜欢你的诚实和率真。
继续努力!
周鸣鸣
11.29
周老师,我是正在准备找工作的学生,我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您的那种自信和乐观,缺乏自信导致我心理素质很差,只要是经历稍微有点不寻常的场合,我就紧张得不行,而且思绪混乱,脑子短路,手还发抖呢!您能帮我吗?
柯利平
柯利平:(www.xing528.com)
你好!
谢谢你的信任,将你的困惑告诉我。我因马上要出差,15日回重庆,到时我们面谈。你是哪个班的呢?作业简短,但是你自己综合得来的,并图文并茂。
请注意,你忘了写班级,这样会给登记成绩带来困难。
祝你天天进步!相信你一定会成功!
周鸣鸣
2007.10.05
陈卜元:
你好!
你的电子书做得太棒了!画面非常美,音乐也很好听!你将科学世界赋予了童话般的美丽,使人充满幻想。你要收集这么多资料已经不容易,再做成这么美的电子书是要花很多功夫的,不过我想你是乐在其中。这本书还可以做得再深入一些,将每一位化学家的主要贡献和事迹都做上去,让这本书越来越厚,越来越有价值。3班周文杰做的关于居里夫人的电子书也不错,你们可以交流一下。
祝你在创造中愉快学习!
周鸣鸣
2007.10.23
兰子莲同学:
你好!
你的资料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而精彩,详尽地说明了普里戈金对人类未来发展的重大贡献。尽管目前我们对普里戈金所做的贡献的理解还很有限,但正如你在小评中所写:“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普里戈金的历史地位肯定还会进一步提高,最终达到哥白尼加牛顿的水平和可信度。既然未来不是定数,我们的世界在不断建构中,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就有了巨大的客观必要性和可能性。”这些体会是你在认真学习和理解文献的基础上写的。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自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到普里戈金揭示的科学规律和真理给予了我们哲学和方法论启示,并已经、正在和将要成为推动着人类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
祝你每天都有新的收获!
周鸣鸣
2007.10.5
尊敬的周老师:
您好!
首先感谢您阅读我的作业。我写的是尹应武老师,但是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对尹老师的介绍几乎是雷同的。我想用PPT把它表现得更丰富一点,但我总觉得还显不足,我还在努力地完善。还有就是我想我的期末作业就写我们的项目,现在我们正在做实验中,等到比较成熟的时候,我就把它用PPT的形式做出来,您看可以不?
学生:贺华
2007.10
贺华:
你好!
结合课题做作业,这是一种很好的思路。建议将标题改为“我眼中的化学实业家”,内容还可以更充实。期末作业结合选题,也不错。
继续努力!
周鸣鸣
2007.10.17
记不得是哪一年,我第一次参加全国化学教育年会,带了《化学美育课程建构与学生作业设计》的论文去交流,在会上展示了学生的作业,反响很大。有位老师略带幽默地告诉我说:“周老师啊,你的化学美育在全国化学教育学会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啊。”还有位化工出版社的编辑,看了我的展示以后,强烈建议我出一本《美丽的化学》。遗憾的是,事情太多,这本书直到现在仍未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