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教学水平与指导学生方法

提高教学水平与指导学生方法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现在的主流教学方法是从文学史的角度去讲古代文学,以作家作品的时代先后为标准、按照历史线条来构建编织古代文学。由于目前的文学史讲法,是将作家、作品统一于时代的标杆下,文体、题材、技巧、思想、批评等的专题性被大大削弱了。可以说,这是文学史讲法不可避免的缺憾。在保持文学史讲授方式的情况下,把重点放在对作品的解析上,是我的讲课方法,同时也成为我的追求。因为教学是双向的,学生的参与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提高教学水平与指导学生方法

我真正走上工作正轨是在2003年,也就是来到西南大学任教的那天。一开始,我作为一个年轻的博士毕业生,对自己的教学充满了热情,力图将自己对唐代文学的理解和热爱传递给学生。但同时,我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疑惑。我非常欣慰地看到,学生们对“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其实是非常喜爱的。因为在所有的中国文学中,古典文学积累最深厚,文学意味最强,也和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结合得最为紧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古代文学不仅仅是文学本身,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从先秦到明清的一系列作品,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文学的美,还有延续千年的历史文化厚韵。面对这样的喜爱,我作为一个传递者和引导者,如何在课时有限的条件下去回应学生们的热情、满足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希冀,便十分考验我的教学能力。于是,我花了很多精力来思考我的教学方式。

我认为首先应当使课堂生动一些。这种“生动”绝非简单地讲故事,而是把历史、文化和文学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带着一种历史的同情,尽量地去体察文学作品产生的时代及那一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因为所有的文学知识,包括作家、作品、社会,虽然在今天来看它们已经是过去的、静止的,但在当时它们都是生活的本身。我们只有尽量地去贴近和体悟,才能将那个时代的情感和面貌复现出来。当然,复现的时候也要有一个媒介。这个媒介就是作家、作品和时代。抓住这个主线,然后将文化、历史结合起来,将单篇的文学作品扩充复现为一个完整的多维空间,这种课堂才是生动的课堂。

其次,我总是在保持文学史讲授方式的情况下,把重点放在对作品的解析上。因为现在的主流教学方法是从文学史的角度去讲古代文学,以作家作品的时代先后为标准、按照历史线条来构建编织古代文学。但这有着极大的弊端,因为文学除了作家、作品、时代之外,还包含着文体、题材、技巧、思想、批评等重要内容。与某一作家、作品相比,这些内容往往跨越了时空的限制而成为不受时空约束的专题。而这些专题具有将不同时间和地域的作家、作品统一于自己麾下的能力,因而往往成为一种专门之学。由于目前的文学史讲法,是将作家、作品统一于时代的标杆下,文体、题材、技巧、思想、批评等的专题性被大大削弱了。这些内容其实亦是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对这些内容的印象却十分淡漠。没有了这些专题的统领,作家、作品只能像散乱的星星一般发出微弱的光。可以说,这是文学史讲法不可避免的缺憾。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扩展能力,即在一篇作品里将文体、题材、技巧、思想、批评等各方面内容勾带起来的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针对为数不多的作品,从各个角度进行细致的研读和讲解。在保持文学史讲授方式的情况下,把重点放在对作品的解析上,是我的讲课方法,同时也成为我的追求。(www.xing528.com)

再次,我们对作品的理解还要与对社会、作家的理解联系到一起。因为近现代之前(晚明之前)的作家大多是官员,他们的创作动机基本与商业无关。可以说,除了求取功名以外,大多数作品是作家在书写个人的人生经历、抒发自我的感受,是情至深处不能自已的结果。比如,古代的很多作家都会借助旧题材进行创作,但创作出的作品仍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这是因为作家内心的情感会使同一种题材的表达效果变得完全不同,所以古典作品是与作家的生平经历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作家的履历中往往包含着他创作的动机。自然,有关作家生平、作品的知识和事实会在教材当中呈现,但教师也需要找到这些知识和事实之间的联系,即作品与作家、社会的联系。我想,或许这才是理解作家、作品的关键吧!

最后,我觉得光重“讲”也不行。因为教学是双向的,学生的参与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古代文学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如果完全由教师来编织,会显得枝蔓很多。比如,当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去看文学作品时,每个作品都是史料,而不仅仅是艺术品。作品里的每一个字其实都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但这些信息又不可能完全体现在文学史的课程里面,因此,我就考虑让学生参与课程的构建。我通常的做法是: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如主题、情感、艺术特色等依然由我来讲,但一些历史的、文化的、常识性的东西则交给学生来讲。学生要讲的题目由我设置,而资料查找、梳理总结、表述等则交由他们自己解决。这样一来,一方面,课堂组织形式更加均衡,学生可以亲自感受从读书到形成观点再到将其表述出来的过程;而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学生的专题和我的课其实形成了一个互补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完善了过去教学的缺陷。这是我后来在教学方法上的一个变化,效果非常不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