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坚持读书,不断充电。作为教师,需要不断充电。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比较刻苦的人,为了充电,我辗转求学;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备课到深夜;为了上好一门课,我组织老师们编写一本本高质量的教材。正是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我才能从写作学扩展到文学,再越界到新闻传播学。
新媒体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随之发生变化。为此,我致力于教学改革,形成了以“实用·审美·交流”为特色的“参与式”写作教学体系,注重课程的文化底蕴,强化师生的思维碰撞和交流互动,在课堂中通过教师引导、共同阅读、经典欣赏、习作点评等形式,加强学生阅读思维的训练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不仅要有“妙笔著文章”的专业本领,更要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担当,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一颗胸怀天下的大心、一种兼济天下的责任。
第二,坚持备课,“活水”滋养。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上课的过程,首先是要自己做好准备,对待所讲的内容、呈现的方式都要精益求精。30多年来,我心中一直有一个理念,那就是坚持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的更新换代和与时俱进。所以,每次课前我都要花费大量精力备课,找经典、搜资料、做课件——每一个细节都尽力做到最好,做到每次课都有新信息、新内容呈现给学生。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学生的尊重。不同年级的学生会在一起交流,他们常常发现,有的老师上课内容年年月月“花相似”,缺少新意与创意,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不负责。此外,我还从“书报刊阅读与评论”课程中优选出5讲,作为“经典阅读与评论”精心录制了课堂教学视频放到网上,学生只要连上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学习。(www.xing528.com)
第三,海纳百川,创新方法。几十年来,我坚守教学第一线,这源于育人为先的坚定信念,更源自我内心对教育的酷爱。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既需要注重课堂内容的新颖鲜活,又需要强调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既需要注重理论分析的深刻透彻,又需要着眼于社会实践的践行应用。为此,我提出了以“实用·审美·交流”为核心的“参与式”教学新理念,打破了以往“重知识、轻素养”“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传统,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还创建了“开放·融合·实践”的课程体系,打造了“四大课程模块”,即“大文化、大艺术、大技术、大营销”的平台课程模块;“善采访、优写作、通编辑、精策划”的实践课程模块;“理论性、前沿性、创新性”的研究课程模块;“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特色课程模块,培养了一大批实战型人才。另外,我还梳理与总结出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以经典文本为载体的“案例法”,以生活实践为依托的“体验法”,以学生作品为范本的“讲评法”,从“文本”进入“人本”的“素质教学法”等,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