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启成功之路:我的教学人生

开启成功之路:我的教学人生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郑砚荪“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头可以树立人的自信心,并为后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在开头的时候,我们应当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这个课题由三个单位联合承担,大约要经历两年时间。在那个比较困难的时期,能有这样好的生活安排,难能可贵。我们做的正是他抓的重点工作中的一个项目,农用打井机研制列入了农机重点科研项目。得到邓将军的接见,我十分高兴,并留下难以忘记的印象。

开启成功之路:我的教学人生

郑砚荪

“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头可以树立人的自信心,并为后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在开头的时候,我们应当注意些什么问题呢?对此,郑砚荪老师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第一次研制农用打井机的经过,相信一定会对我们的读者有所启发。

我参加工作几十年,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经历都不少,但有一段经历,我的印象最为深刻,留下的记忆也最多、最清晰。在此分享给各位读者,希望能对各位有些许的启发和帮助。

1960年秋,我从四川大学(原成都工学院)机械系机制专业毕业,被分配到西南大学(原西南农学院)工程技术学院,担任“机械设计”课的教学工作。这门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直至1972年,我自己还没有参加过一次真正要用于实际生产的机械设备的研制工作。1972年初,四川省农机局向我校下达了一个科研课题。这个课题由三个单位联合承担,大约要经历两年时间。系领导找我谈话,表示想把此任务交给我,并说明任务人员需要入驻到工厂去,问我是否愿意接受此任务。当时还处在“文革”后期的停课时期,如领受此任务,就意味着告别清闲的生活,投入到紧张繁忙的工作中,而且生活条件可能要差一些,似乎有不利的一面。当时我的主导思想是,这项任务契合我的专业,我很需要这个难得的机会。于是我没有多想其他问题,便高兴地领受了此任务,并很快动身去了工厂。

1972年初的一天早晨,我从学校出发,晚上8点多钟才到达四川宜宾市高桩桥的一个农机厂。出乎我的预料,我受到了厂长的热情迎接。他带我上食堂就餐后,又领我到专门为我和另一位省农机所技术员安排的住处,并对我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这使我对刚到的这个陌生的地方产生了亲近感。厂方为我们安排了一间居室和一间绘图室,并配置了手工绘图的常用工具和仪器。我们直接在工厂食堂就餐,不用像厂里单身职工一样排队打饭。伙食也比我预想的好,常有小炒之类的菜,如清香的青椒肉丝、美味鱼香肉丝等,令人怀念。在那个比较困难的时期,能有这样好的生活安排,难能可贵。这体现了厂方对我们的关爱和支持,使我们深受鼓舞,也激励我们更加集中精力、积极工作。

我们的工作过程包含以下阶段:搜集资料、设计总体方案、设计计算和绘制图样、制造零部件和装配、现场试用和试验、编写鉴定所需文件并完成鉴定、投入批量生产。

根据任务需要,我先搜集了一些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然后又到现场从正在使用的相近机器上获取所需数据。因为是初次进行,我们带着问题参观,详细了解机器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机构,记录下主要参数,测量一些重要尺寸,测绘一些图样,得到宝贵的参考资料。通过这一程序,我切身体验到了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感觉

方案设计阶段,首先由我们提出初步方案,然后厂长安排厂方的人员跟我们进行讨论。不同经历的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有益意见,对完善方案起了很大作用。有一条意见,对我有较大的启发,即机器要便于运输,这是设计时要考虑的一般问题,但一般不是重点关注对象。我们做的农用打井机有其较为特殊的实际情况,对此我体会不深,而那些深入了解农村实况的人,提出应突出考虑搬迁设备的问题。一口井打完后,又要在另外的地方打井,搬迁设备是常事。适合打水井的位置往往离公路有一段距离,要人工抬运设备并走小道。打井机由于工作负荷,必定较大较重。如考虑不周,机器很难到达现场,将严重影响机器的应用。明白这些情况后,我们把机器的运输作为重点问题考虑,釆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使我们的机器能由人力搬运通过农村小道。这一实例使我更深地体会到联系实际的重要性,这也是一个可贵的积累实际经验的过程。(www.xing528.com)

方案确定后,就进入具体设计和图样绘制程序。我在学校做过不少练习性设计,都是给出了必要的已知条件,一般直接应用相关原理和计算公式即可顺利完成设计。但现在要设计的打井机,首先遇到的大问题是,许多必要的参数不清楚。本来有两个解决问题的途径,一是通过查资料和模仿现用机器确定参数;二是做实验。因为要设计的是用途较特殊的新机器,查不到可用的具体数据,也没近似机器可仿造。而谈到做实验,我们又不具备条件,不可能进行。面对这一现实,该如何解决问题呢?简单来说,就是从给定的设计任务处,详细评估可能出现的工况,灵活应用理论知识,参考前一阶段搜集到的现用类似机器的参数,进行合理推断,做多项试算,得出所需的具体数据用于设计计算。当然,这样确定的参数可能不够准确。在机器设计并制造完成以后,我们参加了本机的试用和试验,因而有机会对确定的参数进行复核,做进一步的改进。这一过程虽曲折艰难,却非常有价值,最能提高我们灵活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并积累一些设计经验。可以说,在学校做许多练习性的设计都难以获得这些东西。第一个难题突破后,零部件设计相对顺利了许多,多数能够直接用理论公式进行计算;少数不能用理论公式计算的,我也主动应用相关原理进行分析,力争得到较优结果。全用手工绘制图样,当然比现在的计算机绘图慢,所以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经过我们两个人的艰苦努力,终于按时完成设计任务,拿出全套图样。经工厂技术员审核后,向车间投放并进入制造过程。

大概是在我们刚完成设计后,邓华将军到宜宾视察工作,电话通知要接见我们。当时我了解到的情况是,邓将军是战功卓著的名将,曾任解放海南岛战役前线总指挥、志愿军副司令员。后来,到四川省任副省长,分管农业和农机工作。厂长带领厂里一些员工和我们两位设计人员到宜宾地委招待所,邓将军热情接待我们。他待人亲切随和,向我们了解情况后,给我们讲话,讲了不少内容。虽然时间久远,但我还记得邓将军讲,在农机工作方面,他现在重点抓两项工作,一项是柴油机的制造和推广工作,另一项是抗旱保收用的水利机械。我们做的正是他抓的重点工作中的一个项目,农用打井机研制列入了农机重点科研项目。他很重视,鼓励我们努力完成任务,要求厂长集全厂之力做好制造和试用工作。得到邓将军的接见,我十分高兴,并留下难以忘记的印象。

从开始制造起,我们就下到车间,并一直坚持到制造完成。一般初次投用的图样,大多可能有小的错漏,我们正好有机会在制造过程中发现问题,现场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设计。大部分零部件都在工厂设备可加工范围内,可用一般方法加工出。我们仔细观察了加工过程,亲自动手检测了部分零件,力求保证零件加工质量。还有个别大零件,本厂设备不能加工,又未能在本地找到外协的,就只好在本厂用特殊方法加工。这需要改装设备,设计专用工夹具,我们又承担了部分设计工作。进入装配阶段,我们直接动手参加装配和调试。设计的新机器,有一个特点,就是要分成几大件,到打井现场再组装。打完一口井后,又要拆开,转移到下一个井位后,再次组装。这要求机器易装拆,在设计时我们就重点考虑了这一要求。现场亲手组装,发现一些可以改善的地方,据此又进一步改善设计,提高装配工艺性。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全部制造和组装工作,终于从设想到出图样再到一台完整的机器出现在我们面前,大家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我全程参与了机器的制造,丰富了机制工艺知识,练习了一些操作项目,并有机会通过制造发现一些改进设计的思路,这都是我十分需要的,而这又难以单从读书得到。

第一次试用机器的现场选在富顺县农村。正如设计初估计的那样,井位处在一个离乡村公路约二公里的地方,这一段只能由人抬着走小道。幸好设计时就重点考虑了这一情况,因此机器能顺利到位,并较快完成组装。从开始打井起,我们就一直坚持守在工地,仔细观察机器工作情况,并做必要的记录。试用就是对设计和制造最全面、最实在的检验,我们获取了不少具体数据和进一步改善设计的资料。同时,一件意外事故对我起了很大的教育作用。我们用了一个近四米高的井架,工作过程中,一个铁件从井架顶部掉落,差一点砸到一个人的头部。一旦砸中头部,至少造成人员重伤,这就是大事故。我们都非常害怕,很快查出原因,并做相应改进。安全问题肯定是设计中重点考虑的问题,在一些重要部位我们非常注意,没出问题,反而对一些相对次要部位的安全问题有所疏忽。具体说,就是在一个螺栓连接中为了拆装方便而使用了一种不是很可靠的常用防松装置。如果装配时拧紧螺母,也不会出问题。但是,就恰好在装配时没有拧紧,就出现了之前的惊险一幕。实际上,许多安全事故就是在多种因素巧合时出现的。很不幸,我们也遇上了;又很侥幸,没有造成事故。但不能期望有多次这样的侥幸。吸取了这样的经验教训,在以后做设计时,我能更全面仔细地考虑安全问题,也算是一次可贵的收获。比较顺利地打完两口井,基本摸清楚了机器的工作性能,获取了鉴定机器和改善设计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达到试用要求,顺利结束试用试验工作。参加机器的试用,使我亲见了一部机器从形成到应用的全过程,这就是一个从理论到实际的过程,把前后所做的联系起来,对比分析,就能总结出自己亲身经历的宝贵经验。

最后一项工作是通过鉴定。我是第一次做,虽然对过程不熟悉,但有编写技术文件的较强能力。我了解了有关程序,参考一些资料,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工作,整理出了完整齐全的样图,编写出了多种技术文件,并对一些可能被提出的问题有所思考和准备。在鉴定会上,第一要点是全面又精简地介绍自己的设计。代表多是本专业的内行,严格认真,仔细察看实物和运转情况,试用和试验数据,查阅图样和技术文件,提出相关问题。我们认真答辩,最后通过鉴定。机器被评为有创新的农机产品,可以投入批量生产,并将我们的机器定名为“川丰-60型农用打井机”。通过这次科研项目鉴定,我熟悉了产品鉴定过程、技术文件编写方法和文件格式,积累了一些应对答辩的经验,为以后做这类工作打下了基础。

我在学校接触的人不多,这次近两年住在工厂,还要与各方面的人交流,因此,也是一次了解社会学习为人处世的好机会。我的伙伴是一位来自四川省农机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是专职研发农机的,已参加过多项农机产品研制,我们一直合作得比较好。在工作中我能客观看待自己的长处、短处,我的理论基础好,理论计算熟练;弱点是第一次做农机研制,缺乏经验。合作伙伴在这方面比我强,值得我学习。在实际工作中,重大事项共同讨论,又有明确分工,各自独立负责设计若干部件并绘制出图样。厂长是我们交流最多的领导,他是一位从工人中提拔上来的干部,踏实肯干,尊重当时还被当作“臭老九”的技术人员,把我们的生活安排得很好并一直关心我们的生活,认真对待我们提出的建议和问题,很快拿出处理方案。我们之间还建立起了密切的私人关系,我真心地尊重并感谢这位厂长。正是有了他的得力领导才使我们生活愉快,工作顺利。我与工厂的技术员和工人也有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在车间,我们讨论技术问题,互相启发。下班后,也有人到我的住处,有时下象棋,有时叙谈,谈话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厂里的大事小事、某些趣闻奇闻,通过这些交流,我就能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厂里的情况。我离厂时,一些人满怀深情相送,并邀请我以后回厂看看。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工厂,这意味着我圆满完成了一项科研工作。

在这近两年的时间里,我第一次参加科研工作,参与一项农机产品形成的全部工作;第一次以设计者和生产者的身份到工厂车间,长时间生活在工厂,接触了多方面的人并有广泛交流;第一次受到副省级高干接见。虽然比较辛苦,但收获很大。在人文方面,增加了对社会的了解,为人处世得到了锻炼。在业务方面,提高了灵活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积累了实际经验。这些对我的成长和以后的工作有很大助益,特别是对以后做机械产品开发有直接作用。例如,我与我院另外四位老师合作开发复合肥料生产成套设备,是为地方服务的项目,单套价值近二十万。一旦失败或反复,经济损失巨大。因此,有很大风险,不是轻易可下决心的。正是因为已有成功开发机械产品的经历,我才敢于下决心做。在做的过程中,我应用了曾用过的方法和经验,没有走弯路,实现了一次开发就获得成功。推广应用近二十套,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如,在刘佩英教授主持的“中国魔芋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综合性科研项目中,我承担魔芋加工单机研制和魔芋加工成套设备的推广应用方面的任务,由于已具有机械产品开发方面的扎实基础和实际经验,所以圆满地完成了自己承担的任务。2007年,此项目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我作为完成人之一,也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回想起来,我做了多项成功的机械产品研制工作,每一次都有新的内容,都有新的收获。第一次做的农用打井机研制,是良好的开头,为我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也使我树立了信心,因此,特别令人珍惜,令人难以忘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