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晓娜
“我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或者“什么样的职业适合我”,这或许是每个即将踏入职场的学生都会有的困惑。对此,魏晓娜老师的回答是:“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因为只有当一个人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时,他才能在单纯的幸福中变得非常简单和纯粹,不会被别的东西诱惑而随意改换目标,也不会纠缠于功名利禄而失却本心。”
我做教师,受家庭方面的影响很大,因为我的父母都是教师,并且还是农村教师。要知道,农村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是非常独特的,那是一种极为质朴而真诚的关怀。在我们村子里,村民的关系极为密切,其实就是一个不分彼此的大家庭。我们不是常说“乡里乡亲”吗?其实这个词就是村民间亲密关系的体现。所以,农村教师除了在职业上与其他村民有所不同,其他的一切社会关系和交往均与村子里的乡亲无二。而在这种乡里乡亲的亲密关系中,农村教师对待学生也真的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了。在我幼小的记忆里,我的父母就经常会把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带回家辅导,还要留他们一起吃饭。大家坐在昏黄的灯光下,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场面是非常温馨的。我也常感到自己好像有着很多的兄弟姐妹。而我父母对待学生的这种无比质朴的关怀,也深深地打动了我、影响了我。他们不仅使我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好感,更下定决心以后要成为一名像他们那样的教师。同时这也极大地影响了我以后的教学态度,即始终如一地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对待。对于学生的要求,无论分内、分外,我们做老师的都应该像家长一样给予帮助。
由于家庭的影响,我自然而然地就走进了师范院校。特别庆幸的是,20世纪80年代非常有名的一批语文特级教师,如魏书生、宁鸿彬、姚竹青等,来到了我当时所在的河南师范大学做过现场课和报告。事实上,我已经记不清当时的语文教育专业课都讲了些什么,但是那批语文名师的音容笑貌至今还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我清楚地记得,宁鸿彬老师的背很弯,似乎带着病容,但板书却相当工整俊逸、力如刀刻。他的教学语言总是那么不急不缓、字字珠玑,宛如一位大将军检阅百万雄兵一样,目光如炬而又深远辽阔,似乎在对着未来诉说什么。当时的我不曾了解他的教育理念,只是通过非常感性的体验,懵懵懂懂地体会到语文课堂这一舞台应该有一种神秘而高深莫测的境界。这对我树立自己的职业信念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我也记得,魏书生老师的课堂总有一种说相声似的幽默风趣和机智敏捷。我眼中的他,对人生和教育有着非常独特的理解,无论什么困难在他那里都能变成巨大的财富。记得他说:“每一件事情的处理都有100种办法,但你一定要找到第101种办法,再开始着手处理。”他还说:“你要喜欢上那些所谓的差生,因为每一个特级教师都是踩着差生的肩膀上来的。”这些话看似普通,但在我初为人师的时候一直是我的精神支柱。尤其当遇到棘手的学生问题时,我就总在心里默念着这些话,然后抱着研究的态度积极处理学生的管理问题和教学困难,最终一切都会快速地迎刃而解。
正是抱着对名师的憧憬,我毕业后到处找相关方面的书籍来读。说实话,当时的信息资源很不发达,想知道什么好书全得靠自己去书店里找。那个时候,我很庆幸遇到了一本对我影响深远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叫作《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刘国正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书很厚,软皮包装,封面设计得比较平淡无趣。记得那时我才刚去教书,因为到一个火车站送了朋友,之后就随便逛到火车站附近的一个小书店。那真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书店,出售的大多是些通俗读物和小杂志,但不知道为什么也夹杂了几本教育类的书。其中就有一本《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当时我翻看目录感到十分震惊,发现这本书上包括了我所崇拜的以及更多我所不知道的语文大家。几乎没有等我讨价还价,老板就像处理废品一样说:“两块钱,要不要啊?”我简直激动不已,二话没说,赶紧付款走人,生怕书店老板后悔。我一路上边走边看,走到家已基本上浏览了全书,感觉自己简直都要融化到书中的每一个栩栩如生的名师中去了。从那天起,我许多次翻阅这本书上的名师思想和教学实录,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而每次备课,我都有意无意瞟一眼那本书,似乎想跟名师们交流点儿什么。每当我想偷懒的时候,只要一看到那本书就很心虚,似乎名师们看透了我的弱点;而每当我设计出好的教学方案时,我也会瞟一眼那本书,似乎他们离我又更亲近了一些。就这样,几乎是伴随着这本书,我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时时迸发出创造的灵感和激情。而如今,因为许多次的搬家,这本书几经波折,早已不再崭新如故,但它仍然陪伴在我的案头,成了我须臾难离的好友。
在接下来的几年高中语文教学的岁月里,我主要是通过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来学习的。我发现,这种基于工作需要的学习比学生时代单纯的学习更为真切和有效,也正是这种学习奠定了我后来对理论的兴趣,让我深深体会到有了教学理论的教学实践才是无比幸福而充满激情的。我一直信奉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如何让一位老师摆脱机械、沉闷、无聊的教学工作?那就是让他走向幸福的科研之路。”记得当时我一届同时要教4个班,同一篇课文要上4遍,但我一点儿也不觉得乏味。我将每一个班都结合一定的理论设计出一种教法,再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差异。这样一届教下来,我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就有了一个质的提升,我对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更为痴迷。那时的我总是对工作充满热情,常常主动邀请领导、专家到我的课堂听课,再向他们虚心请教。我也一直很喜欢参加公开课、赛课,因为我不是抱着竞争、获奖的态度去做这些,而是奔着提高自我、探索教学规律去做的。就这样,我当时边读书学习,边进行教学实践,不断地自我积累。
在高中工作了5年以后,我基本上可以很好地应对自己的工作了。不管是教学成绩还是讲课比赛,我都觉得自己做得不错了。但是,我又热切地希望自己能在教学上有更高的造诣。当时,我给自己定的直接目标就是成为一名特级教师。我知道,要达到这个目标,光靠本科的学习积累肯定是不够的,于是我决定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来进一步深造。(www.xing528.com)
其实总的来看,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的目标一直都很明确,那就是做一名教师,并且是最优秀的教师,就这么简单。我想,我的目标之所以能够这么明确,是因为我的爱好和我从事的职业是高度一致的。一个人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因为只有当一个人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时,他才能在单纯的幸福中变得非常简单和纯粹,不会被别的东西诱惑而随意改换目标,也不会纠缠于功名利禄而失却本心。我从未在乎过评奖、评职称这些事情,因为我只是在做我喜欢的事情,也是在尽一名教师的本分。我读研和读博的6年时间里完全脱产,没有任何收入。有人告诉我,其实从这6年里我放弃的工作、投入的金钱和时间来看,我是非常不划算的,但因为我只有成为一名更好的教师的目标,别无杂念,所以我从来不愿以那种功利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工作,总对别人那样的看法付之一笑,而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我刚毕业是在中学教书,教学技巧方面的基本功都是在中学打下的。一直以来,中学的教学是和分数、升学率直接挂钩的,对教学效果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这对教师教学技巧的要求十分严格。那时候,我们刚进入中学的新教师都会有师父亲自带着,手把手地传授经验。不得不说,这给了刚入职的我很大的帮助。
说起我的师父,他对我的要求是相当严苛的,直到现在我还能清晰地记起当年讲《荷塘月色》那篇课文时的场景。当时师父要求我的口语表达不能有一个多余的意思,更不能出现一处语病或重复。于是我就真的当着师父的面讲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可以在10多分钟之内绝不出现一个病句或一处重复,完全就像播音一样。付出的汗水终究有了回报,并且这段经历也极大地影响了我以后的教学习惯。直到今天,只要我一走进课堂,就会要求自己的口头表达一定要干净利索。我时刻谨记着师父对我的教导,从未对自己懈怠过。我还经常在学生放学后,独自对着空无一人的教室练习讲课。练到最后,无论有人与否,也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可以做到毫无压力地、声情并茂地开讲。可以说,到处都是我的舞台,我也随时都能登台表演。所以我非常感谢能在高中教学时得到这样严格的训练。
除了师父之外,我的外爷爷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外爷爷以前也是教师,所以在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每次上课,他都会拄着拐杖去听。不管我的表现好坏,他听完后都会反馈给我许多宝贵的意见。这些意见其实都是一些最基础的教学技能,虽然没什么高深之处,却是外爷爷从他长期的教学经历中得来的非常实用的经验。我记得,有一次外爷爷亲切地告诉我:“上课的语速可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了。老师怎么判断自己的语速是不是合适呢?你就以第一排的学生为标准,看他们是不是把你所讲的内容都记下来了。”外爷爷说的这些技巧虽简单,但对于知识的传授却很有效。因为知识的传授和知识本身是两码事,老师自己理解某个知识点并不等于可以使学生也理解。如何把知识点处理得最简单明了,又使学生对知识的接收程度最高,这是我那时常常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5年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相继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我得以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大学。大学与高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既是一个教学机构,又是一个科研机构。在刚进入大学时,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让我焦头烂额,但后来,这却成为我的一种助力。因为我发现,教学与科研本就是互助共生的,教学可以促进科研,科研亦可深化教学。相对于高中教育,我觉得这一点也是大学教育的优势之一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