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单纯,因为目标明确;平坦,因为梦想从未动摇。李强老师的读书和工作经历告诉我们:目标一旦确定,便须一口咬住,决不动摇。如此,方可避免在无用的道路上浪费光阴。
我读书的历程是非常简单的。
我在1973年9月开始读小学一年级。因为我们那个年代,农村的孩子普遍入学较晚,所以我开始读书的时候已经八岁多了。记得那时的我,小小的肩头上挂着一个草绿色的书包,兜里揣着一本《毛主席语录》,然后还用巴茅梗做了几个小棒(数学课要用来做加减法运算),就那么上学去了。因为我们学校是一所完小,也就是小学和初中结合在一起的学校,所以我小学、初中都是在这里就读的。学校就在村里。农村的道路很难走,每逢下雨便泥泞不堪。父母又忙于挣工分,根本无法接送孩子,所以我一直由比我大两岁的哥哥领着去上学。那时也没有人来管我的学习,只能全部靠自己,所以我的成绩并不怎么突出。
直到1981年,在村子里读了整整八年书之后,我终于初中毕业了。但是非常遗憾,那次中考我连区里的高中都没有考上,只好又补习了一年初中。也就是说,我读了五年小学、四年初中,也相当于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了。于是1982年,我第二次初中毕业。当时我们初中毕业后,有三种升学渠道:第一种就是考高中,然后通过高中继续读大学;第二种就是考中专,毕业后就在相应的领域工作;第三种是考中师,毕业后到乡村中小学教书。一开始,我很想报考中师,因为出来后可以直接当一名乡村教师,教教小学也挺好的。可以说从那个时候起,我已经开始有了一种从教的意识或理想。当然,我们当年这群人想当教师的目的也并不像现在的学生那么纯粹,大家更多的是想有一份吃国家饭的工作,只希望能够有朝一日跳出农门。但是在有其他或许更好的选择的情况下,我却依旧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并且从此之后再也不曾动摇,这说明我心中一开始的确潜藏了成为一名教师的梦想。然而,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我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击。或许是天意弄人,当时四川省出了个“土政策”,非应届初中毕业生不能考中师。而我是在距中师考试只有一周时,才被告知因为我不是应届初中毕业生,资格审查未通过,是不能参加考试的。可以说,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大逆转,也是给我心灵伤害最大的一次。那时的我才十七岁,此前从未出过远门,甚至连县城都没有去过,就在村子里待着,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唉,不让读中师,那就读高中吧。所幸我的分数还很不错,进入了蓬安县最好的中学。那一届高中是最后一届两年制高中,也被我赶上了。当年的高考跟现在不一样,正式的高考前还有一个预考,只有预考通过的人才有资格考大学,所以当时高中生的第一个目标是要通过预考。我是1982年9月进入高中的。1983年6月开始分科,而1984年的3月份预考就开始了。所以其实我们分科以后,只读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要预选,紧接着就是高考,时间是很紧张的。我预选考了440多分,通过了。通过后就要填志愿——当年高考还有一点跟现在不同的是要先填志愿再考试。因为我从初中时就已经认准了当教师这条路,所以我报考志愿的首要方向就是师范类院校。当时西南地区师范类学校最好的就是原西南师范学院,虽然我也不知道自己能考多少分,但还是果断地将原西南师范学院作为第一志愿填报了上去。成绩出来后,非常理想,我竟然考了全县第三名。我到现在还能清晰地记起我们县那届前三名的成绩:第一名510分,进入了川大;第二名504分,进入了原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第三名就是我,493分,进入了原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成绩一出来,我就知道自己当教师的理想已经实现了。想到当初被命运捉弄得那般痛苦与崩溃,此时的喜悦真是难以言表,我至今想起仍激动不已。(www.xing528.com)
于是1984年9月,我到原西南师范学院报到,开始了大学四年的学习。第二年,原西南师范学院才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而那时,虽然我早已确定了当教师的人生道路,但初入大学的我也并没有想过要当大学教师,因为当时师范学校出来的学生基本上都还是当中学教师。不过后来我决心考研成为一名大学教师,是在大二结束、刚进入大三之际,受了许振宏老师的影响。记得那时候,许老师给我们上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他的课堂向来是激昂澎湃、蕴藏深厚、精彩非常的!在他的课堂上,我们在座的这群青年学生似乎身临其境地看到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无尽的浩瀚文明,却在近代饱受了列强无耻之践踏,落入无比凄惨之境地,因此无不热血沸腾,无不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愤怒和耻辱。或许每个听过许老师课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深重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民族、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投以深切的关注,从而兴起发愤图强、卧薪尝胆、振兴整个民族的强烈欲望。于是我在许老师极大的鼓舞之下,希望自己也能站在大学这个更为宽广的平台上,面对最具激情和热血的青年大学生进行教学,将他们培养成最具有社会责任感、最具备振兴民族之力量的接班人。所以在1986年下半年,我终于下决心要考研究生了。
接下来的路都非常顺利了。我在1988年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兰州大学攻读硕士。记得在报考专业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近代史专业。三年以后,我硕士研究生毕业,又回到了原西南师范大学,开始在马列主义基础部从事“中国革命史”的教学。这门课其实就类似于现在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属于公共政治课程。自此之后,我的工作内容再也没有变更过,那就是在高校担任普通学院(非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仔细一算的话,到今年,我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整整25个年头!放眼望去,原西南师范大学设立的十多个学院,没有我没上过课的。后来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素质,我在1999年去中国人民大学攻读中共党史系中共党史专业博士学位。
总的来说,我的求学经历和工作经历都比较简单。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算起吧,我前后总共经历了五所学校:小学和初中读的都是我们村里的完小,1982年到1984年在蓬安中学读了两年高中,1984年到1988年在原西南师范大学读了四年本科,1988年到1991年在兰州大学读了三年硕士,1999年到200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博士。其中,除了中考失利了一次外,其他的升学考试我都顺利通过了。相对于同时代的其他人来说,我的求学之路也真算是平坦的了。我想,这也许与我的目标比较明确这一点有关吧。我读书的目标也一直很简单,那就是当老师!初中毕业后想当小学教师,高中毕业后想当中学教师,大学受老师感染了想当大学教师,如今工作了之后也只想着怎么当好一个老师。因为我认准了这一条路始终未曾动摇过,所以避免了在其他的路上彷徨。或许这就是我求学之路看起来笔直平坦的原因吧。
我的工作经历同我的求学经历一样单纯,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我就是西南大学的一名政治教师!当然,在正式登上大学讲台之前,我还在中学支教了一年,因为当时政策规定了,凡是到大学工作的教师若原来没有基层工作经历,必须到中小学义务支教一年。所以,我实际上在1991年9月到1992年7月之间承担了一年中学历史课的教学任务。这也是我第一次独立地走上讲坛,承担课程。在那所中学历练了一年之后,我才于1992年9月正式登上大学讲台,担任全校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师。所以迄今为止,我除了1999年至2002年脱产读博期间没有工作外,其余时间从未离开过大学本科讲台。虽然随着学校的变迁,我所在的单位和单位名称一再变换,但我的工作内容是始终如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