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村落的院落布局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传统村落的院落布局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显然,朱洼村这种分散的空间布局保证了一定的耕作面积,也使土地利用更均匀化,同时使各居民点的独立性更强。特别是近年来,张店村周边的矿产资源开发使村落的其他产业得到发展,对农业的依赖程度更加降低。可见,村落产业的发展会对村落空间总体布局的演化产生重大影响,农业生产耕作半径的需要促使朱洼村演化发展成离散式布局,而非农化产业发展促使张店村选择了集中式布局形式。

传统村落的院落布局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早期的朱洼村与张店村都受到山西移民的影响,一度都以烟叶为主导产业,都为寨墙和护寨河所围合,在村落发展的早期阶段都表现为相对集中的村落模式。但是土改以后随着张店村寨墙的消失,两村的发展模式开始出现巨大差异。张店新建的居民点继续在原有村落的周边扩张,呈集中式的发展趋势,而朱洼村则在距老寨一定距离的几个方位重新建立居住点,呈分散式的发展趋势。

从图1.3朱洼村临沣寨总平面图中可以看出,临沣寨并非一直局限在清代的寨墙之内,在其东北方向寨墙曾被开口,因此老寨曾经透过这个寨墙开口向寨墙外扩散,就像张店的扩展模式一样,但是这种突破寨墙的扩展范围不大,而且很快就停止了。显然,寨墙的存在并非是影响朱洼村向外扩张的最主要因素,一定有别的原因促使朱洼村放弃了张店村这种集中式发展的方式。

取代这种集中式的扩展方式,朱洼村分别在原寨门东、南、西北三个方向800米左右的范围重新建立了三个分散的居民点,仔细分析起来,这三个居民点的选择位置并非偶然,而是必然的选择。首先,三个居民点的方位对应于三个老寨的寨门,不仅有利于与老寨的交通联系,其实也相当于老寨的前哨,调查发现新居民点的居民往往由相近的寨门附近迁来。其次,这三处居民点正好位于老寨原有耕作半径800米的范围处,三个居民点与老寨保持这样的距离,一方面可以保持耕作距离内大片农田的整体性,另一方面,使新居民点和老寨的耕作距离减小了一半,即只有400米(图6.11,左)。

三个分散的居民点中,只有东面五虎庙村距离老寨的距离稍近,刚好位于老寨周边400米的范围。这可能是因为老寨东门是最主要的出入口,交通使用上最为频繁,寨门外的地形复杂,也不是普通的耕地,这使得五虎庙村与老寨的距离不仅仅满足了耕作距离的需要。

总体而言,朱洼村的老寨及其三个新建立的居民点,以各自为中心形成400米半径的耕作范围圈,除五虎庙村与老寨的耕地范围略有重叠外,各自的耕地范围圈并不相交,而且即使是近年新建的新农村部分,也大致分布在老寨800米的耕作范围圈上,因而村落整体形成较为分散的态势。很显然,朱洼村这种分散的空间布局保证了一定的耕作面积,也使土地利用更均匀化,同时使各居民点的独立性更强。事实上随着村落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也会增加,当这种增加超出了农业耕作半径时,只要村落的农业性质不改变,这种分化就一定会发生。其原因在于当村庄发展到相当大规模的时候,经济压力会刺激原有的家庭外迁并建立新的村庄,这就是朱洼村落分化而形成离散式布局的原因。

对于张店村而言情况则完全不同,张店村的老寨发展突破了寨墙,沿寨门或道路跨过寨河向周边扩展,但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居民点建筑仍然在老寨400米范围之内。事实上,张店的发展也一度分化成张西村、张南村、张东村三个自然村部分,但是这三个部分彼此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且如果这三个部分按照400米的耕作距离来划范围,其最大的耕作范围仍然没有突破老寨原有的800米耕作半径范围,只是通过居住区边界的扩张,使耕作范围相对减小了(图6.11,右)。(www.xing528.com)

图6.11 耕作半径与村落空间布局

左:朱洼村采用保持农业耕作半径的离散型模式;右:张店村采用非农化压缩耕作范围的集中型模式

很显然,这种集中式的发展模式把居住建筑集中在一起,使村落维持较大的规模,在使周边的一圈田地保持了完整性的同时,减少了一部分耕作面积。这与张店村的农业产业状况分不开,张店村历来就有经商的传统,对农业的依赖并不如朱洼村那样大。特别是近年来,张店村周边的矿产资源开发使村落的其他产业得到发展,对农业的依赖程度更加降低。例如2010年,当朱洼村还在忙于烟叶收购的时候,张店村已经不再种植烟叶了。因而,张店村这种集中式布局是由非农业产业的发展决定的。

可见,村落产业的发展会对村落空间总体布局的演化产生重大影响,农业生产耕作半径的需要促使朱洼村演化发展成离散式布局,而非农化产业发展促使张店村选择了集中式布局形式。当然,促使村落内聚与分化的力量并非唯一,下文还将讨论与之相关的其他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