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都文化:太学、国子监与儒家学术

中国古都文化:太学、国子监与儒家学术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武帝所立的学官,当为太学,其后或称国子学,或者两者兼立,皆设于都城之中,为国家的最高学府。隋炀帝时改国子学为国子监13,自后各代皆因其制。设立学校是历来王朝发展教育的要政,而儒家学术亦自有其精粹独立的特点。王朝虽有兴废,都城虽有改易,但国子监和太学却还一直延续下来,儒家学术也能有所依附,不断发展。京师大学堂初创之时,儒家学术固仍居有其中的主要地位。唐代初年于国子监内立孔子庙,各州郡亦同时设立16。

中国古都文化:太学、国子监与儒家学术

自来论都城中的文化,儒学之士和能文之家皆受到重视。《史记》首先为儒林立传,《汉书》继之,搜罗更广。《后汉书》更为文苑立传,自后诸史率多因循,未曾稍替,仿佛一脉相承,未稍间断。这些儒学之士和能文之家中绝大部分皆曾往来于当时的都城,为都城文化添上许多异彩。这样的文化还可往前推溯。今安阳殷墟附近,有地名为演易坊,据说是西伯,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为殷纣所拘,推演《周易》的地方。《周易》为以后所说的六经之首,素为儒家必治的学问,可见其渊源所自,在都城中早已居有一定的地位。

儒家之学始自孔子。孔子为鲁人,春秋末季讲学于洙泗之间,为一时显学。汉武帝时儒学始立于学官。这是说儒家在以前也和其他各家一样是私家授徒,这时才在都城之中王朝所立的学校里正式开设课程。本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起源很早,《周礼》大司徒属下就有师氏、保氏,各以所司教育国子。《大戴礼·保傅》篇中,更有太学的记载。汉武帝所立的学官,当为太学,其后或称国子学,或者两者兼立,皆设于都城之中,为国家的最高学府。儒家之学立于学官,其他学科自仍在讲授之列,不过儒家之学一直占着主要的地位。

隋炀帝时改国子学为国子监13,自后各代皆因其制。唐时国子监遗址尚可稽考,乃设在长安外郭城朱雀门街东第二街,自北向南第一坊务本坊内14。其地近朱雀门,朱雀门内即为皇城,唐朝政府诸机构皆在其中,和国子监的往来比较方便。唐代后期所刻的开成石经就立于国子监中15,迄今犹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中。今北京城内亦有国子监,始建于元时,历明清两代,今仍矗立于安定门内。

以前一些王朝或政权为了弘扬儒术,先后刻有石经。石经的刊刻始于东汉灵帝熹平年间,即所谓熹平石经。其后曹魏齐王芳正始年间和唐文宗开成年间皆有刻制,即所谓正始石经和开成石经。再以后还有后蜀孟昶时刻的蜀石经,北宋仁宗时刻的嘉祐石经,南宋高宗时所刻的南宋石经,还有清乾隆时所刻的清石经。所刻的石经自是列于其时的都城之中。今开成石经如上所说,仍伫立于西安;清石经尚存于北京,其余皆残缺不全。(www.xing528.com)

设立学校是历来王朝发展教育的要政,而儒家学术亦自有其精粹独立的特点。由于都能在都城之中居有适当的位置,是会不断发扬光大的。王朝虽有兴废,都城虽有改易,但国子监和太学却还一直延续下来,儒家学术也能有所依附,不断发展。直至清代末年,始建京师大学堂,代替了以前的国子监。前后名称不同,古今文化通融的过程,却仍然历历可观。再到后来,北京的高等学校已不复限于一所,就是其他较大的古都,学校都已相继林立,显示古都的文化有长足的发展。京师大学堂初创之时,儒家学术固仍居有其中的主要地位。其后各科并建,儒家学术仿佛显得消沉,但作为独立的学科,在社会上依然具有影响力量,在古都之中仍有其适当的地位,治此学的大家还是不断有名于世的。

唐代初年于国子监内立孔子庙,各州郡亦同时设立16。此后历朝皆相继沿袭,未再更改。迄至现在,各地的孔庙尚多依旧保存,古都所在也都未为例外。特别是设于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的孔子庙,自元成宗大德年间创建以来,明清两代皆有增葺,其中尚保存有若干礼器,以前在丁祭时仍按谱演奏,后来丁祭不再举行,乐器也就置而不用了。北京以外其他古都的孔庙,也有改作别用的,如辟为博物馆之类。虽与往昔规模不同,但有此旧典,对于儒术的发扬,还是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