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都与文化:当代全国文化的汇集和代表

中国古都与文化:当代全国文化的汇集和代表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出土文物丰富多彩,其间宫室遗址,具见规模宏壮,而彝器制作又复瑰丽神奇,令人叹为观止。都城作为首善之区,应该是在全国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显示出全国的各个重要方面。这在文化方面亦应如是。秦未统一六国以前,是东西对立的形势。这当然不是秦与六国的对立,而是一种风俗习尚的互不调和。这样的局限对于新兴的王朝来说,并不是完全都能有利,作为一代都城来说,也难以反映出全国各个方面的情况。

中国古都与文化:当代全国文化的汇集和代表

我国都城的建立,渊源甚早,远古之时,就已各有传说,文献记载亦屡见不鲜。近年考古发掘,更多有所获。出土文物丰富多彩,其间宫室遗址,具见规模宏壮,而彝器制作又复瑰丽神奇,令人叹为观止。这当然足以显示当时文化发达的情景,不过作为都城的文化还只能说是稍具一斑,似还不易显示全貌。

都城作为首善之区,应该是在全国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显示出全国的各个重要方面。这在文化方面亦应如是。作为全国统一王朝的都城,固然可以上溯到夏、商、周三代,甚至还可以再往前推溯。但是正如上面所说的,由于文献记载的不足,考古发掘也有一定的限度,只能暂置不论,以俟来哲。

秦始皇帝扫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王朝,这是前所未有的大事。秦祚虽甚短促,但咸阳作为都城却可再上溯一百多年,至于秦孝公之时。那时秦国还只能作为称雄的诸侯封国之一,其东疆尚限于崤函山间。由于当时秦国的策略是向东发展,咸阳作为都城势必逐渐具有更为宏大的规模。东方策士群集于秦廷,就是具体的表现。当时六国诸侯尚奋力挣扎,企图稍延岁月,咸阳却已在向统一王朝的都城演变。秦国本土有些人士一时还看不到这样的趋势,就是看到,也无法加以阻挠。

这样的形势到了西汉更为明显。西汉都于长安,而长安、咸阳只隔着一道渭水。以长安为都城自是承袭了秦人的衣钵。秦未统一六国以前,是东西对立的形势。由秦迄汉,这种东西的对立却另以一种形式出现。这当然不是秦与六国的对立,而是一种风俗习尚的互不调和。秦汉时人有一种说法,乃是“山东出相,山西出将”1或者是“关东出相,关西出将”2。所谓山,指的是崤山,而所谓关,指的是函谷关。函谷关在崤山之上,两者起到相同的作用,因而这两句话的含义是相同的。这两种风俗习尚迥然各异,却都能在都城长安中显示出来。从汉初起出任丞相者自然多籍隶于山东,而职司宿卫的期门、羽林3,却是在关西一些郡中选拔出来的,再进就可以被选为将帅4。这是“关西出将”为都城长安所增添的色彩。

在这东西对立的风俗习尚之外,还有一种南北对立的风俗习尚。汉高祖刘邦本籍丰沛,丰沛于战国末年为楚地,故刘邦应为楚人。既是楚人,当然就喜欢说楚语5,也就更喜欢欣赏以楚语编制音乐。当时宫廷中经常演奏的《房中乐》就是以楚语谱写的6。后来至武帝时,创立乐府,派遣人员到各地采诗,而楚讴和赵、代、秦各地之讴居有同等的地位7。武帝尤其爱好楚辞,其臣下往往仿照屈原宋玉文体有所撰述,供武帝欣赏。这和儒家所熟习的《诗》是不相同的,儒家的《诗》得立于学官,那是后来的事。至少在西汉的前半叶,南北两种不同的习尚同时在都城长安出现过。当时不仅有楚歌,而且有楚舞,汉高祖刘邦曾告诉所爱的戚夫人:“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8楚地有歌舞,其他地区也莫不如此。俗谚所说长袖善舞9,并非指特定的地区的歌舞。汉武帝时,李延年善歌舞,为武帝所爱10。李延年不知何许人,大概并非是籍隶于楚地。这些不同地区的歌舞,都能汇集到长安城中。后来儒家诸经典皆立于学官,各有博士掌其经的教授。这时的博士已非齐鲁儒生的专业,南至江淮之间,西至于畿辅之地,也都有学者侧身于其间。就是博士弟子也多到千人,甚至还曾一度达到三千人,虽远在边郡,也可共沾余沥11。既是这样就没有畛域之分,都城中所反映的也就是全国普遍的情形。

东汉时由于都城东迁,西汉旧规,多见废弃。也由于儒家的昌兴,博士弟子遍于各地。以前所说的“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仿佛已成为陈迹。也就是说关东仍然可以出相,出将这事却不必有待于关西。这样就使东西两方的差别在都城中显得逐渐消泯,甚至也为执政者所忘怀。因而在羌人扰乱时,就有人提出了废弃凉州的建议,在政府中引起了很大的波动。其实正是能够保存凉州,羌人才不敢东越三辅。这是因为凉州人士习兵壮勇,实过余州12。也正是有了这番波折,关西勇武的风气才能在都城中继续显示出来,而所谓“凉州三明”才稍稍符合了关西出将的俗谚13。和西汉一样,这种风俗习尚仍为都城洛阳增添了若干风采14

隋唐两代亦皆以长安为都。这时关中山川形势虽尚无异于秦汉之时,但隋唐两代的着眼点却和秦汉时期不尽一致。隋唐时期秦地山川固然仍有其重要的意义,可是它能够作为都城却和当时的关陇集团不无关系。隋唐承南北朝长期分裂之后,畛域观念难以迅即泯灭,不仅隋时对于山东人物多所歧视15,就在唐初也还未能免俗16。这应不是过分的穿凿,至少在唐高祖于太原起兵时,所谓元谋人物中就没有山东人17。这样的局限对于新兴的王朝来说,并不是完全都能有利,作为一代都城来说,也难以反映出全国各个方面的情况。

其实,在唐代所谓山东人受到歧视,只是唐初颇为短暂时期的一段故事,对于都城的影响不能说是过久。还在武德贞观之际,荟萃于都城的人物就不复限于一隅。唐太宗所延揽的十八学士就已有山东人掺杂于其间18。就以有唐一代来说,全国各道之中都各有其人物19,当然这样一些人物不皆都能到过长安,就是其中一部分有幸光临帝都,也可能对都城文化有所影响。不过在这许多人物中,出身门第者与庶族之间还是有差异的。门第势力于魏晋之际即已形成,南北朝时更趋于定型。它与庶族之间的差异,在当时都城建康中就已明显表现出来。到了唐代,更有进一步的发展,在都城长安以至洛阳同样都有显现。门第势力于唐时虽各有其郡望,但和庶族之间却难以地域相区分。门第势力至于唐代末年已经逐渐消失,不复为世人所重。由于唐末五代中原的乱离,南方不断发展,南方人才日趋增多,南北之间渐有不同。王朝取士,北人率不及南人,在政府中引起了争议20,甚至王朝择相亦不欲用南人21,可知其间已形成差异,并在中枢政府显现出来。这样各种不同的差异,各个时期都会发现。虽说差异有所不同,在都城中能够得到反映,却并无二致。

隋唐两代上承西魏、北周。西魏、北周正当南北朝季年,犹跼蹐于一隅之地。如果长安文化仍循魏、周之旧,就难得丰富多彩。当时雅乐正声的得来,就可略见一斑。虽然当时的雅乐正声不如胡乐受人重视,但在都城之中,所谓庙堂之上,仍具有一定的地位。说起雅乐,本来是源远流长的,可以上溯到汉时的乐府,更可以上溯到周时的雅颂,当然还可以再往上溯,但在魏晋以后就消沉下去。《旧唐书·音乐志》说:“自永嘉之后,咸、洛为墟,礼坏乐崩,典章殆尽。江左掇其遗散,尚有治世之音。”隋氏平陈,始获江左旧工及四悬乐器。隋文帝因而慨叹说:“此华夏正声也!”后来到了唐初,祖孝孙受命修定雅乐,孝孙以“陈、梁旧乐,杂用吴、楚之音;周、齐旧乐,多涉胡戎之伎,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为‘大唐雅乐’”22。正是这样参酌各方的旧规,都城文化才能得到更多的发展。(www.xing528.com)

由于唐玄宗酷嗜音乐,音乐就更有成就,其时教坊最为典型。唐末乱离,教坊也多有散佚。宋初虽循旧制,亦置有教坊,散佚之余自然难得具有一定规模。其后平荆南、西川、江川、江南和太原,陆续获得乐工,加上藩臣所进,由是四方执艺之精者皆在籍中。宋初所平定的诸国分列南北各处,不事搜求,如何能够得到执艺之精者。当时教坊犹能奏所谓“十八调”和“四十大曲”,确是难得。尤其是其中的《伊州》《石州》等曲,在西域之路久已断绝之时,还能得到奏演,不能不说是人间天上了23

这种风俗习尚还涉及各族类之间。不同的族类都各有其不同的文化。我国本是多民族国家,从古以来就是如此。春秋时的华戎杂居,十六国时期的戎夏24或夷夏25并称,都是明显的差异。华戎杂居,与当时都城无关。戎夏或夷夏并称,就难免聚处于都城之中26北魏北齐、北周皆为鲜卑族所建立27,其后元代为蒙古族所建立,清代满族所建立。北魏的平城和洛阳、北齐的邺都、北周的长安,皆是鲜卑与华夏共住。元代的大都中蒙汉并存,清代的北京也是满汉同城。不同的文化交互辉映,也是难免的。其他不必说起,就是衣着辫发,就有异于中原旧贯,而语言文字也是迥然不同的。北魏平城固多鲜卑习俗,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积极推行汉化,而妇女衣着仍为夹领小袖28, 且冠帽而着小襦袄29。北齐邺都男服依然崇尚左衽30,北周长安咸着突骑帽,有异华风31。现在草原上的蒙古族和东北的满族衣着大体仍依元朝清朝之旧,可以想见当年大都和北京的习尚。至于语言,差别更多,北齐高欢虽以渤海旧贯相标榜,却经常说鲜卑语32,就是显著的例证。后来鲜卑族完全汉化,仅元顺帝率其族归于漠北,与大都不再有若何关系。满族之在北京者,皆类同齐民,竟无若何轩轾。

不仅风俗习尚如此,就是宫室建置也莫不皆然。秦始皇破灭六国后,都按照各国宫室式样规模,仿建于咸阳的北陂上33。这是一项不同寻常的创举。六国宫室各有其法度和特色,这时汇集于一处是难能可贵的。原来秦国的宫室当在咸阳北陂之下,渭水之滨,而渭南又有章台、上林和诸庙,后来又在渭南上林苑中作阿房宫34。秦亡后,咸阳宫室尽为项羽所焚毁,渭南的设施竟成为西汉时建设长安的基础。

这样汇集全国的风俗习尚以及有关的设施建筑,使当时的都城更显得雍容瑰丽,丰富多彩,自是统一王朝的宏伟构造。西汉初年曾因太上皇思东归,高帝因改筑骊邑的城寺街里以像丰县,并徙丰县的民户到这里居住,别称为新丰县35。这和秦始皇的经营大异其趣,而且新丰县和长安之间还有相当的距离,不可并为一谈。其他各王朝就是这一点也都无从提起。这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正如汉时萧何所说的“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加也”36。这样的壮丽并非其他各地所可以仿效的,也是不能仿效的。其二,就是有了新的分裂时期,在分裂之前,统一王朝都城的文化就已相当发达,都城的建筑殆已美轮美奂,臻于完善,分裂的政权受其影响,还恐效法不足,也就难得有新的制作,供其后的统一新王朝的采集和仿制。

在这些分裂时期中,南北之间分裂居多。南北两方皆欲绍袭中华旧规,这在都城设施中也可略见一斑。西晋末年,永嘉乱离,中原遗黎纷纷南渡,诸名士对泣的新亭37,王谢诸望族所居的乌衣巷及其附近的朱雀38,皆使建康城中得到若干点缀。而北宋末年,靖康败亡,临安继汴京成为新都,由于感念故国,因而多遵遗制。甚至元宵节日亦仿效汴京大内前的缚山棚39,临安早市的“填塞街市,吟叫百端”,亦被称道为“如汴京气象,殊可人意”40。北魏为鲜卑族所建立的政权,由于孝文帝推行汉化,在新建的洛阳城中就有一个归正里,据说“民间号为吴人坊,南来投化者多居其内”41。梁武帝时,陈庆之曾受命送北魏北海王元颢返回洛阳,其后归来,就对洛阳盛加称道,说是“衣冠士族并在中原”42。可见在孝文帝推行汉化时所建的洛阳在这方面是超过了江左的建康。北魏的洛阳是在孝文帝推行汉化时建设起来的,论其规模的宏大,里巷的整齐,不仅超迈于平城旧京,就是较之东汉魏晋的故都也不至有若何逊色43,宜其为陈庆之诸人所叹服也。当然也不是所有分裂时期的政权都是如此。十六国时期,赫连勃勃所建立的夏国的都城统万城,虽然城郭雄峙,却不是远绍长安或洛阳。统万城在今陕西省靖边县无定河畔,今城内瓦砾遍地,仅一隅雉堞犹高耸于黄沙堆中,供人凭吊而已。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曾经有过一些分裂时期,但统一时期却较为悠久。就以都城的建置来说,历来统一的王朝都相当重视。这是组合各处人士智慧才力的成就,同时也是全国建筑艺术的集中。商代的始建殷都44周人先世的经营豳45和岐下46,都是经之营之才得告厥成功。周人克商之后,为了营建成周,也是反复计议和考察47。成周乃在现在的洛阳,当时还是一座陪都,陪都还是如此,对于都城当然更是郑重其事。

前面说到秦始皇灭六国后曾仿制各国宫室于咸阳北陂上。其实秦的宫室却更为壮丽,而一座阿房宫就已超迈前修。阿房宫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48,其崇弘瑰异,为当代所仅见。十六国时期,慕容冲犹能据其遗址以进逼苻坚49。西汉的未央宫50、建章宫51继之,论其规模似稍逊于阿房宫,然亦足为此斗城生色。隋时别建长安城于龙首原下,其大兴殿即为当时朔望视朝之所52唐人又建大明宫。这座宫殿北据高原,南望爽塏,每天晴日朗,南望终南山如指掌,京城坊市街陌俯视如在槛内53王维诗中有句说:“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54其巍然庄严显然不同于凡器。秦时咸阳,汉时长安久已残破,旧日宫殿已荡然无存,就是洛阳、南京、开封55杭州等古都,也未能免此。好在北京的紫禁城中的宫殿,本是明代的旧规,清代承其余绪,时加维护,还能够仿佛当年。这里的宫殿苑囿,千门万户,美轮美奂,富丽堂皇,皆是宇内建筑艺术精心之作,还少见有外来的若干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