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都和文化:探秘接近建立者的根据地

中国古都和文化:探秘接近建立者的根据地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魏王朝的建立始于孝武帝的西奔。只因宇文泰已据有雍州,故以长安为避难之所。北周之后,隋氏继起,及于唐初,关陇豪右始终是这些王朝的主要支柱。近人治隋代及唐初史事,每以关陇集团相称,这是有其来由的。当时升幽州为析津府,并建立为南京,就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若遇有危急之处,自可仰赖于游牧民族的应援,甚或脱离农耕地区,退回原来的游牧地区。

中国古都和文化:探秘接近建立者的根据地

这里还应提到西魏、北周、隋、唐诸王朝的都城长安北魏的都城平城,以及辽、金、元、清诸朝的都城北京。这几处地方分别在这些王朝时建为都城,人为的社会因素较多。不过稍加探索,这些人为的社会因素却都有若干地理因素做基础。

以长安作为都城,是从西汉开始的。西汉以长安为都城,如前所说,其着眼点自是由于当地有四塞之固,也就是说,形势险要,有利于据守。西汉以后,东汉献帝、西晋怀帝皆曾以长安为都,时间短促,各仅有数载,说不上久远的大计。十六国时期,前赵、前秦、后秦也先后都于长安,一方霸主,也难说到更为广泛的影响。西魏和北周割据一隅,若与十六国时期霸王的地位相较,亦只在伯仲之间。不过西魏和北周下启隋唐两代,因而不能等闲视之。西魏王朝的建立始于孝武帝的西奔。西奔的目的是想依赖宇文泰。当时宇文泰的军队约有两三万人55。随孝武帝西奔者亦不过万人56,狼狈穷蹙之状可以想见。能在关西苟延残喘,亦系幸事。当时殆未能设想奠基于永世。只因宇文泰已据有雍州,故以长安为避难之所。这虽是出于偶然,但如果不是宇文泰在这方面已有一些基础,孝武帝定然不敢仓促西奔。

宇文泰曾从贺拔岳转战于关陇各地,贺拔岳死后,宇文泰继统其众,其部下自多关陇豪右。后来宇文泰在邙山为高欢所败,更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57。关陇豪右成为宇文泰的国力所寄,这是势所必然的发展。其后周人东征,即唯此是赖58。北周之后,隋氏继起,及于唐初,关陇豪右始终是这些王朝的主要支柱。西魏及北周初年,尚跼蹐于关西一隅,论形势不能不以长安为都,论实力也不能不依赖关陇豪右。杨氏代周时,北齐已经灭亡,陈国更孤守江南,然而隋的国都却只能因魏周旧贯,难以离开长安。其中关陇豪右的力量依然是重要因素。寖假至于唐初,景况似无大改变。

近人治隋代及唐初史事,每以关陇集团相称,这是有其来由的。当时能够形成这样一个力量集团,固然与宇文泰诸人的培植维护有关,而这一地区的传统风气也是明显的因素。《隋书·地理志》论述其渊源,就曾推溯到安定(治所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北地(治所在今甘肃省宁县)、上郡(治所在今陕西省富县)、陇西(治所在今甘肃省陇西县)、天水(治所在今甘肃省天水市)、金城(治所在今甘肃省兰州市),说是“于古为六郡之地”。这是指西汉时的旧规而言。西汉时诚有这六郡,名称也和隋时一样,辖地大小却有差别。隋时这六郡相当于现在甘肃省东部和陕西省北部,汉时还应包括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内。汉时这六郡皆是“迫近戎狄”,故当地的人“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这六郡的良家子就多以材力为官59。《隋书·地理志》虽然没有说明这一点,可是既提到古之六郡,其含义还是明确的。书中接着又说:“平凉(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朔方(治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北)、盐川(治所在今陕西省定边县)、灵武(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榆林(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东北)、五原(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南),地接边荒,多尚武节”,其意义就更为清晰。这几个郡除有今陇东和陕北各一小部分外,主要是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伊克昭盟和河套平原,总的来说,都属于关陇范围之内。证以周隋及唐初建国时的人物籍贯,《隋书·地理志》所说的并非虚语。

根据以上所述,可以说,在魏、周、隋及唐初建国之时,长安以一个前代古都,地势险要,物产富庶,固已具有建立都城的一定条件,不过关陇集团作为这些王朝的政治支柱,对当时选择都城应有其重要的影响。这个地区性集团的形成,是和当地的地理因素分不开的。(www.xing528.com)

北魏最初都于盛乐,其后乃迁于平城。盛乐为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平城则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魏为鲜卑族所建,盛乐在当时为游牧地区。游牧民族建都于游牧地区,应该说是常理。平城和盛乐不同,已是半农半牧地区。拓跋氏为了发展国力,向其南的农业地区拓土。都城随着向南迁徙,在当时实为不可避免的局势。可是国力还在不断发展中,都城不能远离游牧地区。平城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为都城。迁都后,鲜卑人才在平城及其四围分土定居,并于所定的地区置八部帅,来拱卫这新设立的都城60。后来北魏的都城又向南迁徙到洛阳,是企图经略长淮以南的南朝土地。这时鲜卑人已经逐渐向农耕转化,黄河流域的土地基本得到控制,故能远离其原来游牧地区,不虞倾覆。

至于辽、金、元、清诸朝在北京的建都,和北魏初年的迁都平城有其相似之处。契丹得到燕云十六州后,其势力已伸及燕山之南。要统治这新得到的土地,幽州自是一个重要的据点。当时升幽州为析津府,并建立为南京,就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其实南京只是一个陪都,并未能取临潢府的地位而代之。这一点与其后的金、元和清代略有不同。金国的疆域南及秦岭、淮河,现在的北京在金时称为中都,就当时整个国土来说,已接近于中心位置。不过金国的统治者不会有选择都城于国土的中心点这样的概念。金国称这个地方为中都,只是因为当时于上京会宁府外,还有东、西、南、北四京,中都居于四京之中而已。金国以中都为都城,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这是辽的南京故地,既有一定的建置基础,又便于统治秦岭、淮河以北新得到的土地。其二,女真人建国之先,还是“随水草以居”的游牧部落,稍后才“耕垦树艺,始筑室,有栋宇之制”61,农业只具有雏形。其所征服的部落,也以游牧为多,要统治人数众多的农耕民族,确有一定的困难。这一点契丹人已经积累了若干经验,就是南北两面分治,各因其习俗而有所差异。辽国在这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却泯灭不了农耕和游牧这两种具有不同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民族的界线,因而各自存有戒心。金国灭辽以后,基本上承继辽国旧时的疆域,而其南部且有过之。金国实际上因袭了契丹人的统治方法,其戒心却没有多少消释。中都虽已在农耕地区,但距游牧地区并非很远。若遇有危急之处,自可仰赖于游牧民族的应援,甚或脱离农耕地区,退回原来的游牧地区。这样的设想和安排布置,都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女真人的末路却未能如此理想。因为他们结怨最深的并非其南的农耕民族,而是其北的另一个游牧民族—  蒙古。其结果不是退回到游牧地区,而是迁都到更南的开封,也就是他们所建立的南京。不仅如此,就是居于中原的女真人,也很少重返其游牧地区。

元代疆土的广大,为以前各王朝所少有。和女真人一样,元朝也统治着广大的农耕地区。元大都固然并非在金中都的旧迹上建立起来的,但在作为游牧民族统治农耕地区这一点上却有相似的意义和作用。在最后的结局上,元代的统治者分明较优于金人,因为他们在明兵将临城下时,就相率归回到原来的游牧地区,并且在那里和明朝相抗衡,前后竟达两百多年。

清代的经历也仿佛他们的先驱者。元代大都和金的中都没有多大关系,清代的北京却大体因着明代的旧规。这一点和元代小有差别,但在统治农耕地区方面,还是师承了其先驱者的办法。清代的统治政权建立后,原来住在旧地的满洲人,大部分络绎相继,相率入关西来。如果说他们在危难时机还要仰仗其旧族支持,那是不现实的妄想。不过清朝统治者一直在全力笼络元朝的后裔,其目的是要他们起到满洲旧人的作用。当然这也是他们统治北陲的一项策略。由于清代统治者最后的腐朽不振,原来所期望的支持力量,同样难得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