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都及文化:关中地势优势及建都建议

中国古都及文化:关中地势优势及建都建议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要注意地利与人和。22晋国表里山河,全国都可说是险要地区,这当然包括它的都城在内。24娄敬在这里虽也提到关中是天府膏腴之地,实际上着重在讲秦地的地理优势。正是由于关中具有这样的形势,娄敬才提出建都于此的建议。关中的东面同样也有有利的地势,更有一座函谷雄关,因而可以控制关东的诸侯。吴国的疆土主要是在江南,其都城数经迁徙,而建业为时较久。南北两方为了争夺这条长淮的险要,都是在竭尽全力。

中国古都及文化:关中地势优势及建都建议

历代的王朝或政权都期望以其都城为基础统治或控制其所据有的地区或整个的国土,更期望其都城不为外力所攻陷或摧毁,使其国运能够长治久安,亿万斯年。如何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只有利用地理的形势,再加上人为的努力。也就是说要注意地利与人和。古人说过:“国之大事,在祀与戎。”17古人讲究祭祀,那是不必说的了。戎指的是兵力,只有用兵力才能保障社稷的安全。历代王朝或政权都在其都城及其附近驻有相当的兵力。唐初实行府兵制度,全国共有折冲府六百三十四个,都城所在的关内道就有二百六十一个18,而京兆一府有一百三十一个19。宋仁宗庆历时,天下兵额一百二十五万九千,而禁军、马步两部分就有八十二万六千。禁军的任务是守京师,备征戎,故绝大部分驻在都城开封20。这大概是在都城驻兵最多的朝代。养兵需要钱粮,费用巨大,北宋时已有人慨叹“国用所以日屈”,就是由于养兵太多的缘故21。因而在人和之外,还须讲求地利。春秋时,晋平公曾经自豪地说:“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有?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22晋国表里山河,全国都可说是险要地区,这当然包括它的都城在内。晋平公这样自夸,并不是没有来历的,古人就曾经说过:“王公设险,以守其国。”23这里所说的险,指的是地险,也就是山川丘陵的险要去处。正因为如此,历来选择都城对于其附近的山川丘陵,就特为注意。

最能道出此中真谛的,要数西汉初年的娄敬。当时汉高祖决定建都于洛阳,娄敬就问:“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高祖回答说是不错。娄敬接着说,“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室积德累善十余世,才有历年久远;而汉高祖之得天下,“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娄敬认为如此“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最后娄敬提出了建都关中的建议,他说:“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也。”24娄敬在这里虽也提到关中是天府膏腴之地,实际上着重在讲秦地的地理优势。秦为四塞之国,早在战国时,苏秦已经提出这样的看法。唐人张守节对此做过解释,他说,关中“东有黄河,有函谷、蒲津、龙门、合河等关;南山及武关、峣关;西有大陇山及陇山关、大震、乌兰等关;北有黄河南塞:是四塞之国”25。这样的解释稍嫌泛了一点,却还相当具体,曲尽关中的形势。正是由于关中具有这样的形势,娄敬才提出建都于此的建议。他还以人的搏斗做比喻,指出在搏斗时,不搤住对方的颈项,打击对方的背部,就不能算是获得全胜。他说,建都于关中秦的故地,那也就是搤住了天下的颈项,打击了天下的背部。张良对于娄敬的话,更做了进一步的说明,他说,在关中建都,乃是“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26。这是说关中的南、西、北三面都有崇山峻岭,可以阻隔称兵侵犯的武力,而且在当时这三面都还没有诸侯的疆土,用不着多顾虑。关中的东面同样也有有利的地势,更有一座函谷雄关,因而可以控制关东的诸侯。这些话确实打动了出入于戎马战阵中的刘邦,他即日下令以关中的长安为都城。

娄敬和张良的设想,只是为了对付国内的不安因素。至于对付域外来的侵犯,在古代的都城中也并不是没有例证。明初本来建都于应天府,即今天的南京,成祖时才迁到北京。作为防御外敌的都城,北京是有一定的条件的。明初,北方的防线远在北京以北,当时在北边设置开平(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大宁(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东胜(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诸卫和辽东都司所治的辽阳城(今辽宁省辽阳市)。自西徂东,宛然一线,互为掎角,可以随时呼应,曾经有人比之于汉的河西和唐的朔方27。这样就加强了北边的防守,保障了都城的安全。不过作为都城的屏蔽,还应该在较近的地区探求。实际上燕山和太行山北段正起到这样的作用。明代在这两座大山上设关较多,在燕山上有居庸、松亭、喜峰口、渝关,在太行山北段的更有紫荆和倒马关。这是几座名关,其他较小的关隘还不在少数。这些关隘的设置,是对自然形势的配合和利用,使当时的都城更显得牢固。(www.xing528.com)

一些都城的选择也曾注意到河流在防御方面的作用。现在的南京,除上面提到的在明初作为都城外,三国时的吴国和其后的东晋、宋、齐、梁、陈诸朝先后都在这里建过都城。吴国的疆土主要是在江南,其都城数经迁徙,而建业为时较久。建业就是现在的南京,吴国以建业为都,虽自有取意,然大江之险确实是其都城安全的屏障。魏文帝曾至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观兵,看到江涛汹涌,慨叹说:“固天所以隔南北也!”28东晋、南朝皆偏安一隅,朝夕忧惧,只恐北方强兵南下。以建康(即建业)为都,当然是仰赖这一线大江。建都初期,一些人士还有一点较远的眼光,唯恐防江不成,宗社便要倾覆,因而打算防河。防河不成,就防淮;防淮不成,然后再全力防江。当时确也还有若干力量,在从事实现这样的设想。桓温刘裕的先后北伐,虽胜败不一,却皆不以江淮为限。后来防河已经没什么指望,防淮便成了要务。南北两方为了争夺这条长淮的险要,都是在竭尽全力。到了长淮为北朝所据有,南朝就只好守江了。像大江这样的川流在军事上的重要意义,就是北朝的人士也应都是清楚的。还在南齐明帝时,北魏的陆叡就曾说过:“长江浩荡,彼之巨防。”29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巨防天险,南朝才能够多延岁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