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能够得以形成,应该有些必要的因素。自然环境、经济、军事以及社会基础都是不可或缺的。
自然环境应是形成都城的首要因素。不具备自然环境诸条件,是难于成为都城的。所谓自然环境,至少应包括地形、山川、土壤、气候、物产等各项。不同的都城在这些方面中应有各自的特色。以前人论都城都强调若干具体特色。如论长安就称道它的高屋建瓴的形势,论北京也赞美它的居高负险的雄姿。这就是对于地形的选择。都城的所在地都离不开高山大川,这不仅可以便于防御外来的侵扰,而且河流还可以有利于和其他各地的交通。现在看来,土壤与物产和都城似乎没有很大的关系,但在以经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的社会里,注意到这两个方面是有其必要性的。就以气候来说,似乎也是无关紧要的。可是北魏孝文帝由平城迁都到洛阳时,几乎因此而酿成重大的问题。
建立都城,经济的因素是不能稍有短缺的。经济是基础,如果没有稳固的基础,就不可能有任何好的上层建筑。就是最基本的军糈民食的问题,都要感到困难。一些王朝或政权在建立伊始,还不至于马上考虑都城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却需要立刻解决都城中军糈民食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最捷近的办法应是就地解决,也就是说在都城的周围或附近的地区增加粮食的生产。这就需要注意到当地的农业和农田水利的设施,以及其他有关的问题。如果不能就地解决,就要仰给于外地的供应。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从什么地区取给?用什么工具运输?由哪些水道或陆路运输?沿途有什么人为的或自然的阻碍?这些都应该在考虑之列。不然,都城是不易建立起来的。就是强行建立,也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以前无论王朝和政权的建立,在选择都城时,都首先着眼于军事的因素。这在当时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有王朝和政权无不期望能够永保权力,至于亿万斯年。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的奢望,至少所在的都城不要为外力所侵扰。即令有外力侵犯,也期望能够坚守得住。这样就需要获得军事防守的凭借。这样的凭借当然是越多越好,有多层的防线,再加上具有指挥全面的条件,都城的安全就可以有较为妥善的保障。事实上,具有这样因素的都城一般都能具有相当的防守能力,等而下之,就难免不易应付,甚而王朝的君王也难免束手受缚。
当然,还应该指出社会因素的重要意义。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不同,在都城的选择上也有相当的影响。同样是地方势力,和王朝或政权的统治者相处和谐,不仅能使都城得以建置起来,对于王朝或政权的其他方面也会有一定的助力。反之,就会导致相反的结果。至于和都城的建置有关的民族问题,在我国这样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并非绝无仅有的问题。尤其是在游牧民族控制农业地区时,更是显而易见的。游牧民族控制了农业地区,为了能够使它的王朝或政权继续存在下去,所建置的都城一般都在农业地区的边缘,而且接近于它原来的游牧地区。
都城的形成有这样那样各种不同的因素,而这些不同的因素又并非每个都城都能具有,因而在都城的发展和演变中,就会各有不同的影响,也会肇致不同的结局。
【注释】
1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2 《金史》卷九六《梁襄传》。
3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〇《直隶方舆纪要序》。
4 《宋史》卷二六〇《李怀忠传》。
5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6 《战国策》卷三《秦策一》。
7 《宋史》卷三九〇《赵鼎传》。
8 《史记》卷四《周本纪》。
10 《三十年来山东省文物考古工作》,《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11 《燕下都城址调查报告》,《考古》1962年第1期;《河北易县燕下都故城勘察和试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
12 《山西省文管会侯马工作站工作的总收获》,《考古》1959年第5期,《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建国以来山西省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的成果》。
13 《河南新郑郑韩故城的钻探和试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1880年第3期。
14 《河北邯郸市区古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80年第2期。
15 《古魏城和禹王城调查简报》,《文物》1962年第4期;《山西夏县禹王城调查》,《考古》1963年第9期。
16 《楚都纪南城考古资料汇编》
17 《史记》卷九九《刘敬传》。
18 《诗·大雅·文王之什·緜》。
19 《左传》成公六年。
20 《左传》成公六年。
21 《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下》。
22 《魏书》卷二〇《废太子恂传》。
23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24 《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又卷六五《东方朔传》。
25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26 《大唐六典》卷二。
27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
28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29 《新唐书》卷三九《地理志》。
30 《文选》卷六《魏都赋·注》。
31 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一一《顺天府》引周筼《析津日记》。
32 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第一五一(重)章《补述行在》。
33 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第一五二章《大汗每年取诸行在及其辖境之巨额赋税》。
34 《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上》。
35 《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上》。(www.xing528.com)
36 《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下》。
37 拙著《秦汉时代的农业地区》。
38 拙著《开皇天宝之间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农业的发展》,《河山集》一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
39 《论语·颜渊》。
40 《左传》成公十三年。
41 《战国策》卷二二《魏策一》。
42 《史记》卷九九《刘敬传》。
43 《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
44 《太平御览》卷一五六引张勃《吴录》。
45 《南史》卷七七《孔范传》。
46 《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传》。
47 《魏书》卷四〇《陆俟传附陆叡传》。
48 《战国策》卷二二《魏策一》。
49 《宋史》卷二六〇《李怀忠传》。
50 《史记》卷四《周本纪》。
51 《后汉书》卷一〇七《西羌传》。
52 拙著《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河山集》四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3 《资治通鉴》卷一九一《唐纪七》。
54 《明史》卷六、卷七《成祖纪》,又卷三二七《鞑靼传》,卷三二八《瓦剌传》。
55 所谓四塞的说法,始见《史记》卷六九《苏秦列传》。《传》中说:“(苏秦)说秦惠王曰:‘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史记》这段记载,当系取于《战国策》。《秦策一》说:“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这段话中虽未提出四塞的说法,然《战国策》卷一〇《齐策三》载,苏秦说孟尝君,还是提到秦为四塞之国,太史公盖概括其辞而用之。太公史之意也只是说,秦地被山带河,因而就成为四塞之国。这里提到了巴蜀和代马。巴蜀虽富饶,代马虽雄骏,但皆不能以之作为险要防守之地。太史公是不会以这些地方及所产的物产作为四塞的一部分的。张守节为《史记·苏秦传》作《正义》,显然是以唐代关内道四周的关隘,强说为战国时秦国的四塞。据张守节所说,以故黄河南塞为秦国的北塞。所谓黄河南塞乃指今内蒙古自治区的黄河而言,秦惠王时,秦国的北疆如何能达到那里的黄河?可见他的解释与实际不相符合。
56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这里所说的汧为岍山,岍山亦汧山,在今陕西陇县之南。雍为雍山,在今陕西凤翔县北。汧、雍两山皆与陇山同脉,实际上也就是陇山。河为黄河,华为华山,皆在关中的东部,其东就是崤函山地。在这样的解释之外,秦汉之间还有不同的解释。《史记》卷七《项羽本纪》载,项羽与刘邦相约,先入关中者王之。秦亡之后,项羽大封诸侯,背弃约言,以刘邦为汉王,诡称巴蜀亦关中地。是以关中之地南及于巴蜀。当时项羽又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雍王章邯和塞王司马欣分王咸阳东西,翟王董翳则都于上郡高奴,是又以今陕北为关中地矣。
57 这方面至少有四种不同的说法:西晋潘岳在所撰的《关中记》中认为关中是“东自函关,西至陇关”。刘宋时徐广则以为“东函关,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不著撰人的《三辅旧事》又以为“西以散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元胡三省为《资治通鉴》作注,又以为“西有陇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临晋关,西南有散关”。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北。陇关在今陕西陇县西北。武关在今陕西商南县南。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县南。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南。临晋关在今陕西大荔县东。
58 《战国策》卷九《齐策二》载,张仪说秦武王,劝王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又《史记》卷四四《魏世家》:“魏襄王二十一年,与齐韩共攻秦军函谷。”是战国时早有函谷关了。
59 《史记》卷四四《魏世家》:“文侯十六年,伐秦,筑临晋。”《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上》有左冯翊临晋。《注》引臣瓒曰:“旧说曰:秦筑高垒以临晋国,故曰临晋也。”师古曰:“瓒说是也,或以为魏文侯伐秦,始置临晋,非也。文侯重城之耳,岂始置乎。”按《战国策·齐策》已有临晋之关,是其地设关甚早。
60 《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
61 《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按:《正义》曰:“陇山南连蜀之崌山,故云陇蜀也。”这里所说的崌山当为岷山之误。
62 《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永和五年……(羌)寇武都,烧陇关。”又卷一四《顺阳怀侯嘉传》:“建武二年……与延岑战……岑引北入散关。”是散关早在西汉时已经建置,陇关的建置亦不能迟至东汉中叶以后。
63 《左传·哀公四年》:“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司马起丰、析与狄戎,以临上雒……。使谓阴地之命大夫士篾,曰:‘……将通于少习以听命。’”杜预解释这个少习,说是商县武关。当时如果武关已经建立,则仍属于楚国,与关中无涉。《战国策》卷一四《楚策一》载,苏秦说楚威王,谓秦赵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出黔中,则武关已属于秦矣。
64 《史记》卷一一〇《匈奴传》。
65 拙著《陕北的地理特点和军事价值》,《河山集》四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6 张守节在这里共举出了十个关隘。函谷、武关、峣关都是汉以前的建置。蒲津关即临晋关,也是旧有的关。龙门关在今陕西韩城县东北,北周时置。合河关在今山西兴县西北,这个关置于合河县,故称合河关。合河县本隋临津县,贞观时改名,则关也应置于唐时。大震关在今陕西陇县,北周时置。乌兰关在今甘肃靖远县,亦置于北周时。皆见《元和郡县图志》。陇山关当即陇关。《读史方舆纪要》卷五二《陕西一》谓陇关即大震关。大震关为北周时始置,不应就是陇关,顾氏盖混之为一。黄河南塞当指秦昭襄王时所修筑的长城一段而言。这条长城经过横山,正可为关中的屏障。唐时北边防守,横山也是一道防线,这是在前面已经说过了的。
67 《三国志》卷四七《关书·吴主传》
68 《宋书》卷九五《索虏传》,又《魏书》卷四下《世祖纪下》。
69 《魏书》卷九七《岛夷刘裕传》。
70 《明史》卷六七《兵志三》,又《皇明九边考》。
71 《明史》卷六七《兵志三》。
72 拙著《陕北的地理特点和军事价值》。
73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74 《晋书》卷六八《顾荣传》。
75 《晋书》卷六五《王导传》。
76 《晋书》卷五八《周处传附周玘周勰传》。
77 《晋书》卷六五《王导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