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的王朝或政权往往在都城之外,还建置若干陪都。陪都的建置其原因不尽相同。有的是因为便于各方的朝贡。西周初年的经营雒邑,就是因为其地居天下之中,四方入贡时道里都能够均衡339。曹魏始建五都就都各有其取义。据说:“魏因汉祚,复都洛阳,以谯为先人本国,许昌为汉之所居,长安为西京之遗迹,邺为王业之本基,故号五都。”340其后武周以并州为北都341,也是以并州为王业的始基。元初以开平为上都,也有同样的取义342。至于以前朝的遗迹为陪都,后来的踵行者亦复不少,后梁以唐的东都为西都343,后唐以京兆府为西京344,皆其著例。而本朝都城有所迁徙,即以旧都为陪都,也是后来一般的常规。金国本都按出虎水之侧,当时称为京师,后置府曰会宁,号为上京。海陵王迁燕之后,曾一度削上京之号,只称会宁府,至世宗时复为上京345。虽复号为上京,实际是作为陪都。明初都于南京,稍后称为京师,成祖北迁后,仍称之为南京346。这时的南京也是作为陪都。有些地方首府由于地居冲要,能够控制一方的,同样可以建为陪都。唐初以并州为北都,固与其初年开国旧绩有关,其后至玄宗开元时再置北都347,却分明是以北陲事重,须置京府以相控制。宋代以大名府为北京,更是为了不示弱于契丹348。甚至为了帝王的巡幸游乐而建为陪都的,唐代中叶曾以蒲州为河中府,置中都,就是以此之故349。当然,还有某些特殊原因而置为陪都的。唐代中叶,安史之乱,玄宗仓皇逃于成都。肃宗即位于灵武,图谋平定乱事,因广建众都,以张声势。是时玄宗方幸蜀中,犹有声威于域内,故当时即以蜀郡为南京。不过成都僻处西南,颇不易当都城称号,故不久又复废止350。在这样一些原因之外,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这里就不一一缕陈。由此可见,陪都确是具有都城的地位,但却不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因而不能以之作为古都。虽说不是古都,这里还要略事论述,以稍见其梗概。
陪都制度的建立始于西周初年。其时所建的陪都即前文所述的雒邑。周人经营雒邑,远在武王伐纣归来之时。武王对于雒邑曾有过具体的规划,武王曾经说过:“自雒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雒邑,毋远天室。”然后“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351。经营雒邑这只能是开始。其后至成王时,使召公再做经营。故司马迁说:“学者皆称周伐纣,居雒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352迄西周灭亡,雒邑才正式成为东周的都城。
自西周设陪都以后,后来的王朝多所踵行。其间所置陪都数目,亦颇不一。至少是在都城之外,另建一个陪都。
北周建都于长安,以洛阳为陪都,称东京,自宣帝大成元年(公元579年)至静帝大象三年(公元581年)北周灭亡353。
隋继周后,亦以长安为都城,洛阳为陪都,称东京。隋初于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置东京尚书省,寻废,似东京之名亦未延续354;至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始正式营建东京355,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又改东京为东都356。
唐代陪都最为繁杂,增设废省,因时而异。其仅以洛阳为陪都,就约有三次:一在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至武则天如意元年(公元692年)357,一在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至玄宗开元九年(公元721年)358,一在开元九年至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359。
五代时,梁360、晋361、周362皆曾建都于开封,而以洛阳为陪都。所微有差异的,梁称东都、西都,晋、周则改称东京、西京。
宋初承周制,以开封为东京,盖有意以洛阳为西京。其后未果。至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以宋州为应天府,后至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就建应天府为南京363。这种两京并立的局面,直至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364。
契丹初起,居于潢水之上,当时称为皇都。至太宗耶律德光天显二年(公元926年),以东平郡为南京,始备两京之制,迄于会同元年(公元937年)365。女真之初则居于按出虎水之侧,建国后称为京师。熙宗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以京师为上京,旧上京为北京,亦备两京之制366。
其后,元代建都于大都,以开平为上都;明初建都于南京,次年就以临濠府为中都367,皆是都城与陪都并存的体制。
陪都的建立有多达四处,与都城并立,成为五都。甚至还有多至五处的,和都城合计,竟为六都。这种五都并立的制度,前面已经说过,是肇始于曹魏之时,盖当时以谯、许昌、长安、邺四处陪都与都城洛阳并立,所以号为五都。其后至于唐代,曾经两次设置五都。第一次在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这一年十二月,以蜀郡为南京,凤翔府为西京,西京改为中京368。这里所说的西京,指的是长安,因为玄宗天宝元年就以长安为西京369。天宝元年以长安为西京时,也以洛阳为东京370,以太原为北京371。这就成为五京。这中间还有一点变异。就在置五京的第四年,即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省去了蜀郡的南京,另以江陵为南都372。由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罢去京兆、河南、太原、凤翔四京及江陵南都之号373,实际上只留下都城长安一处。不过很快又复旧规,因为到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复以京兆府为上都,河南府为东都,凤翔府为西都,江陵府为南都,太原府为北都374。
到了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又一次设置五都。同光元年初灭朱梁,未遑改制,虽都于洛阳,仍以汴州为东京。就在这一年的四月,以魏州为兴唐府,建东京,以太原府建西京,以镇州建北都375,具备了五都的规模。但在这一年的十一月,又复北都为镇州,复汴州为宣武军,以太原为北都,永平军为西都376。加上原来的魏州和洛阳,实际上却仅有四都。(www.xing528.com)
辽金两国,皆建置五京。辽的五京是陆续建成的。太宗以皇都为上京,升幽州为南京,改南京为东京,圣宗城中京,兴宗升云州为西京,遂具有了五京377。上京临潢府,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京析津府就是现在的北京。东京辽阳府,在今辽宁辽阳市。中京大定府,在今内蒙古宁城县西。西京大同府,在今山西大同市。兴宗改云州为西京,在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当宋仁宗庆历四年,才形成五都的规模,已经相当晚了。这里还应对辽南京和东京名称的改变略做说明。东京辽阳府本东平郡,乃是耶律阿保机神册四年(公元919年)葺辽阳故城建立的。天显三年(公元927年)升为南京378。辽太宗改之为东京则在会同元年(公元937年)379。
金的五京为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中都大兴府。另外还有南京开封府。这是见于《金史》卷二四和二五《地理志》的记载的。这里所记载的乃是六都,并非五都。东京辽阳府和西京大同府,是完全承袭辽国的旧制。北京大定府本是辽的中京大定府,中都大兴府也是辽的南京析津府,只是名称略有改动而已。南京开封府,本是北宋的东京开封府,金取得后称汴京。作为金国新制的只是上京会宁府,这是金国兴王之地。金国五京之制是海陵王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建置完成的。《金史》卷五《海陵王纪》贞元元年记载,海陵王至燕京,随即改燕京为中都,府曰大兴,汴京为南京,中京为北京,加上原来的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和西京大同府,就成了六京。其实《海陵王纪》漏载了削去会宁府的上京称号,故显得有点异常。因为《金史》卷二四《地理志》就已经明确记载着:“上京路,国初称为内地,天眷元年号上京。海陵贞元元年迁都于燕,削上京之号,止称会宁府,称为国中者以违制论。”不过后来到了世宗大定十三年(公元1173年)又复以会宁府为上京380,超出了五京的旧制,这应是历来建置陪都最多的一个时期。及宣宗迁汴之后,还曾经改河南府为金昌府,号中京381。这时金国土地已多沦于蒙古,旧京已渐次丧失,虽设了一个新中京,却难和以前在大兴府时相比拟了。
在这一个陪都和四五个陪都之间,建置两三个陪都的亦殊不少。唐代就曾三次建过两个陪都,和都城长安相提并论,就成了三都鼎峙的局面。武则天时,本已有长安和洛阳两个都城,当时除改东都为神都外382,还以并州为北都。设置北都在长寿元年(公元692年),至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以北都为并州。这一次三都鼎峙的局面,前后经过了十三年。第二次是在玄宗开元九年(公元721年)。这一年改蒲州为河中府,置中都,和长安、洛阳共成三都。只是河中置都自这一年正月六月,仅有半载383,的确是十分短促。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又以太原为北都,出现长安、洛阳、太原三都的局面。这次三都并存的局面比较长些,直至肃宗至德年间。
五代时,也曾经有两次建置过三都。一次在后唐明宗天成四年(公元929年)。在这时以前,还是有四个都城,即邺都兴唐府、北京太原府、西京京兆府和都城所在地的洛阳。这一年罢了邺都384,因而又成了三都。稍后到晋高祖天福三年(公元938年),罢雍州(京兆府的改称)为晋昌军,不以之为西京,复以汴州为东京,升广晋府(兴唐府的改称)为邺都385,于是三都又成了四都。
北宋亦曾有过三都,其时起自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这一年始建大名府为北京386,与东京开封府、南京应天府共成三京。辽国虽有五都,然在太宗会同元年(公元937年)已升幽州为南京387,尚未建置中京和西京时,还应是三京之制。
明初建都于南京,并以临濠府(凤阳府)为中都,这是前面已经说过的。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043年)移于北京388,南京成为留都,中都并未废除,因而也成了三京。
清初未入关时,先后建立了赫图阿拉、辽阳和沈阳三座都城,依次迁徙。太宗天聪八年尊赫图阿拉为兴京、辽阳为东京、沈阳为盛京。赫图阿拉和辽阳虽不为都,京号仍然保留,显然是三京并存了。
三京之外,就是四京亦不少见。五代时,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十一月,曾以太原为北都,永平军为西都,再加上原来的东都兴唐府和都城洛阳,共为四都。这是在前面已经说过的。过了一年为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又改东京为邺都,洛京为东都389,实际上还是四都。这里还应该再一次提到辽国。前面说过,辽太宗会同元年始有上京、南京和北京。稍后至圣宗统和二十五年(公元1007年)又建立了中京390,才成了四京并立的制度。直到兴宗时改云州为西京,始具备了五京。
明自成祖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长期三都鼎立。嘉靖初,世宗以兴王入承大统,十八年(公元1539年),即以承天府(安陆府)所理钟祥县(今湖北钟祥县)为兴都391,置留守司,如其中都例。明代至此,也具备了四京。
清代未入关前,已建立了兴京、东京和盛京等三京。入关以后,即移都北京,并以北京为京师。这时以盛京为留都392。仿佛成了两京并立的制度,其实不然,辽阳后来改置为州,隶属于奉天府,似已失去陪都的地位。然赫图阿拉直至清代末年,犹以兴京府见称,足见京号并未废去。赫图阿拉未废京号,则辽阳亦当仍保持旧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