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周边各族为数相当繁多,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的瓜瓞绵延,迄今仍未稍替;有的起伏不常,早已成为陈迹;有的安居故土,未曾他移;有的时有迁徙,不遑宁居。论其都城,也就难得一致。农耕地区,皆以城郭相尚;游牧地区,只能居于毡幕之中。毡幕之中固可以朝拜议事,水草偶有不足,就不能不舍之另谋新地。既有城郭,自可建都设邑;逐水草迁徙,就难得语此了。这里试为论述,以见其概略。
(1)北陲诸政权的都城
北陲诸政权的主要活动区域多在大漠之北。其较为强大的为匈奴、鲜卑、高车、突厥、回纥、阻卜、鞑靼、瓦剌等,皆为从事游牧为生的族类。从事游牧为生,殆皆少有城郭。汉武帝时,卫律曾为匈奴单于出主意,计划穿井、筑城、治楼、贮藏粮食,打算纠集原来逃亡到匈奴中的秦朝人共同防守,并说:“就是汉兵能远来,他们能把我们怎么样?”随即穿井数百,伐取材木数千,准备大举动工。当时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说胡人从来不能守城,这种做法分明是要替汉兵准备粮食!于是就中途停止258,从此以后,匈奴就再未做建都的打算。就是以后继匈奴游牧于大漠之北的其他族类,也未闻有建筑都城的设想。不过他们也有牙帐,久居一地,长期作为其所属部落朝拜之所,也和都城相仿佛259。
远在西汉初年,冒顿为匈奴单于时,单于之庭直代、云中260。汉时代郡治所在今河北蔚县东北,云中郡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东北。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绝漠远征,匈奴逃遁,漠南无王庭261。是在此时之前,单于庭当在大漠之南,虽其确地无所指,当在代与云中两郡治所直北之间。《汉书》卷六《武帝纪》:“元封元年……(武帝)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遣使者告单于曰:‘南越王头已悬于汉北阙矣。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亟来臣服,何但亡匿幕北苦寒之地为!’匈奴詟焉。”汉时经过这里的长城,筑在阴山之上。武帝既出长城,则单于台当在阴山之北。或谓单于台在今山西大同市262,则是失之过近。此时在霍去病北征之后,单于既已北遁,漠南无王庭,故武帝得登单于故庭之台之上,耀武扬威。
由于受到汉兵的威胁,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后,单于益西北,左方兵直云中,右方兵酒泉、敦煌263。汉酒泉郡治所在今甘肃酒泉县,敦煌郡治所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单于居左右两方之间,则单于庭当更在直云中郡之西。武帝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李广利、路博德等分途北征,匈奴闻悉,远其累重于余吾水北,而单于以十万骑待水南264。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李广利、商丘成等再次北征,匈奴左贤王驱其人民度余吾水六七百里,居兜衔山。单于自将精兵左安侯度姑且水265。昭帝元凤二年(公元前79年),匈奴遣九千骑屯受降城以备汉,北桥余吾,令可度,以备奔走266。则单于庭当在余吾水之南。余吾水今为蒙古国土拉河。土拉河经今乌兰巴托之南,西北流入于鄂尔浑河,以是按之,单于庭当在今乌兰巴托之南,土拉河的南岸。
南北朝时,柔然为北陲大国。其初游牧大漠南北,冬后漠南,夏则还居漠北。北魏道武帝时,其可汗社仑北徙弱洛水,始立军法。《魏书》卷一〇三《蠕蠕传》称“其常所会庭,则敦煌、张掖之北”。北魏敦煌镇故城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张掖郡治所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缘洛水今为土拉河,位于张掖东北,似非其常会庭所。北魏太武帝神䴥二年(公元429年),魏军北伐至于栗水,柔然可汗大檀闻之震怖,将其族党,焚烧庐舍,绝迹西走。是役太武帝亲自督军,缘栗水西行,过汉将窦宪故垒,次于兔园水。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魏军再出,追柔然可汗吴提于根河。根河位于栗水和兔园水之北,也是位于张掖郡治所之北,当是柔然可汗庭所在之地。栗水今为翁金河, 兔园水今为推河,根河今为鄂尔浑河。
突厥强盛始于南北朝时。隋时,沙钵罗可汗的牙帐设于都斤山267。都斤山亦即乌德鞬山,为现在的杭爱山。其东端在鄂尔浑河之南,鄂尔浑河即唐时所谓嗢昆水268。其地当在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西北。传世的《毗伽可汗碑》及《阙特勤碑》皆发现于其附近,可以为证。唐初,颉利可汗曾设牙直五原之北269,当更在都斤山之东。颉利曾数徙其牙帐,直五原之北的牙帐,未能知确地。
突厥亡后,回纥继起。回纥后改称回鹘。回鹘始居于娑陵水270。娑陵水今为色楞格河,在蒙古乌兰巴托西北。唐初,其酋长菩萨树牙于独乐水上271。独乐水今为土拉河,在乌兰巴托之西。回鹘牙帐亦见贾耽所记入四夷的道路,据贾耽所记,回鹘牙帐东有平野,西据乌德鞬山,南依嗢昆水,北六七百里至仙娥河272。乌德鞬山即所谓都斤山,亦即今杭爱山。嗢昆水今为鄂尔浑河。仙娥河即娑陵水,亦即今色楞格河。回鹘牙帐既南依嗢昆水,则当在嗢昆水之西,与独乐水无涉。嗢昆水西本为突厥牙帐所在地。当是突厥破灭后,回鹘强大,徙居突厥牙帐,于是突厥牙帐即成为回鹘牙帐。独乐水西犹有可敦城,可能就是原来回鹘牙帐所在地。
唐初,薛延陀可汗受太宗册封,树牙郁督军山。突厥颉利可汗破灭后,东保都尉鞬山独逻水之阴273。独逻水即独乐水,亦即今土拉河,都尉鞬山既近在独乐水附近,当即是乌德鞬山。《通鉴考异》引《唐历》:“乌德鞬山即郁督军山,虏语两音也。”
《新唐书·回鹘传》除附薛延陀传外,还附拔野古、仆骨、同罗、浑、契苾、多览葛、阿跌、葛逻禄、拔悉蜜、都播、骨利斡、白霫、斛薛等部传。传中皆曾指出所游牧的地区, 未见其建牙所在。另有黠戛斯,即古坚昆国,其牙建在牢山之南,距回鹘旧牙度马行十五日,盖在剑河的上游。剑河今为叶尼塞河。
《新唐书》又有《沙陀传》。沙陀居金娑之山之阳,蒲类之东。蒲类今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里坤湖。沙陀虽有居地,而未见其建牙之所。吐蕃盛时,附于吐蕃。后款塞内附,其所居处略同于羁縻州,与初建立政权时异矣。
辽时北陲又有阻卜部。《辽史》卷四六《百官志二》:“辽境……北邻阻卜、术不姑,大国以十数。”又说,“辽制,属国、属部官,大者拟王封,小者准部使。命其酋长与契丹人区别而用,恩威兼制,得柔远之道”,在诸国有阻卜国大王府、西阻卜国大王府、北阻卜国大王府、西北阻卜国大王府。辽时阻卜族人散居漠北各处,因而有西阻卜、北阻卜、西北阻卜之称,阻卜国大王府当是由其中最主要的部落所建立的。《辽史》卷九六《耶律仁先传附挞不也传》:“阻卜酋长磨古斯绐降,挞不也逆于镇州西南沙碛间。”按《辽史》卷三七《地理志》:“上京道边防城,镇州,建安军、节度。本古可敦城。”可敦城乃在土拉河西,萧挞不也逆阻卜投降酋长于镇州西南沙碛间,明阻卜是时居于可敦城西南。由可敦城西南西行,为乌鲁古河,即今鄂尔浑河。以前回鹘牙帐即在其地。当是回鹘去后,阻卜即居其故地,故阻卜国大王府亦建于其处。又按:《辽史》卷二《太祖纪》:“天赞三年,六月,大举征吐浑、党项、阻卜等部。……九月,次古回鹘城,勒石纪功。……遣骑攻阻卜。”是古回鹘城已入于契丹之手。其实契丹北征归来后,鞑靼因相掩击,契丹人终未能克奏全功。此事见于《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当非虚语274。此鞑靼即阻卜。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一四《鞑靼考》固已曾明确指出。
前文曾引《辽史·百官志二》谓:“辽境……北邻阻卜、术不姑,大国以十数。”术不姑国不可考。其余大国亦难备悉其名称。《辽史·兵卫志下》又云:“辽属国可纪者五十有九。”除此五十九国外,又有铁不得国。这六十国中,可以确知在北方者有乌古、辖戛思、敌烈、粘八葛、梅里急、耶睹刮、斡朗改等七国。亦有以突厥、回鹘为名者。突厥自唐中叶前衰残后,久已不见于记载,回鹘至唐的季世已分向河西、西州等处迁徙。可能漠南北仍有其孑遗,皆难知其确处。敌烈诸部居于驴驹河畔,驴驹河今为克鲁伦河。其地有河董城。《辽史·地理志》:“河董城,本回鹘可敦城,语讹为河董城。久废,辽人完之以防边患。高州界女直常为盗,劫掠行旅,迁其族于此。”则亦与失敌烈诸部无关。其他各国建牙之处皆无可考,也许本来就无建牙之处。
蒙古初年,成吉思汗曾以和林为都,至元世祖时始营建大都。元末,明兵攻取大都,元顺帝奔开平,寻又奔应昌(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哈纳尔旗南答儿海子西)。其后顺帝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复归于和林。爱猷识理达腊子脱古思帖木儿之后,五传至坤帖木儿,不复知帝号。有鬼力赤者篡位自立,称可汗,去国号,遂称鞑靼。鞑靼之都仍当在和林。明成祖时,其可汗本雅失里为瓦剌所破,与所部阿鲁台徙居胪朐河。胪朐河今为克鲁伦河。明世宗嘉靖时,小王子曾徙幕东方,称土蛮。这个东方之幕,确地已难具知275,可能仍在漠北。鞑靼由于经常与明构兵,所以后来的牙帐即多设于漠南近塞之处。
这里的族类虽多,建立的政权亦先后不一,牙帐的设置却仿佛历代相承,没有显著的变化。迨政权消失,或牙帐迁徙,故迹就难得保存。就在当时也往往不易有确切的名称。北魏时的高车,与柔然同为强大的部落,史籍于其最初建牙帐之所,就未有所记载,其后迁徙,亦只说“徙于鹿浑海西北百里”。鹿浑海当在弱洛水之西276。弱洛水今为土拉河,则鹿浑海当近于根河,亦即今鄂尔浑河,是高车牙帐当更在鄂尔浑河之西了。而唐时与回纥有关的拔野古、仆骨、同罗、浑、契苾、多览葛、阿跌、葛逻禄、拔悉蜜、都播、骨利斡、白霫、斛薛等都,皆见于《新唐书》卷二一七《回鹘传》。《传》中皆曾记载过这些小国的游牧地区,却未见其建牙帐的所在。其他各史传中也往往记载有这样无建牙帐所在的小国,这里就不一一细核。
前面曾经说过,汉武帝北征时,曾于阴山之北登上单于台。所谓单于台当为匈奴单于建牙的旧地,是其时单于建牙实在大漠之南。及霍去病远征,单于建牙之所遂移至漠北。东汉初年,匈奴始分南北277。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比降汉,徙居西河美稷(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西北)。其时为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下至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278,前后一百四十年。
匈奴衰弱后,鲜卑继起。鲜卑本东胡部落,其初保鲜卑山。鲜卑山当为今大兴安岭。既强之后,其土域随之扩大,所能控制的地区遂远至敦煌、酒泉。此时已不复局限于东胡部落,而为北方泱泱大国。檀石槐时,乃为庭于高柳北三百余里弹汗山歠仇水上279。高柳县于东汉时为代郡治所,为今山西阳高县。高柳县北濒雁门水280。雁门水今为洋河。雁门水于马城县合修水281。马城县今为河北省怀安县。所谓修水当即今东洋河。今东洋河出内蒙古兴和县。兴和县位于阳高县北,则修水当即歠仇水。弹汗山位于歠仇水上,以今地按之,当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和河北省尚义县之间。
隋时,突厥启民可汗亦曾居于漠南。启民可汗本居突厥的北方,以尚隋安义公主故,南徙度斤旧镇。度斤旧镇未知确地所在,但为漠南之地,当确无所疑。启民为都蓝可汗所攻击,隋文帝因于朔州(治所在今山西朔县)筑大利城以居启民可汗,稍后又迁徙于黄河以南夏(治所在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胜(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二州之间282。不过未久即复归于漠北。
突厥之后,再居于漠南者则为鞑靼。前面曾经说过,鞑靼本居于漠北,由于经常与明构兵,所以后来即设牙帐于漠南近塞之处。明英宗天顺时(公元1457—1464年),有阿罗出者,始入居河套,至宪宗成化九年(公元1478年)离去。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小王子复入居河套,其后裔遂久留不去283。居于河套的鞑靼人,殆仍从事游牧,未闻创建城郭。其始筑城郭者为俺答,俺答于丰州筑城自卫,构宫殿,垦水田,号曰板升。板升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其时在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明兵直捣丰州,焚板升略尽。然未久俺答即降附,当仍居于丰州。明思宗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其酋卜失兔为插汉虎墩兔所破284,丰州当不复再为其所部的都城。由嘉靖三十三年至此,共七十五年。
(2)西域诸政权的都城
西域之名,肇始于西汉。自张骞凿空归来,中土乃得知西域的山川土地、风土人情。其时西域就已有三十六国,后来陆续有所变迁,政权仍复不少。西域地区广大,有的地区可以从事农耕,有的地区则仅能从事游牧。从事农耕的地区自有城郭宫室,而从事畜牧的地区就只能逐水草迁徙,当时称为行国。行国的王侯固然各有居地,却似难视作都城。故兹篇论述,不复兼及行国。
汉时西域一些小国,其王治于山谷之中,如西夜国治于呼犍谷285,蒲犁国治于蒲犁谷,都应是以游牧为生的行国。没有居处城邑,其立国并非在广大平原之中,故所治即以谷为名。这当然不是有城郭的都城了。
《汉书》卷九六《西域传》记载西域诸国,除行国外,还有不少城郭之国。其中有些小国,虽亦有都城,其故址已难于稽考。据其所记,小宛国治扜零城,戎卢国治卑品城,渠勒国治鞬都城,皮山国治皮山城,乌秅国治乌秅城286,单桓国治单桓城,皆未能知其具体所在。这样的情形固不仅汉时西域有之,周边各处也都有不少的例证。今仅举其所可知者论述于下:
扜泥城 鄯善国都。鄯善本名楼兰。鄯善立国,自西汉至于南北朝,皆见于史籍。5世纪时,灭于吐谷浑287。隋时于其地置鄯善郡288。唐时为石城镇289,《大唐西域记》卷一二有纳缚波故国,谓即楼兰地。清人陶保廉谓即卡克里克庄,并谓其地古城周十五里290。卡克里克庄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婼羌县。
且末城 且末国都。且末立国,自西汉至于南北朝,皆见诸记载。后与鄯善同为吐谷浑所灭,隋时于其地置且末郡291。唐时为播仙镇292。《洛阳伽蓝记》作左末。《大唐西域记》作沮末,谓即折摩驮那故国,清陶保廉谓在卡墙西北293。卡墙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近人谢彬谓在今县城之南,唯稍偏于西294。法人格伦那尔则谓在今且末县治及塔他浪之间,斯坦因则谓在今且末县城295。亦有人谓今已沦于戈壁。
精绝城 精绝国都。精绝国始见《汉书·西域传》。《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未为精绝立传,惟云:“精绝为鄯善所并,后复立。”三国时,与小宛并属鄯善296,当再未复国。《大唐西域记》作尼壤城,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北,当处于今尼雅河下游,盖久沦于沙漠之中297。
扜弥城 扜弥国都。《汉书·西域传》:“今名宁弥。”盖班固据其撰著时名称记载。然《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则作“拘弥国,王治宁弥城。”盖即《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所说的扜罙。《后汉书·西域传》又说:“灵帝熹平四年,于阗王安国攻拘弥,大破之,杀其王,死者甚众。戊己校尉、西域长史各发兵辅立拘弥侍子定兴为王,时人众才有数千口。”然三国时,其国仍属于阗298,可见东汉末年那次复国,并未挽救其灭亡。扜弥,《洛阳伽蓝记》作捍,唐时作达德力城299,《大唐西域记》作媲摩城,为瞿萨旦那国的属城。瞿萨旦那国即于阗国。五代时作绀州,仍属于于阗300。盖汉末亡后,再未复国。其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
西城或西山城 于阗都。《汉书·西域传》:“于阗,王居西城。”《后汉书》《北史》《梁书》《隋书》及《旧唐书》均有记载,皆未道及其都城名称。《新唐书》卷二二一《西域传》:“于阗,其居曰西山城。”当为一地而稍异其名。于阗,《史记·大宛传》作于窴。《汉书》以下诸书皆作于阗。《新唐书·西域传》:“于阗,或曰瞿萨旦那,亦曰涣那,曰屈丹,北狄曰于遁,诸胡曰豁旦。” 耶律楚材《西游录》作五端,《元朝秘史》又作兀丹,《元史》则作斡端,又作忽炭。五端、兀丹、斡端、忽炭盖亦同于豁旦。冯承钧《西域地名》:“于阗古都,《汉书》之西城,《新唐书》之西山城,经格勒纳尔及斯坦因之调查,在今(和田)县治西,Borazan 回庄之约特干(Yothan)村地方。”
《清史稿》卷八三《地理志》:“汉于阗国,后汉建武时并于莎车,寻复立。北魏至唐皆通朝贡。贞观中,置毗沙都督府,仪凤中陷吐蕃,寻自立。后晋、后汉及北宋,朝贡不绝。南宋后,属西辽。辽亡,属乃蛮。元太祖九年,葛思麦里杀乃蛮主内附。……明永乐四年入贡。明末并于回部。”《明史》卷三三二《西域传》:“元末时,其主暗弱,邻国交侵。人民仅万计,悉避居山谷,生理萧条。”则元时仍自立国,并未因内附而国统中断。《明史》又说:“迄万历朝,于阗亦入贡。”明末,其国仍存,唯再未有所贡献。
卢城 无雷国都。《水经·河水注》:“河水自葱岭分源,东迳迦舍罗国。……城南有水东北流,出罗逝西山,山即葱岭也。迳岐沙谷,出谷分为二水:一水东流,迳无雷国北,治卢城;……又东流迳依耐国北……河水又东迳蒲犁国北。”这是说,无雷国所都的卢城乃在葱岭之下,为河水所迳。当时所说的河水为现在的叶尔羌河。其地当为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汉书·西域传》谓蒲犁北至疏勒五百五十里,西至无雷五百四十里。依耐至无雷五百四十里,北至疏勒六百五十里。又谓无雷东北至蒲犁五百四十里301。可见依耐在无雷之东,蒲犁又在无雷的东北,是《水经注》之说与《西域传》相符合。冯承钧先生《西域地名》、季羡林同志《大唐西域记校注》皆以朅盘陀国在今塔什库尔干县,而朅盘陀盘陀国则为汉代蒲犁国。这样的解释似欠妥当。按《大唐西域记》于叙述朅盘陀的结尾时说:“从此东下葱岭东冈,登危岭,越洞谷,谿径险阻,风雷相继,行八百余里。出葱岭至乌铩国。”乌铩国今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英吉沙县,则以塔什库尔干县为朅盘陀国的今地所在,自是十分恰当的。至于蒲犁国乃在无雷国的东北,距葱岭已远,不当复以之置于今塔什库尔干县,亦不当以之为后来的朅盘陀国。朅盘陀的译名,各书颇不一致。据冯承钧所举:《佛国记》作于麾,《魏书》作权于摩,应是于麾之讹,《梁书》作渴盘陀,《伽蓝记》作汉盘陀,《魏书》作诃盘陀,又作渴盘陀,《续高僧传·阇那崛多传》作渴罗陀,《西域记》及《新唐书》作喝盘陀,贾耽的《四夷道路》曰葱岭守捉故羯盘陀国,或曰汉陀,曰渴馆檀,亦谓渴罗陀。按:《北史·西域传》:“权于摩国,故乌秅国也,其王居乌秅城。”权于摩 国本为乌秅国,亦非薄犁。今塔什库尔干县旧为蒲犁县,可能因此而致误。此蒲犁县当为取汉时旧名,其地并非汉时的蒲犁国,亦犹今婼羌县并非汉时的婼羌国也。
莎车城302 1.莎车都。《清史稿》卷八三《地理志》:“莎车府,汉莎车国地。后汉并于于阗。元和后内附。三国属疏勒。北魏属渠沙国。”其后未再立国。2.叶尔羌都。《清史稿·地理志》又说:“莎车府,明曰叶尔羌,国最强。”《明史》卷三二二《西域传》无记载专条。唯坤城传后列通贡诸部中有牙儿干,亦即所谓叶尔羌。《明史》所列诸部,是由于其疆域皆非甚小,与《清史稿》所说的国力最强不同。强弱虽有所不同,都城应无改易。莎车清初为叶尔羌回城303,今仍为莎车县。
疏勒城 疏勒国都。疏勒国,两《汉书》、《北史》、《隋书》、两《唐书》均有传。《清史稿》卷八三《地理志》:“疏勒府,汉疏勒国地。永平中,龟兹并之,寻复立,元魏太延二年内属,隋末属西突厥。唐置佉沙都督府,宋开宝二年并于于阗。”《宋史》无疏勒传,盖迄未复国。《明史》卷三三二《西域传》作哈实哈尔,并谓为“西域小部落”。盖其时又复复国。疏勒,今为新疆疏勒县。《新唐书》卷二二一《西域传》:“疏勒,一曰佉沙。……王居迦师城。”清时,疏勒府有伽师县。《清史稿·地理志》谓为唐佉沙城。伽师当即迦师。亦即怯沙城。唐时国名既以佉沙相称,其都城亦当称为佉沙城。正如称疏勒国时,其都城亦称疏勒城,这样疏勒城亦即是迦师城。清伽师县当取迦师城之名,其地却与唐迦师城不同。今其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
南城 姑墨国都。姑墨国始见《汉书》卷九六《西域传》。《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未为姑墨立传,仅于莎车传中略一涉及,盖曾为莎车所控制。《三国志》卷三〇《乌丸鲜卑东夷传·注》引《魏略》:谓姑墨与温宿、尉头等国皆属龟兹,《北史》卷九七《西域传》亦谓“役属龟兹”。盖久已不能自立。《新唐书》卷二二一《西域传》:“自龟兹赢六百里,逾小沙碛。有跋禄迦,小国也,一曰亟墨,即汉姑墨国。”《大唐西域记》亦有跋禄迦国,是此时又复立国。唯为时并非久长,旋又役属于邻近大国。南城所在,说者亦多有异同,当以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县为是。
温宿城 温宿国都。温宿国亦始见《汉书》卷九六《西域传》。其国亦与姑墨同,曾长期隶属于龟兹。盖亦久不能自行立国。或谓温宿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宿县。按:《汉书·西域传》谓其国东通姑墨二百七十里,则应在今新疆乌什县。
延城 龟兹都。龟兹始见于《汉书》卷九六《西域传》,其后《后汉书》、《晋书》、《北史》、《梁书》、《周书》、《隋书》、两《唐书》、《宋史》皆有记载,可知其传世的悠久。《宋史》卷四九〇《外国传》:“龟兹本回鹘别种。……或称西州回鹘,或称西州龟兹,又称龟兹回鹘。”当是回鹘西迁后,据有其地,统治者亦因之易人。及西辽建国,其地当为西辽所有。延城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新唐书》卷二二一《西域传》:“龟兹(王)姓白氏,居伊逻卢城。”此城似为库车附近之皮郎旧城304。
渠犁城 渠犁国都。《汉书·西域传》:“渠犁有城都尉,未言都城名称。”其下文说:“搜粟都尉桑弘羊与丞相御史奏言:‘故轮台以东,捷枝、渠犁皆故国。’”《水经·河水注》:“敦薨之水又屈而南迳渠犁国西。故《史记》曰:‘西有大河’,即斯水也。又东南流迳渠犁国,治渠犁城,西北去乌垒三百三十里,汉武帝通西域,屯渠犁,即此处也。” 敦薨之水今为新疆开都河。开都河流入博斯腾湖,再由湖流出,迳今库尔勒市,又折而南流,迳今尉犁县入于塔里木河,与《水经注》所说相合。唯渠犁城确地所在未易知悉。《汉书·西域传》在这里提到捷枝国。捷枝与渠犁同为故国,其都城亦无所考。《水经·河水注》又说:“河水又东迳墨山国南,治墨山城,西至尉犁二百四十里。”墨山国,《汉书·西域传》作山国。以里程计之,当在博斯腾湖东南,其确地所在,也难以具知。
尉犁城 尉犁国都。尉犁国始见于《汉书·西域传》。《后汉书·西域传》仅于焉耆传中提及。三国时属于焉耆305。此后未再闻立国。《水经·河水注》:“敦薨之水自西海迳尉犁国。国治尉犁城,西去都护治所三百里,北去焉耆百里。”敦薨之水为今开都河,已如上述。西海即今博斯腾湖。敦薨之水入西海后,又复流出,当仍以敦薨之水为名,故《河水注》云然。其地当在今新疆库尔勒市东北。
危须城 危须国都。危须国亦如尉犁国,始见于《汉书·西域传》,《后汉书·西域传》见于焉耆传中。三国时属于焉耆,此后未再见立国。《水经·河水注》:“敦薨之水,东源东南流分为二水,涧澜双引,洪湍浚发,俱东南流,迳出焉耆之东,导于危须国西。国治危须城,西去焉耆百里。”今开都河并无所谓东源,谅古今变异,早已湮塞。然其水在焉耆与危须之间,当无疑意。且其国去焉耆百里,与尉犁去焉耆的里数相同。今由乌鲁木齐至库尔勒市的公路自东北经焉耆西南行,则危须和尉犁两国分峙于焉耆东北与西南两方的公路经过的地方。
员渠城 焉耆都。焉耆始见于《汉书》卷九六《西域传》。其后《后汉书》《北史》《周书》《隋书》及两《唐书》皆有记载。“敦煌写本《西天路竟》所志路程,高昌、龟兹二国之间为月氏国,则宋时焉耆名称月氏”306。然《宋史·外国传》既无焉耆传,又无月氏传。其时西州回鹘势力方炽,据其地,当为所役属。《清史稿》卷八三《地理志》:“贞元后没于吐蕃。宋西州回鹘地,后属西辽。元别失八里东境。明初朝贡,后徙天山南。其地号伊勒巴拉。”员渠城,《后汉书·西域传》作南河城,《后汉纪》作河南城。《水经·河水注》:“敦薨之水。……二源俱导,西源东流,分为二水:左水西南流,出于焉耆之西,迳流焉耆之野,屈而东南流,注于敦薨之渚;右水东南流,又分为二,左右焉耆之国。城居四水之中,在河水之洲,治员渠城,西去乌垒四百里。”所谓河南城或南河城,当是其间有所移治,故不复称为员渠城。《北史》卷九七《西域传》:“(太武帝)诏成周公万度归讨之……入焉耆东界。击其边守左迴、尉犁二城拔之,进军围员渠。”则北魏时仍都于员渠,故郦道元云然。员渠城在今新疆焉耆县。斯坦因谓其地在今焉耆县南黑格达地方307,可能是南河城或河南城的旧地。黄文弼则谓在焉耆四十里城子东四里308。
交河城 车师前王国都。车师前王国始见《汉书》卷九六《西域传》。《后汉书》《三国志》皆有记载。《北史》卷九七《西域传》谓沮渠无讳西渡流沙,车师前王国为所攻破,其王奔焉耆东界。正平初遣子入侍,自后每使朝贡。正平为北魏太武帝年号,由公元451年至452年。按沮渠无讳西渡流沙,在太武帝太平真君三年,即公元442年。无讳至太平真君五年病死,沮渠安周代立,后为蠕蠕国所并309。沮渠安周之亡在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310,车师前王国之王是不能再都于交河城的。交河城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西,遗址尚存。
高昌 高昌国都。高昌于汉时为高昌壁311,为戊己校尉屯戍之地312。晋时于其地置高昌郡,直至沮渠蒙逊时犹然313。高昌立国始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称王者为阚伯周314。其后张孟明、马儒、麴嘉相继称王。张孟明及马儒皆为国人所杀315,唯麴氏传国九世,历一百三十四年,至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灭亡316。若上溯至阚伯周立国之时,则高昌之为都城,前后共一百八十一年。唐安史乱后,西域委之度外。《宋史》卷四九〇《高昌传》:“安史之乱,高昌复自立为国。语讹亦云‘高敞’,然其地颇有回鹘,故亦谓之回鹘。”及西辽建国,其地当为所据有。(www.xing528.com)
哈密 哈密国都。哈密于唐为伊州,宋时为回鹘所据。《明史》卷三二九《哈密卫传》谓明初受守于其地的肃王降附,封之为忠顺王。稍后,立哈密卫,以其头目马哈麻火者等为指挥千百户等官,又以周安为忠顺王长史、刘行为纪善,辅导。然忠顺王亦自称速檀,与其他近边各卫不尽相同。哈密立国后,曾为癿加思兰和土鲁番所袭据。明武帝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以后,更长期役属于吐鲁番。今其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
《明史》于《西域传》中首列哈密卫。其时以卫相称者尚有西番诸卫、安定卫、阿端卫、曲先卫、赤斤蒙古卫、沙州卫、罕东卫、率东左卫。西番诸卫中包括有西宁、河州、洮州、泯州等蕃族诸卫。其酋长皆依例授卫所官职,除此等官职外,亦别无其他称号。实际上与西南各地土司并无若何差异。《明史》卷四二《地理志》:河州、洮州、岷州诸卫皆隶属于陕西省,列于版图之中,自不能以当地的政权视之。
吐鲁番 吐鲁番国都。元时于吐鲁番设万户府。明初,其酋长仍据其故地,自称速檀,虽时纳贡奉,俨然自为一国317。清世宗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内徙其酋长于瓜州,于其故地附近为建辟展城318。
柳城 柳城国都。柳城于元末时本有酋长。明初即视为一国,后为吐鲁番所并319。柳城在今吐鲁番东南,即汉柳中地。
火州 火州国都。火州的建立与柳城相似,后亦见并于吐鲁番。其地在吐鲁番东八十里,柳城西七十里,高昌故城即在其东320。
亦力把里 亦力把里为察合台后裔于察合台汗国灭亡后所建之国,后为瓦剌所灭。亦力把里之都城亦曰亦力把里。亦力把里在今新疆伊宁市。
伊犁 准噶尔都。清初,厄鲁特称雄于西北。厄鲁特有四卫拉部。卫拉为瓦剌的音转。瓦剌于明时与鞑靼俱称雄于北陲。四卫拉部为绰罗斯部,牧伊犁;为杜尔伯特部,牧额尔齐斯;为土尔扈特部,牧雅尔,即塔尔巴哈台;为和硕特,牧乌鲁木齐。康熙中,绰罗斯噶尔丹自立为准噶尔汗,兼有四卫拉特,即以伊犁为都321。至高宗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被灭322。伊犁,今为伊宁市。
叶尔羌 回部巴图尔汗都。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至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323。叶尔羌今为新疆叶城县。
喀什噶尔 回部(张格尔)都。清宣宗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至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324。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市。
(3)青藏高原诸政权的都城
伏俟城 吐谷浑国都。《魏书》卷一〇一《吐谷浑传》:“夸吕立,始自称可汗,居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虽有城郭而不居,恒处穹庐,随水草畜牧。”《周书》卷五〇《吐谷浑传》,《隋书》卷八三《吐谷浑传》所言皆同。夸吕于兴和(公元539—542年)年间曾与东魏通往来325,兴和为孝静帝年号,则夸吕当为魏末时人。或谓伏俟城的建立在公元540年。当是唐初吐谷浑见逼于吐蕃,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举国徙于浩亹水南寻又徙于灵州326。伏俟城作为吐谷浑都城,共一百三十三年。如《魏书》所言,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以今地言之,当在布哈河入青海处之南,为今共和县石乃亥乡地。
逻娑 吐蕃国都,亦作逻些城。吐蕃于唐初始与中原通往来。其肇始之由,史未详知。《旧唐书》卷一九六《吐蕃传》:“其种落莫知所出也,或云南凉秃发利鹿孤之后。”亦只是推测之辞,未可作为依据。所可断言的是在唐以前早已建国,只是未与中原通往来而已。吐蕃于唐末即已衰弱,部落离散。《宋史》虽列有《吐蕃传》,亦仅载唃厮啰等部落,然皆距逻娑甚远。逻娑当为吐蕃其他部落所据,特未见于中土记载而已。逻娑今为西藏拉萨,只是书写不同,其所在地固未尝有所更易。
匹播城 吐蕃都。《新唐书》卷二一六《吐蕃传》:“其赞普居跋布川,或逻娑川。”跋布川即匹播川,音译书写有所不同。赞普虽居川道,却有城郭。不过城郭附近仍有毳幕,显出游牧本色。《新唐书·吐蕃传》说:“有城郭庐舍不肯处,联毳帐以居,号大拂庐,容数百人。”《旧唐书》卷一九六《吐蕃传》说得更为明晰:“其人或随畜牧而不常厥居,然颇有城郭,其国都城号为逻些城,屋皆平头,高者数十尺,贵人处于大毡帐,名为拂庐。”逻些城如此,匹播城当亦相同。匹播城在今西藏雅鲁藏布江南穷结。
宗哥 吐蕃唃厮啰都。《宋史》卷四九二《吐蕃唃厮啰传》:“(真宗时,)宗哥僧李立遵、邈川大酋温逋奇略取厮罗如廓州,尊立之。部族唃强,乃徙居宗哥城。”宗哥城即龙支城,在今青海西宁市东。
邈川 吐蕃唃厮啰都。唃厮啰居宗哥未久,即与李立遵不协,遂更徙邈川。邈川在今青海民和县西。
青唐 吐蕃唃厮啰都。唃厮啰于宋真宗明道初(公元1032年)徙居青唐。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王厚复湟、鄯,陇拶(赵怀德)内徙327。湟州即邈川城,鄯州即青唐城,在今青海西宁市。青唐为都共七十三年。
(4)西南各地诸政权的都城
夜郎 夜郎王国都。《史记》卷一一六《西南夷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汉书》卷二八《地理志》,牂柯郡夜郎县下颜注引应劭说:“故夜郎侯邑。”《水经·温水注》中也说:“县故夜郎侯国也。”据应劭所注,侯邑尚有故且兰、漏卧、同并、句町四处。由于夜郎强大,故汉廷封以王号,诸侯邑皆受统率。夜郎县有豚水328。豚水即牂柯江,亦即今北盘江,则夜郎县当在今贵州省安顺地区329,关岭县附近330。
滇池 滇王都。《史记·西南夷传》:“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滇池县,故滇国也。”滇池县为汉益州郡治所331,在今云南晋宁县东。
邛都 邛都都。《史记·西南夷传》:“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汉越嶲郡有邛都县,为郡治所在332。邛都县当因邛都之都而得名,其地在今四川西昌市。
徙 徙都。《史记·西南夷传》:“自嶲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筰都最大。”汉蜀郡有徙县。徙县当因徙都置。徙在今四川天全县东。
筰都 筰都都。《史记·西南夷传》:“以筰都为沈黎郡。”《水经·江水注》:“布僕水出徼外成都西沈黎郡。汉武元封四年以蜀郡西部邛筰置。”其地在今四川汉源县东北。
哀牢 哀牢王国都。《后汉书》卷八六《西南夷传》:“(明帝)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其称邑王者七十七人。……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 《续汉书·郡国志》,永昌郡属县中有哀牢县。本注:“永平中置,故(哀)牢王国。”哀牢王国当都于哀牢县,其地在今云南省盈江县境。
蒙舍 南诏都。樊绰《蛮书》卷三《六诏》:“蒙舍,一诏也。居蒙舍川,在诸部落之南。故称南诏也。”向达校注:“蒙舍为南诏发祥地,后称蒙化,今名巍山。”又引正德《云南志》卷六蒙化府建置沿革:“南诏后徙大和城,蒙舍为旧都。”按:其地在今云南巍山回族自治县境。
大和城 南诏都。《蛮书》卷六《六睑》:“大和城、大厘城、阳苴咩城,本皆河蛮所居,开元二十五年,蒙归义逐河蛮夺据大和城。”大和城在今云南大理县大和村南。按南诏以大和城为都,在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333,至代宗广德二年(公764年),共二十五年。
阳苴咩城 南诏都。南诏以阳苴咩为都,在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334。南诏后为大理所取代。大理都城仍因南诏之旧,唯亦称大理城。大理灭于元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335。综计南诏、大理两国,阳苴咩城作为都城,共四百九十年。阳苴咩城在今云南大理县。
水东 罗甸王国都。《明史》卷三一六《贵州土司传》:“自蜀汉时,济火从诸葛亮南征有功,封罗甸国王。后五十六代为宋贵普,传至元阿画,世有土于水西宣慰司。(宣慰)霭翠其裔也,后为安氏。洪武初同宋蒙古歹来归,赐名钦,俱令领原职世袭。及设布政使司,而宣慰司如故。安氏领水西,宋氏领水东。”又说:“初安氏世居水西,管苗民四十八族。宋氏世居贵州城侧,管水东、贵竹等十长官司,皆设治所于城内,衔列左右。而安氏掌印,非有公事不得擅还水西。”水东司在今贵阳市北。水西司在今贵州黔西县。所谓设治所于城内,当指贵阳府城而言。明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水东宣慰土舍宋万里自称罗甸王。宋万里称王时,曾以兵围贵阳,然终未攻入城中,是其称王当在其本封水东司。万里称王未久,即为明军所擒,所谓罗甸王国,仅昙花一现。《明史》既谓水西的远祖济火于蜀汉时已受封为罗甸国王,则贵阳附近之作为这个王国的都城,其历史亦相当悠久。
水西 水西国都。水西的历史渊源已如上述。据《明史》的记载,安氏虽世居水西,然明初已有规定,其治所即设于贵阳城内,安氏非有公事不得擅还水西。明英宗正统时(公元1436—1449 年),安氏得暂还水西。熹宗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其宣慰安邦彦自号四裔大长老。《明史》卷三一六《贵州土司传》:“邦彦乱七年而诛。” 安邦彦作乱始于天启二年,以此推计,乱平之时当在明思宗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水西城在今贵州黔西县。
永宁 梁国(奢崇明)都。《明史》卷三一二《四川土司传》:“永宁,唐蔺州地。”宋为泸州江安、合江二县境。元置永宁路,领筠连州及腾川县,后改为永宁宣抚司。洪武四年平蜀,永宁内附,置永宁卫。熹宗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宣抚奢崇明自称大梁王。时水西安邦彦亦自称四裔大长老,相与呼应。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与安邦彦俱为明兵诛灭于永宁五峰山。《明史》谓“是役也,扫荡蜀、黔数十年巨憝”。奢崇明继为宣抚,在神宗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崇明继位未久,即与明廷相抗衡,和安彦邦相若,故《明史》云然。永宁今为四川叙永县地。
明代于湖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各省民族杂居的地区皆设土司。这是唐代羁縻州的旧规。其中有不少的土司亦曾与明朝发生过冲突,并引起战乱。而倡乱的土司仍沿用明朝所给予的官名,少有表示其所建的政权的称号。这就只能视之为略同于一般地方官吏的叛乱,亦难以指出其都城的所在。杨应龙的据播州即其一例。播州,在今贵州遵义市。《明史》卷三一二《四川土司》:“遵义府即播州。秦为夜郎且兰地,汉属牂柯。唐贞观中,改播州。乾符初,南诏陷播,太原杨端应募复其城,为播人所怀服。其后至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杨应龙败殁,始改土归流,设遵义府。”《明史》又说:“播州自唐入杨氏传二十九世,八百余年,至应龙而亡。”按:杨氏于宋大观中纳土,始于其地置遵义军。元明两代,杨氏世为其地宣慰使。杨应龙既已叛离,犹诣重庆对簿公庭,其后又遵重庆知府王士琦命,待罪松坎,这都和一般获罪的地方官吏相仿佛,不能说就是建立了他自己的政权。就是麓川也和播州一样。麓川自洪武时,即曾与明廷相抗衡,明朝也曾数次平定其地。麓川虽数度反复,然思伦发之子若孙,皆仍以明廷所授的宣慰使自居,初未别称其他名号。
傥犹州 大历国(宋侬智高)都。
安德州 南天国(宋侬智高)都。
邕州 大南国(宋侬智高)都。《宋史》卷四九五《广源州蛮传》,侬智高初据傥犹州,建国曰大历。居四年,袭据安德州,改国号为南天。仁宗皇祐四年破邕州,僭号仁惠皇帝。五年,为狄青所破,焚邕州城夜遁,逃往大理国。《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二谓“智高既得邕州,即伪建大南国”。皇祐四年为公元1052年。傥犹州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东。安德州亦在靖西县。邕州今为南宁市。
(5)东北各地诸政权的都城
纥升骨城 高句丽都。《通典》卷一八六《高句丽》:“高句丽先祖朱蒙,渡普述水,至纥升骨城,遂居焉,号句丽,以高为氏。”纥升骨城在今辽宁省桓仁县北。
丸都城 高句丽都。《通典》卷一八六《高句丽》:“伊夷模更作新都于丸都山下。”《新唐书》卷四三《地理志》亦云:“自鸭渌江口舟行百余里……又溯流五百里,至丸都县城,故高丽王都。”丸都城在今吉林集安县。
国内城 高句丽都。《通典》卷一八六《高句丽》:“自为慕容皝来伐后,徙居国内城。”国内城亦在今吉林集安县,与丸都城相距不远。或谓国内城即丸都城,音相近也。《新唐书》卷二二〇《高丽传》:“其君居平壤城。……又有国内城,汉城,号别都。” 高句丽曾都平壤,乃是由国内城迁往的。国内城应是旧都而非别都。
上京龙泉府 渤海都。《旧唐书》卷一九九《渤海传》:“(则天时,)(大)祚荣遂率其众东保挹娄之故地,据东牟山,筑城以居之。” 所筑之城何名,史籍无征。《新唐书》卷二一九《渤海传》:“天宝末,钦茂徙上京,直旧国三百里忽汗河之东。”按:渤海有五京: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府、西京鸭渌府、南京南海府336。上京龙泉府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南。中京显德府在今吉林敦化县北。东京在今吉林辉春县。西京在今吉林通化市东。南京则在今朝鲜国境。德宗贞元时,东南徙东京,后复还上京337。至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即契丹太祖天显元年(公元925年),渤海为契丹所灭。契丹改渤海为东丹,为其版图中一部分338。
东京龙原府 渤海国都。见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