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都交替谱写文化史

中国古都交替谱写文化史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汉之际称雄诸国的都城陈 张楚都,秦二世元年七月至十二月,共六个月。据此,则田儋之都当在狄县。这两位国王皆是越王勾践之后,也都是不应和所谓西南夷并列的。东冶 闽越王无诸都。闽越、东海两王之封皆在汉兴之后。是无诸、摇皆起于秦末,以爵位卑下,未能与称雄诸国相等。项羽所封十八诸侯的都城郴 义帝都。六 九江王英布都。蓟 燕王臧荼都。两汉之际称雄诸国的都城长安 汉更始帝刘玄都。邯郸 汉帝王郎都。

中国古都交替谱写文化史

(1)秦汉之际称雄诸国的都城

陈 张楚都(陈胜所建),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至十二月,共六个月。陈,秦郡名,治陈县,今河南淮阳194

盱台 楚国都(楚怀王孙心)。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六月至八月,共三个月。盱台在今江苏盱眙县东北。

彭城 楚国都(楚怀王孙心)。秦二世二年九月至义帝元年(公元前206年)二月,共一年六个月。

邯郸 1.赵国都(武臣所建)。秦二世元年八月至二年十二月,共五个月。2.赵国都(赵王歇所建)。秦二世二年端月至三年十二月,共二年。

齐国都(田儋、田市所建)。秦二世元年九月至秦二世三年端月,共一年五个月。《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未载田儋所建齐国的都城,《田儋传》:“田儋者,狄人也。……见狄令,因击杀令,而召豪吏子弟曰:‘诸侯皆反秦自立,齐,古之建国,儋,田氏,当王。’ 遂自立为齐王。”据此,则田儋之都当在狄县。《集解》引徐广曰:狄,“今乐安临济县也”。《正义》:“淄州高苑县西北,狄县故城。” 按:当在今山东高青县东南。

临淄 齐国都(田假所建)。秦二世二年七月至八月,共两个月。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临淄城。

蓟 燕国都(韩广所建)。秦二世元年九月至二世三年十二月,共二年四个月。蓟,今北京市。

番禺 南越都(赵佗所建)。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共九十七年。赵佗立国事,《史记》卷一一三所记称《南越尉佗传》,《汉书》卷九五所记亦称《南粤王传》,与《西南夷传》并列。赵佗本真定人,秦时为南海龙川令,是不应和所谓西南夷并列的。下面将要说到的闽越王无诸和东海王摇,也同此理。这两位国王皆是越王勾践之后,也都是不应和所谓西南夷并列的。

东冶 闽越王无诸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至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共九十三年。

东瓯 东海王摇都。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至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共五十五年。见《史记》卷一一四《东越传》、《汉书》卷九五《闽粤传》。闽越、东海两王之封皆在汉兴之后。按:《史记·东越传》说:“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及诸侯畔秦,无诸、摇率越归鄱阳令吴芮,所谓鄱君者也。从诸侯灭秦。当是之时,项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是无诸、摇皆起于秦末,以爵位卑下,未能与称雄诸国相等。其后受封虽迟,都仍是由于佐汉灭项羽有功,姑附记于此。东冶即汉冶县,在今福建福州市。东瓯在今浙江温州市。

(2)项羽所封十八诸侯的都城

郴 义帝都。义帝元年(公元前206年)二月至十月,共九个月195。郴在今湖南郴州市。

彭城 西楚霸王项羽都。义帝元年二月至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二月,共四年。彭城在今江苏徐州市。

邾 衡山王吴芮都。义帝元年二月至汉高帝五年入汉,徙王长沙,共五年。邾在今湖北黄冈县北。

江陵 临江王共敖都。义帝元年二月至汉高帝四年,共四年。江陵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六 九江王英布都。义帝元年二月至汉高帝四年入汉为淮南王,共四年。六在今安徽六安县北。

襄国 常山王张耳都。义帝元年二月至二年十月入汉,共二年。襄国在今河北邢台市。

代 代王赵歇都。义帝元年十月至二年十月,共二年。代在今河北蔚县。

临淄 临淄王田都都。义帝元年二月至五月,共四个月196

博阳 济北王田安都。义帝元年二月至六月,共四个月。博阳,《史记》卷七《项羽纪·正义》谓在济北,则当在今山东北部黄河之北。

即墨 胶东王田市都。义帝元年二月至五月,只四个月。即墨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

南郑 汉王刘邦都。义帝元年二月起。南郑今为陕西汉中市。

废丘 雍王章邯都。义帝元年二月至二年,共二年。废丘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南。

栎阳 塞王司马欣都。义帝元年二月至八月,共七个月。栎阳在今陕西临潼县渭水之北。

高奴 翟王董翳都。义帝元年二月至八月,共七个月。高奴在今陕西延安市东北延河之北。

蓟 燕王臧荼都。义帝元年二月至汉高帝五年入汉,共五年。蓟在今北京市。

无终 辽东王韩广都。义帝元年二月至八月,共七个月。无终在今河北蓟县。

平阳 西魏王魏豹都。义帝元年二月至二年二月,共二年。平阳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汾水之西。

朝歌 殷王司马卬都。义帝二年二月至三年二月,共十三个月。朝歌,今河南淇县。

阳翟 韩王韩成都。义帝二年二月至七月,共六个月。阳翟,在今河南禹县。

洛阳 河南王申阳都。义帝二年二月至十月,共九个月。

(3)两汉之际称雄诸国的都城

长安 汉更始帝刘玄都。更始元年(公元23年)至三年(公元25年)197,共三年。

冀 西州隗嚣都。刘玄更始元年(公元23年)至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公元34年)198,共十二年。冀在今甘肃甘谷县。

成都 成家公孙述都。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至十二年(公元36年)199,共十二年。

邯郸 汉帝王郎都。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二月至二年五月200,共六个月。邯郸在今河北邯郸市。

睢阳 汉帝刘永都。更始二年(公元24年)至建武三年(公元27年)201,共四年。睢阳在今河南商丘县。

庐江 淮南王李宪都。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至建武六年(公元30年)202,共四年。庐江在今安徽舒城县。

蓟 燕王彭宠都。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年)至建武五年(公元29年)203,共四年。蓟在今北京市。

九原 汉帝卢芳都。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年)至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204,共八年。九原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

高柳 汉帝卢芳都。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至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共二年。《后汉书》卷一二《卢芳传》李贤注:“高柳,县名,故城在今云州定襄县。”《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四《云州》:“云中县,本汉平城县。……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界定襄城移定襄县于此。……开元十八年,改置云中县。”是定襄县或云中县皆汉时的平城县, 非高柳县。《水经·㶟水注》:“如浑水又南迳平城县故城东。……又东南流注于㶟水。㶟水又东迳平邑县故城南。……《十三州志》曰:‘城在高柳南百八十里。’……㶟水又东迳狋氏县故城北……《十三州志》曰:‘县在高柳南百三十里。’” 平邑、狋氏皆在平城东南,则高柳不当如李贤所说在唐定襄县,而当更在其东,以今地度之,当在今山西阳高县。

剧 齐王张步都。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至建武五年(公元29年),共三年。《后汉书》卷一二《张步传》,李贤《注》:“剧,在今青州寿光县南。”唐寿光县今为山东寿光县。

平寿 齐王张步都。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至建武八年(公元32年),共四年。《后汉书》卷一二《张步传》,李贤《注》:“平寿,今青州北海县。”按今为山东潍坊市。

黎丘 楚黎王秦丰都。更始二年(公元24年)至建武五年(公元29年)205,共六年。《后汉书》卷一上《光武纪上·注》:“黎丘故城在今襄州率道县北。”唐率道县在今湖北宜城县北。

东海 海西王董宪都。更始二年至建武六年(公元30年)206,共七年。《续汉书·郡国志》,东海郡治郯。郯,今山东郯城县。

汉中 延岑都。更始二年至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207,共十三年。

夷陵 田戎都。更始二年至建武十二年208,共十三年。夷陵,今湖北宜昌市。

宛 董都。建武二年至三年209,共二年。《后汉书》卷二二《坚镡传》:“堵乡人董反宛城,获南阳太守刘驎。镡乃引军赴宛,选敢死士夜自登城,斩关而入,遂弃城走还堵乡。”又卷一上《光武纪上·注》:“《水经注》:‘堵水南迳小堵乡。’在今唐州方城县。”唐方城县今仍为方城县。(www.xing528.com)

这里所叙述的只是两汉之际重要的称雄割据的政权,其他较为弱小者为数更为众多。当光武转战河北时,除刘永、公孙述、李宪、秦丰、张步、董宪、延岑、田戎分别在各处自成势力外,又有“别号诸贼铜马、大肜、高湖、重连、铁胫、大抢、尤来、上江、青犊、五校、檀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各领部曲,众合数百万人”210冯异在崤底大破赤眉后,关中“众寇犹盛。延岑据蓝田,王歆据下邽,芳丹据新丰,蒋震据霸陵,张邯据长安,公孙守据长陵,杨周据谷口,吕鲔据陈仓,角闳据汧骆,盖延据盩厔,任良据鄂,汝章据槐迥,各称将军,拥兵多者万余,少者数千人”211。他如据原武的单臣、傅镇212,起于杏的许邯213,攻没皖城的李广,而交趾征侧、征贰更据有岭外若干郡县214,这些地方倏起倏落,往往说不上都城的建置,即令偶尔以都城相号召,史有阙文,也不易稽考。

(4)隋唐之际称雄诸国的都城

洛口 魏公李密都。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215,共一年。

金墉城 魏公李密都。隋炀帝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216,共一年。金墉城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东北。

洛阳 郑帝王世充都。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至武德四年(公元620年)217,共二年。

乐寿 夏王窦建德都。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至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218。乐寿,今河北献县

洺州 夏王窦建德都。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至武德四年(公元621年)219。乐寿、洺州两处共六年,唐洺州治永年县,今河北永年县东南。

金城 西秦帝薛举都。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金城,今甘肃兰州市。

天水 西秦帝薛举都。大业十三年。天水,隋郡,即唐秦州,治上邽县,今甘肃天水市。

折墌城 西秦帝薛举都。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金城、天水、折墌城三处,共两年220。《元和郡县图志》卷三《泾州》:“折墌城在(保定)县东十里。……隋末薛举屯据此城,举死仁杲复窃据。”唐保定县,今为甘肃泾川县。

姑臧 凉帝李轨都。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至武德二年(公元619年)221,共三年。姑臧,今甘肃武威县。

马邑 定扬可汗刘武周都。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至武德三年,共四年。《旧唐书》卷五五《刘武周传》:“武周又欲谋归马邑,事泄,为突厥所杀。武周自初起至死,凡六载。”《新唐书》卷八六《刘武周传》也说:“起兵六年而灭。”按《旧唐书》卷一《高祖纪》:(大业)十三年,马邑校尉刘武周据汾阳宫,举兵反。(武德)三年三月,秦王破刘武周于介休金刚与武周俱奔突厥。七月,突厥杀刘武周。前后四年,不得云六年。马邑,今山西朔县。

朔方 梁帝梁师都都。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至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222,共十二年。朔方,隋郡,治岩绿县,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

巴陵 梁帝萧铣都。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巴陵,今湖南岳阳市。

江陵 梁帝萧铣都。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至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巴陵、江陵两处共五年223

毗陵 梁王沈法兴都。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至武德三年(公元620年)224,共二年。毗陵,隋郡,治晋陵县,今江苏常州市。

榆林 永乐王郭子和都。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至武德四年(公元621年)225,共五年。榆林,隋郡,治榆林县,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

冠军 楚帝朱粲都。义宁中(二年,公元618年)至武德二年(公元619年)226,共二年。冠军,隋南阳郡属县,今河南邓县西北。

豫章 楚帝林士弘都。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豫章,隋郡,治豫章县,今江西南昌市。

虔州 楚帝林士弘都。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至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豫章、虔州两处共七年227。唐虔州治赣县,今江西赣州市。

江都 吴帝李子通都。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江都,今江苏扬州市。

京口 吴帝李子通都。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京口,今江苏镇江市。

余杭 吴帝李子通都。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余杭,今浙江余杭县。江都、京口、余杭三处共二年228

历阳 杜伏威都(时伏威自称总管)。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历阳,今安徽和县。

丹阳 吴王杜伏威都。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至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丹阳,隋郡,治江宁县,今江苏南京市。历阳、丹阳两处共六年229

魏县 许帝宇文化及都。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魏县在今河北大名县西南。

聊城 许帝宇文化及都。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聊城在今山东聊城县东北。魏县、聊城两处共二年230

渔阳 燕王高开道都。1.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至武德三年(公元620年)。2.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至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前后共七年。《旧唐书》卷五五《高开道传》:“开道自初起至灭,凡八载。”《新唐书》卷一《高祖纪》:大业十三年,“高开道据北平”。按《旧唐书·高开道传》:“武德元年,隋将李景守北平郡,开道引兵围之,连年不能克。景自度不能支,拔城而去。开道又取其地。”开道于武德元年始取得北平郡,进而陷渔阳郡,称燕王,似不能上溯至大业十三年。渔阳,隋郡,治无终县,今河北蓟县。

漳南 刘黑闼都,时黑闼自称大将军。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漳南县在今河北故城县东南。

洺州 汉东王刘黑闼都。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至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漳南、洺州两处共三年231。洺州,本窦建德都,已见前。

任城 鲁王徐圆朗都。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至武德六年(公元623年)232,共三年。任城,今山东济宁市。

丹阳 宋帝辅公祏都。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至武德七年(公元624年)233,共三年。丹阳,本杜伏威都,已见前。

离石 刘王刘季真都。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五月至武德三年三月234,共一年。离石,今山西离石县。

《新唐书》卷一《高祖纪》:“(大业)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击高阳历山飞贼甄翟儿于西河,破之。……是时刘武周起马邑,林士弘起豫章,刘元进起晋安,皆称皇帝;朱粲起南阳,号楚帝;李子通起海陵,号楚王;邵江海据岐州,号新平王;薛举起金城,号西秦霸王;郭子和起榆林,号永乐王;窦建德起河间,号长乐王;王须拔起恒、定,号漫天王;汪华起新安,杜伏威起淮南,皆号吴王;李密起巩,号魏公;王德仁起邺,号太公;左才相起齐郡,号博山公;罗艺据幽州,左难当据泾,冯盎据高、罗,皆号总管;梁师都据朔方,号大丞相;孟海公据曹州,号录事;周文举据淮阳,号柳叶军;高开道据北平,张长愻据五原,周洮据上洛,杨士林据山南,徐圆朗据兖州,杨仲达据豫州,张善相据伊、汝,王要汉据汴州,时德叡据尉氏,李义满据平陵,綦公顺据青、莱,淳于难据文登,徐师顺据任城,蒋弘度据东海,王薄据齐郡,蒋善合据郓州,田留安据章丘,张青特据济北,臧君相据海州,殷恭邃据舒州,周法明据永安,苗海潮据永嘉,梅知岩据宣城,邓文进据广州,俚酋杨世略据循、潮,冉安昌据巴东,宁长真据鬱林,其别号群盗往往屯聚山泽。”当时起兵的如此之多,情况自是相当繁杂。其中如刘武周、林士弘、朱粲、李子通、薛举、郭子和、窦建德、杜伏威、李密、罗艺、梁师都、徐圆朗诸人,旧新《唐书》皆已有传。亦有本为隋时守土官吏,只以未早降唐,即被列入起兵行列之中。起于郁林的宁长真,乃是隋时的鸿胪卿;起于高罗的冯盎,原为隋时汉阳太守,皆见于《资治通鉴》卷一九〇《唐纪六》。当李渊起兵太原时,有人向冯盎建议:“唐始定中原,未能及远,公所领二十州,地已广于赵佗,宜自称南越王。”冯盎拒绝这样建议,率诸郡降唐,可知非其他据土称雄者可比。在这些起兵者中,据有新安的汪华,历时相当长久。《旧唐书》卷五六《辅公祏传》附《王雄诞传》称:“先是,汪华据黟歙,称王十余年。(武德四年,)雄诞还军击之,华……窘迫请降。”新安,隋郡,唐时为歙州,隋时郡治休宁县,唐时州治歙县。黟县为其属县。当时汪华据以称王的都城,究竟是在休宁、歙县,抑或在黟县,疑莫能明。又如起于邺的王德仁,《资治通鉴》卷一八五《唐纪一》称其“有众数万,据林虑山”。又说:“王德仁……来降,诏以德仁为邺郡太守。”胡三省注:“炀帝改相州为魏郡,此又改魏郡为邺郡。”所谓“此又改魏郡为邺郡”,当系武德初年因安置降人而改置的郡名。林虑山诚属邺郡,究非邺郡治所。王德仁在此称“太公”时,恐只是占据林虑山头,不能就说是建都。再如据有曹州的孟海公,《旧唐书》卷五四《窦建德传》,则谓其“据周桥城以掠河南之地”。孟海公为曹州济阴人,其势力实遍及曹、戴二州(《资治通鉴》卷一八八《唐纪四》)。周桥城果何所在,未能实指。《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一《曹州》:“乘氏县有海公南北二城,在县东四十五里。隋末贼帅孟海公所筑。”未悉是否就为周桥城。又如王须拔所据恒定自当是指恒州和定州而言。炀帝时,恒州改为恒山郡,定州改为博陵郡,皆在今河北省石家庄市北。《资治通鉴》卷一八二《隋纪六》,却称之为上谷贼帅。隋上谷郡治所在易县,亦即现在河北易县,相去甚远。这些起兵者所居之地,旧史大半不以都相称,因而就不必一一细究。

(5)元明之际称雄诸国的都城

亳 宋帝韩林儿都。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宋帝龙飞元年,公元1355年)至至正二十六年(宋帝龙飞十二年,公元1366年)235,共十二年。元亳州治谯,今安徽亳县。

蕲水 天完帝徐寿辉都。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天完帝治平元年,公元1351年)至至正二十年(天完帝天定二年,公元1360年)236,共十年。蕲水,今湖北浠水县。

江州 汉帝陈友谅都。元顺帝至正二十年(汉帝大义元年,公元1360年)五月至至正二十一年(大义二年,公元1361年)八月。

武昌 汉帝陈友谅都。至正二十一年(汉帝大义二年,公元1361年)八月至至正二十四年(汉帝德寿二年,公元1364年)237。江州、武昌两处共五年。江州,元路名,治德化县,今江西省九江市。武昌,亦元路名,治江夏县,今湖北武汉市

重庆 夏帝明玉珍都。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夏帝元年,公元1362年)至明太祖洪武四年(夏帝开熙五年,公元1371年),共十年。《国初群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引《明氏实录》:“明氏二主,起至正辛丑,止洪武辛亥,共十一年。”辛丑为元顺帝至正二十一年。明玉珍以至正二十年为陇蜀王,二十二年称夏帝,皆与二十一年无关。《元史》卷四六《顺帝纪》:“至正二十三年四川明玉珍僭称皇帝。”亦与《明氏实录》不同。《国初群雄事略》卷五《夏明玉珍》又引《太祖实录》谓明玉珍称帝是在至正二十二年。《太祖实录》以当时人记当时事,应无讹误。明玉珍都于重庆,见《明史》卷一二三《明玉珍传》。《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历代州域形势》谓在成都,非是。

高邮 周诚王张士诚都。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周诚王天祐元年,公元1353年)至至正十五年(天祐三年,公元1355年)。

平江 周诚王张士诚都。1.至正十六年(天祐四年,公元1356年)至十七年(是年士诚降元);2.至正二十三年(天祐十一年,公元1363年)至至正二十七年(天祐十五年,公元1367年)。高邮、平江两地共十五年238。高邮,今江苏高邮县。平江,元路名,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市。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于韩林儿、徐寿辉、陈友谅、明玉珍、张士诚诸人外,尚载方谷真、李思齐、扩廓帖木儿、纳哈出、陈友定、何真等。《明史》且为方国珍(即方谷真)、扩廓帖木儿、陈友定、把匝剌瓦尔密立传,李思齐亦附见于《扩廓帖木儿传》中。然诸人或本为元的故臣,或受元的爵命,且皆未以其所驻地为都,故不一一备录。

(6)清代前期反清政权的都城

天府 台湾郑成功都。郑成功于明季唐王隆武、桂王永历之际,起兵抗清,转战闽、浙、江南等地。永历十五年,亦即清世祖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自厦门渡海,至于台湾,是时台湾已为荷兰所窃据。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尽有台湾之地,以赤嵌城为承天府,并置天兴、万年两县。赤嵌城今为台湾省台南市。至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成功之孙郑克塽为清所灭,前后共二十三年239

台湾府 台湾中兴王朱一贵都。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五月至七月240。台湾府,今为台中市。

长沙 周王吴三桂都。清康熙时,吴三桂以平西王王滇。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起兵反清,以明年为周元年241,其时尚驻节云南。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称周王,其时长沙降附,遂以长沙为都242。至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初,迁于衡州, 以长沙为都凡四年。

衡州 周帝吴三桂都。吴三桂于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三月称帝,都于衡州,并改衡州为定天府。至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衡州失陷243

福州 闽耿精忠都。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精忠响应吴三桂,自称总统兵马大元帅,十五年(公元1676年),降清2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