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教育现象
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二)教育问题
问题是研究的核心,一切研究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教育学探寻和发现教育问题、分析和解释教育问题,应答和解决教育问题。
(三)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教育学研究教育规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存在于教育领域中的某一规律进行揭示和说明;二是对整个教育活动的规律体系进行阐述和解释。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古代中国
1.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1)关于教育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哲学命题。
(2)关于教育对象: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
(3)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
孔子致力于培养一批“士”和“君子”,还提出“学而优则仕”。
(4)孔子关于教育内容的观点
《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指文化知识,包括“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孔子的教育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5)孔子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观点
第一,因材施教。
第二,启发诱导的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第三,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四,谦虚笃实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五,巩固性原则(“温故而知新”)。
(6)孔子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
①立志有恒(“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标准。
②自省自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
③身体力行(“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强调“听其言而观其行”
④改过迁善。
(7)教师观
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孟子
(1)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2)教育目的:明人伦
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也称为“五伦”。孟子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明人伦。
(3)论理想人格: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论教学的基本要求
①“深造自得”
②“盈科而后进”
③“教亦多术”
④“专心致志”
3.荀子
(1)性恶论
荀子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人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所以人性恶。
(2)教育目的:教育应当以大儒为目标。
(3)学习过程:闻—见—知—行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则止”,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
4.墨子
(1)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墨子以染丝的过程比喻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2)培养目标
墨子认为要建立一个“兼爱、非攻”的社会,就要培养“兼士、贤人”,才能够“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墨家和儒家在当时并称为显学。
5.道家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无为”,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6.《学记》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1)教育的作用
《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十六个字:“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2)《学记》论教育教学原则:
①教学相长:“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②豫时孙摩:“豫”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可能出现的不良问题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做到未雨绸缪。“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适当的时机,及时施教。“孙”即教学要按照学生的年龄、学习内容的难易和教学的逻辑性安排课程进度,做到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摩”则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③长善救失:“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这指出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有人贪多,因而知识庞杂无序;有人学习片面专精;有人觉得容易便骄傲自满;有人害怕困难便止步不前。所以教师的职责就在于“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④藏息相辅:“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是说,学生的学习安排要能够有张有弛,劳逸结合。既要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要有丰富的课外活动。
⑤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要注重启发诱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勉强和牵制学生,也不能提供现成的答案。
试题再现
1.(单选)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想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2.(单选)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
A.《论语》 B.《大学》
C.《尚书》 D.《学记》
3.(单选)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A.荀子 B.墨子
C.孔子 D.孟子
4.(单选)我国第一任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是古代教育家( )。
A.孔子 B.墨子
【答案】A;D;C;A
5.(多选)下列关于《学记》的教学思想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揭示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提出了教学相长的主张
C.主张启发式教学 D.要求教学要循序渐进
【答案】ABCD
古代西方
1.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他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这种问答分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他将这种方法称为“产婆术”。
苏格拉底明确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结论就是:如果美德是一种知识就是可教的,因为知识是可教的。
2.柏拉图
教育思想体现于其著作《理想国》中。柏拉图是对哲学的本位论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古代哲学家,他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建立了本质思维的抽象世界。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未来的统治者,教育是现实世界中实现理想中正义国家的工具。柏拉图的教育理想目标是培养哲学王,哲学王是一些最有智慧的人,也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他认为上帝分别用金子、银子和铜铁制造出了哲学家、军人、劳动者,因此,三种人要各司其职,各安其位。
3.亚里士多德
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思想体现于其著作《政治学》中。
教育目的:不仅为国家培养人才,还要使年轻一代和谐发展;实施体、德、智三育,体育放在首位;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4.古罗马昆体良
代表作《雄辩术原理》(又称为《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论著,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试题再现
(单选)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是( )。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昆体良
【答案】A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1.培根
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提出了实验归纳法。
2.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对学年制、班级授课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提出了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的思想,建立了教学原则体系和庞大的课程体系。(www.xing528.com)
提出了“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为此编写了很多教材,如《世界图解》。
教学原则: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试题再现
1.(单选)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的作者是捷克教育家( )。
A.杜威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布鲁纳
2.(单选)被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 )。
A.卢梭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裴斯泰洛齐
【答案】B;C
3.洛克
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理论;提出了“白板说”。他主张绅士的教育要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基本原则是以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理智克制欲望,确保个人的荣誉和利益。
4.卢梭
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儿》,主张自然主义教育。
5.裴斯泰洛齐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写作《林哈德和葛笃德》,第一个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认为教育科学应该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
6.康德
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哲学讲座中开讲教育学,他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康德还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1)一本著作:《普通教育学》
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科学教育学的建立,是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3)教学过程的三个中心:“教师、书本(教材)、课堂”
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的作用、教材的重要性和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4)教学过程四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5)他主张教育应从国家理念、国家思想出发,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所以特别强调道德教育。他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而且道德教育就是强迫的教育,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试题再现
1.(单选)著有《普通教育学》并被西方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 )。
A.亚里士多德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杜威
2.(单选)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的著作是( )。
A.《大教学论》 B.《学记》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漫话》
【答案】C;C
3.(多选)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强调的是( )。
A.以教师为中心 B.以学生为中心
C.以教材为中心 D.以课堂为中心
【答案】ACD
8.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1)论教育的本质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2)论教育目的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一种生活,认为教育的目的应来源于内部,而不应该从教育的外部寻找一个目的强加给教育,即是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地生长下去。
(3)提出五步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4)提出了儿童中心论
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的辅助者,教学活动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形成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1930年,中国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教育原理、理论联系中国实际的著作。
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文革”以后陆续出版了一些不同版本的教育学著作。国外新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成果,特别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赞科夫等人的教学发展思想、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目标与教育评价理论等,都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教育学的建设。
试题再现
1.(单选)1939年提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的教育家为( )。
A.凯洛夫 B.杜威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2.(单选)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20世纪( )。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答案】A;B
(四)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试题再现
(单选)提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一般发展”的前苏联教育家是( )。
A.凯洛夫 B.加里宁
C.马卡连柯 D.赞科夫
【答案】D
(五)中国近现代的教育思想
1.蔡元培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2)独立教育思想
教育独立基本归结为: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黄炎培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他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著名职业教育理论,提倡“大职业教育主义”。
3.晏阳初——“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晏阳初是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乡村教育实践中,他提出了“四大教育”“三大方式”(“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三大方式”即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他认为,要解决四大教育必须采用三大方式。他主张,知识分子要到乡村去,为农民办教育,要“化农民”必须先“农民化”。
4.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
“生活即教育”,主张以人类的生活作为教育内容,在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社会即学校”,要“把学校里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界中去”;“教学做合一”,强调学做结合。毛泽东称颂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
5.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中国的“福禄贝尔”
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活教育”。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三部分。“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活教育”教学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活教育”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即实验、阅读、发表和检讨。
三、教育学研究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研究法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研究对象在教育过程中和日常生活条件下语言、行为的客观表现来进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的主要优点是保持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自然性和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不足之处就是观察者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另外,观察法得到的结果有时可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不能据此很好地确定心理活动产生和变化的原因。但它仍是掌握原始资料的必要方法,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开路,因此有人把观察法比喻为“科学研究的前门”。
(二)调查法
调查研究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研究对象的客观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之后,从中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中学科研经常使用的方法。调查研究一般经历六个步骤:明确调查目的、制定调查计划、准备调查材料和工具、实施调查、整理调查材料和撰写调查报告。
教育调查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主要有访谈法和问卷法。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它主要包括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四)历史法
所谓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察,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历史法的运用及其广泛,由于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一切教育现象都有一个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所以当我们要了解教育的某一问题,探求教育发展的规律,总结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经验时,都需要运用历史法进行研究。
(五)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环节:计划、行动、考查和反思。
(六)统计法
统计法是对通过观测、调查和实验所搜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分析解释和统计检验的原理和方法。
统计法是数量分析的一种方法,包括对数学资料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一系列方法,统计表的制作,各种集中量数、差异量和相关系数的计算,总体参数的估计和差异性的显著性检验等所运用的方法,都是统计的方法。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有选择地采用其中的方法。
习题精选
1.(单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
A.《说文解字》 B.《论语》
C.《孟子》 D.《四书集注》
2.(单选)古希腊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学者是(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昆体良 D.亚里士多德
3.(单选)“四书”“五经”是我国_________的教育内容。( )。
A.现代社会 B.奴隶社会
【答案】B;A;D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