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文的实验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一些结论:
1.儿童人格特征差异随年级增加而减少
独生子女人格特征与非独生子女人格特征间的差异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减少,学前儿童人格特征的差异最明显,小学随年级增加,差异逐渐减少。这种趋势反映了独生子女本身并不是造成某些人格问题的原因,独生子女的问题是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伴交往等有密切关系的。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随着儿童走入幼儿园和学校,由于教师对每个儿童的要求也是基本一致的,教师不会无原则地迁就儿童。又由于在同伴交往中,儿童必须平等地交往,因此独生子女存在的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会有所改善,而这些不良个性品质的成因是在不正确的家庭教育中得以萌芽和发展的。因此,提高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质量,是我们今后应加强的工作领域。这也应使家长认识到良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鲍姆琳德(1989)等人的研究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培养的重要性,他们分出了3种教养方式:专制型(专制家长,不考虑子女的要求),放任型(无能的父母允许孩子为所欲为)和权威型(父母坚定、热情,并考虑孩子的意见)。研究发现在权威型方式下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得最好。
2.初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差异显著
在初中阶段由于课业负担加重,升学考试压力过大,同学之间的交往不多,群体的相互作用减少,这使得同伴间的影响不是那么明显。因此对初中独生子女的人格培养仍应加强,一方面教师予以教育,一方面鼓励同学之间加强群体联系,一起学习、娱乐,另一方面还应突出家长的正确影响。(www.xing528.com)
3.重智力开发,轻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目前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征一般是聪明、活泼开朗、独立性强,但缺乏自制、任性、偏执,坚持性差。学前独生子女在大城市普遍缺少同情心、责任心、自制力,这与我们教育中的失误有关,因为在大城市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侧重于幼儿智力的开发,相对忽视儿童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正如现在有关儿童智力开发的公司如雨后春笋,但还没有意识到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性。
总之,独生子女目前的人格特点告诉了我们独生子女的“独”不是其本身,而是由于家长所意识到他们孩子的“独”在很大程度上是家长的教养方式促成了独生子女“独特”的人格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