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毅于1994年采取随机分层抽样和事后匹配的方法,对浙江余杭县两所城镇初中9个班级的学生以IQ值为取样标准,抽取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初中学生各70人,研究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征。研究结果如下: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格特征的比较
上表显示的结果表明,初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情绪的稳定性、情绪的持久性、主导心境、独立性、自制性、果断性、思维水平、求知欲、灵活性、权衡性等10项人格特征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初中阶段独生子女在人格方面仍有其特异性。
一、从情绪特征方面看
在主导心境上的得分,独生子女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在稳定性和持久性上又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这说明独生子女的主导心境乐观、开朗,较少压抑;但情绪的波动性大,不稳定、易冲动,容易感情用事,持久性差,易受干扰,情感趋向成熟的速度比非独生子女慢。
二、从意志特征方面看
在独立性、自制性、果断性方面,独生子女明显不如非独生子女,而在坚持性上则略高于非独生子女。这说明,独生子女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缺少主见,自我控制能力差,较任性,经不起挫折,较怯懦,与非独生子女相比显得意志薄弱。
三、从理智特征方面看(www.xing528.com)
在思维水平、救知欲和灵活性方面,独生子女明显优于非独生子女,并有极显著的差异。但在权衡性上,又明显不如非独生子女。这说明:在智力发展上独生子女有一定的优势,显得聪明、灵活,思维和智力水平较高,求知欲望较强,好奇心强,喜欢寻根究底,但遇事不善于权衡利弊,很少考虑行为的后果。
按通常的理论假设,随年龄的增长,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会逐渐减弱乃至消失,其中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育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由于学校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严格要求学生之间平等、相互帮助,这会使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的差异逐渐减少。然而事实的资料表明,在实践阶段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格特征上仍有显著的差异。这是否说明独生子女本身就存在着与非独生子女人格特征上的差异性呢?我们认为不是的。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家庭教养方式仍起重要的影响作用
初中阶段独生子女在人格特征的许多方面不如非独生子女,恰恰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在学校中教师对待学生基本上是一视同仁的,但在家庭中,不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成了当前独生子女家长的普遍心态。家长出于补偿和攀比心理,常常出现对子女期望过高的现象。在沈毅的研究中对初三26位学习成绩处于下游的独生子女进行调查,有13位同学的家长希望子女将来能考上大学。在这种期望下,许多家庭陷入了过分溺爱与过分管制相交织的教育误区,结果常常事与愿违。
二、同学之间相互的影响未发生重要的作用
按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的观点,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社会化发展是在不同的群体,如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同伴群体中得以提高的。在小学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征的差异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但在中学阶段却差异显著。原因可能是小学学生之间较密切,并能进行一些游戏活动,形成小群体,在群体中独生子女有可能发展起好的个性品质,磨掉不利于群体发展的个性特征;但在中学阶段,由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中学生之间的交往可能较小学要少得多,因而群体交往未发生应有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