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存仁等人于1994年对西安的小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品质作了比较研究。在西安市的3个城区随机选取了10年小学,在每个学校的一、三、五年级中随机抽取3个班,每个班选6个独生子女(3男3女)和6个非独生子女(也是3男3女)相互配对,总计独生子女395个(其中男的205人,女的190人),非独生子女372人(其中男的185人,女的187人)。
研究结果如下:
西安市独生和非独生儿童个性品质的比较
由上表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独生子女自我中心的表现比非独生子女更为强烈,独生子女的学习动力比非独生子女强,而独立性方面却不如非独生子女。由于实验对象是西安市的小学生,而西安既是历史文化古城,又是我国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而西北同时又是我国欠发达地区,因而这个实验的样本具有代表性,也就是说它可以推广到我国其他地区。
(2)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逐渐减少,这是一个基本的趋势。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当我们把男孩和女孩中的独生子女分别加以比较时,可以看到上述差异仍然存在,但在低年级中比较明显,在中高年级中这种差异则日趋减弱以至消失。这可能说明了儿童在进入学校以后,由于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儿童都是一致的,同时独生子女进入班集体中生活,受到伙伴效应的影响,使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以至消失,这种假设符合了哈里斯(Harris)的群体社会发展理论。他认为即使独生子女在一开始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差异,那也不用担心,因为随着儿童进入小学、中学,群体力量发生了作用,在群体中儿童学习、模仿同伴的行为,从同伴角主出发来考虑问题,不再是那么以自我为中心了。哈里斯认为群体是儿童个性形成、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www.xing528.com)
与此同时,张履祥等人的研究也得出了小学独生子女人格特性的结论。他们的研究否定了布朗斯基所谓的独生子女或极端外向,或极端内向的“肥厚性畸形性格”的结论。小学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在情绪稳定性、情绪强度、主导心境、独立性、自制性、坚持性、果断性、聪慧性、求知欲、灵活性和权衡性等11项人格特征上存在着差异。
(1)从人格的情绪特征方面看,独生子女在情绪强度和主导心境上得分显高于非独生子女;而在稳定性上,独生子女的得分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这说明,独生子女主导心境乐观,但情绪较不稳定,情绪反应强度大,活动往往受情绪支配。
(2)从人格的意志特性方面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差异很大。在独立性上,独生子女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而在自制力、坚持性和果断性3项意志特征上,独生子女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这说明,独生子女独立性较强,有主见,不顺从,但较任性,难于控制自己,缺乏恒心,经不起挫折和困难,较怯懦。
(3)从人格的理智特性方面来看,独生子女在聪慧性、求知欲和灵活性3项理智特性上,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在权衡性上,又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这说明,独生子女显得更聪明、活泼,思维和智力水平较高;喜欢寻根究底,求知欲望较强,但遇事不会权衡利弊,往往不考虑行为后果。
张履祥的研究结果与范存仁的研究结果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他测得的独生儿童的独立性高于非独生儿童,而范存仁的研究结果恰好相反。这可能是所用量表的不同,在两个量表中所测的独立性可能涵义并不一致。但总体说来,他们的研究结果是较为一致的。我们可以下的初步结论是,小学中独生子女较敏感、聪明、活泼、开朗、求知欲强;但较任性,缺乏恒心,易受感情支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