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啤酒发酵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主发酵和后发酵(贮酒)。
(一)主发酵
主发酵主要分为:起泡期、高泡期和落泡期三个阶段。
1.发酵工艺控制
(1)发酵温度
①传统发酵按主酵最高温度将发酵分成三类:高温发酵13~15℃,4~5 d;中温发酵10~12℃,6~7 d;低温发酵7~9℃,8~12 d。
②近代啤酒发酵新工艺:低温发酵—高温后熟;低温发酵—加速后熟;高温发酵—高温后熟。
(2)罐压、二氧化碳浓度、浊度 均采用密闭发酵,带压虽会造成CO2浓度高,但使发酵慢且风味物质浓度低。
2.主发酵过程控制
(1)温度的控制 控制不同的发酵温度有各自的优缺点,采用低温发酵,酵母在发酵过程中生成的副产物较少,使啤酒的口味较好,泡沫状况良好,但发酵时间长;采用高温发酵,酵母的发酵速度较快,发酵时间短,设备的利用率高,但生成副产物较多,啤酒口味较差。
(2)浓度的控制 麦汁浓度的变化受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的影响。发酵旺盛,降糖速度快,则可适当降低发酵温度和缩短最高温度的保持时间;反之,则应适当提高发酵温度或延长最高温度的保持时间。
(3)发酵时间的控制 发酵时间主要取决于发酵温度的变化,发酵温度高,则发酵时间短;发酵温度低,则发酵时间长。
(4)酵母的添加
①接种量:量较小,接种后细胞浓度控制在(5~12)×106个/mL。
②酵母添加法:干道和湿道添加法、倍量添加法、分割法、递加法。(www.xing528.com)
(5)主发酵过程
主发酵主要完成的是:糖的发酵;含氮物质的变化;含硫化合物的形成。一般主发酵整个过程分为酵母繁殖期、起泡期、高泡期、落泡期和泡盖形成期五个时期。
①起泡期:酵母接种入冷却麦汁中8~16 h,液面开始出CO2小泡,麦汁表面形成一层白色泡沫,酵母细胞大量繁殖,细胞浓度达20×106个/mL,即进入主发酵期。此时麦汁中溶解的氧基本上被酵母所消耗,酵母开始进行厌氧发酵,即主发酵过程。
②高泡期:发酵2~3 d后,泡沫增高,形成卷曲状隆起,高达25~30 cm,因酒花树脂和蛋白质-单宁复合物析出而逐渐变为棕黄色。此时为发酵旺盛期,需要人工降温,但是不能太剧烈,以免酵母过早沉淀,影响发酵作用。
发酵5 d以后,发酵力逐渐减弱,二氧化碳气泡减少,泡沫回缩,酒中析出物增多,泡沫由棕黄色变为棕褐色。
③落泡期:发酵7~8 d后,泡沫回缩,形成一层褐色苦味的泡盖,覆于液面,厚度为2~4 cm。撇去所析出的多酚复合物,酒花树脂,酵母细胞和其他杂质,此时应大幅度降温,使酵母沉淀。
(二)后发酵
后发酵又称啤酒后熟、贮酒。将主发酵后并除去多量沉淀酵母的发酵液送到后发酵罐内,这个过程叫下酒。
后发酵过程中温度维持在3~5℃,继续发酵,使CO2达到饱和状态,在比较高的后发酵温度下,双乙酰快速还原。同时,生青味等大量排出,促使啤酒成熟和澄清。
后发酵7~10 d后,逐步降低酒温至0~1℃,在较低的温度下,悬浮的酵母、冷凝固物和酒花树脂等物质缓慢沉淀下来,使酒液逐渐澄清,酒的口感愈趋成熟;一些易形成混浊的蛋白质—多酚复合物逐渐析出,并沉淀于罐底,过滤时被除去。由此,大大改善了啤酒的非生物稳定性,延长了成品啤酒的保质期。
啤酒发酵的工艺改进:缩短生产周期,主要是缩短后酵期,其次是主酵期。
缩短主酵期的措施有:①缩短酵母繁殖期,如采用麦汁递加法、流加法以缩短延滞期。②加大酵母接种量,减少繁殖时间。③提高主酵期温度。④保持酵母悬浮状态,加强与基质的接触。
缩短后酵期的措施有:①保持较高温度,利用酵母本身的还原酶,促进双乙酰还原,排除嫩啤酒生青味,加速成熟。②人工充入CO2代替自然饱和。③离心和加添加剂,以加速酒的澄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