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乳的生产工艺流程如下:
大豆→清理→脱皮→浸泡→磨浆→浆渣分离→真空脱臭→调制→均质→杀菌→罐装
1.清理与脱皮
大豆经过清理除去所含杂质,得到纯净的大豆。脱皮可以减少细菌,改善豆乳风味,限制起泡性,同时还可以缩短脂肪氧化酶钝化所需要的加热时间,极大地降低蛋白质的变性,防止非酶褐变,赋予豆乳良好的色泽。脱皮方法与油脂生产一致,要求脱皮率大于95%。脱皮后的大豆迅速进行灭酶。这是因为大豆中致腥的脂肪氧化酶存在于靠近大豆表皮的子叶处,豆皮一旦破碎,油脂即可在脂肪氧化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产生豆腥味成分。
2.制浆与酶的钝化
豆乳生产的制浆工序与传统豆制品生产中制浆工序基本一致,都是将大豆磨碎,最大限度地提取大豆中的有效成分,除去不溶性的多糖和纤维素。磨浆和分离设备通用,但是豆乳生产中制浆必须与灭酶工序结合起来。制浆中为抑制浆体中异味物质的产生,因此可以采用磨浆前浸泡大豆工艺,也可以不经过浸泡直接磨浆,并要求豆浆磨的要细。豆糊细度要求达到120目以上,豆渣含水量在85%以下,豆浆含量一般为8%~10%。
3.真空脱臭
真空脱臭的目的是要尽可能地除去豆浆中的异味物质。真空脱臭首先利用高压蒸汽(600 kPa)将豆浆迅速加热到140~150℃,然后将热的豆浆导入真空冷凝室,对过热的豆浆突然抽真空,豆浆温度骤降,体积膨胀,部分水分急剧蒸发,豆浆中的异味物质随着水蒸气迅速排出。从脱臭系统中出来的豆浆温度一般可以降至75~80℃。
4.调制
豆乳的调制是在调制缸中将豆浆、营养强化剂、赋香剂和稳定剂等混合在一起,充分搅拌均匀,并用水将豆浆调整到规定浓度的过程。豆浆经过调制可以生产出不同风味的豆乳。
5.均质(www.xing528.com)
均质处理是提高豆乳口感和稳定性的关键工序。均质效果的好坏主要受均质温度、均质压力和均质次数的影响。一般豆乳生产中采用13~23 MPa的压力,压力越高效果越好,但是压力大小受设备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均质温度是指豆乳进入均质机的温度,温度越高,均质效果越好,温度应控制在70~80℃较适宜。均质次数应根据均质机的性能来确定,最多采用2次。
均质处理可以放在杀菌之前,也可以放在杀菌之后,各有利弊。杀菌前处理,杀菌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均质效果,容易出现“油线”,但污染机会减少,储存安全性提高,而且经过均质的豆乳再进入杀菌机不容易结垢。如果将均质处理放在杀菌之后,则情况正好相反。
6.杀菌
豆乳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经过调制的豆乳应尽快杀菌。在豆乳生产中经常使用三种杀菌方法。
(1)常压杀菌 这种方法只能杀灭致病菌和腐败菌的营养体,若将常压杀菌的豆乳在常温下存放,由于残存耐热菌的芽孢容易发芽成营养体,并不断繁殖,成品一般不超过24 h即可败坏。若经过常压杀菌的豆乳(带包装)迅速冷却,并储存于2~4℃的环境下,可以存放1~3周。
(2)加压杀菌 这种方法是将豆乳灌装于玻璃瓶中或复合蒸煮袋中,装入杀菌釜内分批杀菌。加压杀菌通常采用121℃、15~20 min的杀菌条件,这样即可杀死全部耐热型芽孢,杀菌后的成品可以在常温下存放6个月以上。
(3)超高温短时间连续杀菌(UHT) 这是近年来豆乳生产中普遍采用的杀菌方法,它是将未包装的豆乳在130℃以上的高温下,经过数十秒的时间瞬间杀菌,然后迅速冷却、灌装。
超高温杀菌分为蒸汽直接加热法和间接加热法。目前我国普遍使用的超高温杀菌设备均为板式热交换器间接加热法。其杀菌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即预热阶段、超高温杀菌阶段和冷却阶段,整个过程均在板式热交换器中完成。
7.包装
包装根据进入市场的形式有玻璃瓶包装、复合袋包装等。采用哪种包装方式,是豆乳从生产到流通环节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它决定成品的保藏期,也影响质量和成本。因此,要根据产品档次、生产工艺方法及成品保藏期等因素做出决策。一般采用常压或加压杀菌只能采用玻璃瓶或复合蒸煮袋包装。无菌包装是随着超高温杀菌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大中型豆乳生产企业可以采用这种包装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