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1 钻孔数据分析
图6-1试样距中心孔1 mm、2 mm和3 mm的A、B、C点应变随钻孔深度的变化分别见表6-3~表6-5。
表6-3 A点应变测量数据
表6-4 B点测量数据
(续表)
表6-5 C点测量数据
图6-3 钻孔法残余应力测试分析示意图
钻孔法是指在具有残余应力的构件上钻一小孔,使孔的领域内因部分应力的释放而产生相应的位移和应变,测量这些位移或应变,便可计算得到钻孔处原来的应力。
设在无限大的平板上作用着主应力R1、R2(R2>R1),则在板上任意点A的应力为
在平板O处钻一半径为a的通孔后,则在孔邻近A点应力分布的Kirsch解为
因此,由于钻孔引起的应力改变量为
在A点产生的径向应变为
将式(6-5)、式(6-6)代入式(6-7),即可建立A点的径向应变与主应力和主方向之间的关系:
根据式(6-8),只需要测量O点附近与其等距离三点A、B、C的径向应变,即可求得主应力R1、R2和主方向φ,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设在与孔中心O等距离为r,且与主应力R1成(φ-α)、φ、(φ+α)角的三个方向上分别测试其径向应变e′rA、e′rB、e′rC:
对于具有特殊正交异性的平面应力问题
因此在如图6-3所示的钻孔法中,在A点产生的径向应变为(www.xing528.com)
将式(6-5)、式(6-6)代入式(6-14),即可建立A点的径向应变与主应力和主方向之间的关系:
在图6-3径向应变测点布置中,令α=45°,并将A、B、C点分别选在X、Y轴以及它们的夹角上,因此与主应力R1成(φ-45°)、φ、(φ+45°)角的三个方向上分别测试其径向应变,可得
最终求出残余应力R1、R2及其主方向φ与e′sA、e′xB、e′yC的关系:
6.1.2.2 残余应力结果
将测量得到的应变值代入上述公式中,计算求得对应的主方向角和主应力,并将其整理,如图6-4~图6-6所示。
图6-4 主方向角-钻孔深度图
图6-5 R1-钻孔深度图
图6-6 R2-钻孔深度图
由上述得出结论如下:
(1)随着测试点到缺陷的距离增大,主应力角也增大;
(2)随钻孔深度的增大,主应力角并没有明显变化,而在600μm的地方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
(3)主应力角保持在34°~34.6°之间,可以看作相对稳定;
(4)1方向的主应力随钻孔深度的增大而减小,同样在600μm的地方出现小幅增长趋势;
(5)1方向的主应力保持在24.8~24.83 MPa,可以看作相对稳定;
(6)2方向的主应力与之相反,随钻孔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同样在600μm的地方出现小幅下降趋势;
(7)2方向的主应力保持在25.32~25.35 MPa,可以看作相对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