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学刊第十辑:孔末亂孔故事的積極作用

孔子学刊第十辑:孔末亂孔故事的積極作用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闕里五十三世孫分二十派,以思晦之父孔浣为第一派;明初細分六十户,以孔思晦之孫孔希學为第一户“大宗户”,實现了“朔源流,慎派别”使“孔氏族裔益明”的目的。孔氏族人樂此不疲地對“孔末亂孔”故事予以續編,故事内容與情節不斷豐富,影响不斷擴大,使世人尤其族人“不敢懷疑其真實性”,故而影响深遠。

孔子学刊第十辑:孔末亂孔故事的積極作用

孔思晦襲爵的十八年間(延祐三年至元統元年),曲阜縣尹一直由旁支的孔元用之後孔治之弟孔濟、孔濟之子孔思凱先後擔任。元順帝元統元年(1333年),孔思晦卒,但是其子孔克堅没有按照大宗襲爵制度襲封衍聖公,時任曲阜縣尹的孔治之孫、孔思誠之子孔克欽權主祀事。從此角度看,儘管孔思晦與族人編撰“孔末亂孔”故事、刻譜於石,以圖强化并穩固“襲封位”的“大宗”地位,但是從元天曆二年(1329年)故事産生,到元統元年孔思晦去世,其間不過五年,故事所産生的影响和作用短時間内還没有顯现出來。後至元六年(1340年)十一月,孔克堅襲封衍聖公。[34]孔克堅之後爵位一直没有偏離“宗位”,“以支庶越次紹封”的歷史也没有重演。從孔克堅起,朝廷最終確定形成了“世封其大宗为衍聖公,以奉祀事;世任其小宗为曲阜尹,以治其地”[35]的制度。

仁宗帝親閲譜牒定襲封,使孔思晦及族人深知譜牒之重要,所以其編撰故事的同時,“參究考《廣記》諸書”刊刻宗譜於石,才有後來的“别以二十派,繼又分为五十七户再增而为六十户”[36]。闕里五十三世孫分二十派,以思晦之父孔浣为第一派;明初細分六十户,以孔思晦之孫孔希學为第一户“大宗户”,實现了“朔源流,慎派别”使“孔氏族裔益明”的目的。

“孔末亂孔”的故事,在孔思晦去世之後并没有停止續編和流傳,元明清典籍、碑刻中記載的故事内容和情節不斷豐富完善,相繼出现如仁玉外祖的姓氏、鄉里、孔光嗣被害之年,以及孔末結局由“罷末”到“抵罪”“誅末”,等等,主要體现在張敏的《孔氏報本酬恩之記》、程敏政的《聖裔考》、陳鎬的《闕里志》、王世貞的《弇山堂别集》、孔繼汾的《闕里文獻考》等著述或碑記中。故事一方面揭示了孔氏家族内部長期以來存在的官民、貴賤、親疏等方面的對立與矛盾,甚至出现了地位低下的灑掃户後裔都可以犯上作亂、凌辱摧殘孔氏嫡裔的事情,所謂“不早辨,則真僞久益不可明”[37];另一方面也迎合了當時聖公府打擊“外孔氏”子孫“假托世胄,覬蠲徭役”的實際需要,所謂“是亂,吾宗今不明,後世莫知矣。乃力斥其非,絶不與通”[38]。故事背後影射的是族人襲爵争鬥的歷史现實,甚至“以支庶越次紹封”有悖宗法所帶來的混亂。

孔氏族人樂此不疲地對“孔末亂孔”故事予以續編,故事内容與情節不斷豐富,影响不斷擴大,使世人尤其族人“不敢懷疑其真實性”,故而影响深遠。故事的編撰和流傳,對於釐正“宗位”、維護宗法制度,團結族人、避免襲爵争鬥,統一族人思想、加强宗族管理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編輯:陳 霞)

[1]俞樾:《春在堂隨筆》卷一〇,載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42輯,臺北:文海出版社,第18-20頁

[2]孔祥林:《衍聖公與衍聖公府》,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6,第72頁。

[3]趙文坦:《文宣公孔仁玉中興本事考》,《孔子研究》2015年第3期。

[4]孔祥林:《衍聖公與衍聖公府》,第328頁。

[5]孔繼汾:《闕里文獻考》卷六《世系考第一之六》,清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6]薛居正等:《舊五代史》卷三八《唐書·明宗紀四》,北京:中華書局,1976,第526頁。

[7]薛居正等:《舊五代史》卷四〇《唐書·明宗紀六》,第550頁。

[8]薛居正等:《舊五代史》卷六八《唐書·孔邈傳》,第905頁。

[9]趙文坦:《文宣公孔仁玉中興本事考》,《孔子研究》2015年第3期。

[10]程敏政:《篁墩文集·拾遺·聖裔考》,《四庫全書》本。

[11]孔繼汾:《闕里文獻考》卷六《世系考第一之六》。

[12]脱脱等:《宋史》卷四三一《孔宜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第12814頁。

[13]孔繼汾:《闕里文獻考》卷三四《藝文考第十二之三》。

[14]俞樾:《春在堂隨筆》卷一〇,第18-20頁。

[15]沈約:《宋書》卷五《文帝》,北京:中華書局,1974,第89-90頁。

[16]薛居正等:《舊五代史》卷四三《唐書·明宗紀九》,第591頁。

[17]薛居正等:《舊五代史》卷一一二《周書·太祖本紀三》,第1482頁。(www.xing528.com)

[18]王欽若等:《册府元龜》卷五〇《帝王部·崇儒術第二》,《四庫全書》本,第21-22頁。

[19]張岱:《夜航船》卷九《禮樂部·禮制祭祀三·祭孔廟》,觀術齋抄本,第20頁。

[20]趙爾巽等:《清史稿》卷四八三《孔蔭植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第13310頁。

[21]孔繼汾:《闕里文獻考》卷八《世系考第一之八》。

[22]陳鎬:《闕里志》(嘉靖本)卷一二《奏表·辯正孔湞表》,第52頁。

[23]宋濂等:《元史》卷一五八《姚樞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第3713-3714頁。

[24]孔繼汾:《闕里文獻考》卷八《世系考第一之八》。

[25]蔡文淵:《元贈中議大夫襲封衍聖公孔公神道碑記》,載《闕里志》(萬曆本)卷二四《神道碑》,第15-16頁。

[26]危素:《故襲封衍聖公贈中奉大夫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護軍追封魯郡公謚文肅孔公神道碑》,載《闕里志》(萬曆本)卷二四《神道碑》,第17-21頁。

[27]宋濂等:《元史》卷一八〇《孔思晦傳》,第4167頁。

[28]宋濂等:《元史》卷一八一《元明善傳》,第4172頁。

[29]孔繼汾:《闕里文獻考》卷九四《子孫著聞者考第十五之二十二孔彦侔傳》。

[30]《孔思誠墓碑》,載駱承烈編《石頭上的儒家文獻》,濟南:齊魯書社,第342頁。

[31]孔德成:《孔子世家譜》卷首,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0。

[32]陳鎬:《闕里志》(嘉靖本)卷二《世家·歷代宗子封爵》,第46頁。

[33]趙文坦:《文宣公孔仁玉中興本事考》,第132頁。

[34]宋濂等:《元史》卷四〇《順帝三》,第859頁。

[35]周伯琦:《釋奠先聖廟碑記》,載《闕里志》(萬曆本)卷一八,第78-81頁。

[36]孔繼汾:《闕里文獻考》卷三〇《宗譜考第十譜系源流》。

[37]危素:《故襲封衍聖公贈中奉大夫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護軍追封魯郡公謚文肅孔公神道碑》,載《闕里志》(萬曆本)卷二四《神道碑》,第19頁。

[38]胡儼:《故承事郎曲阜知縣孔公墓表》,載《頤庵文選》卷上,《四庫全書》本,第102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