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闕里聖蹟圖|孔子学刊第十辑

闕里聖蹟圖|孔子学刊第十辑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廟聖蹟殿《聖蹟之圖》七、八石刻有張應登的《聖圖殿記》,開篇便説:闕里故有《聖蹟圖》若干幅,在棗梨,奈何不以貞瑉壽,亦散在各廡,奈何不殿列而嚴奉之。這裏提出一個孔廟聖蹟殿石刻《聖蹟圖》的底本問題。也就是説,在萬曆二十年之前,曲阜就已經有木版《聖蹟圖》。這一説法在吴嘉謨的《孔聖家語圖》中得到證明。其於是將《聖蹟圖》與《孔子家語》合刻在一起。正德元年《聖蹟圖》的版主自然是孔公才。

闕里聖蹟圖|孔子学刊第十辑

孔廟聖蹟殿《聖蹟之圖》七、八石刻有張應登的《聖圖殿記》,開篇便説:

闕里故有《聖蹟圖》若干幅,在棗梨,奈何不以貞瑉壽,亦散在各廡,奈何不殿列而嚴奉之。巡按御史何出光,覽而念動,裒郡邑四千緡,辟廟後之隙,爲聖圖殿圖,片片入石,爲久遠不磨計。知曲阜事、六十一代孫弘復,實肩厥役舉工。

這裏提出一個孔廟聖蹟殿石刻《聖蹟圖》的底本問題。也就是説,在萬曆二十年之前,曲阜就已經有木版《聖蹟圖》。

這一説法在吴嘉謨的《孔聖家語圖》中得到證明。《孔聖家語圖》成書於萬曆十七年,吴嘉謨自序

歲丁亥(1587年),余師澹所楊公奉册魯藩,過闕里謁孔林,獲所傳《聖蹟圖》,歸而授予覽之,生平行概具見於繪帙中,昔日群侯卿大夫之所接,弟子之所游,展册輒了了。

其於是將《聖蹟圖》與《孔子家語》合刻在一起。吴嘉謨的《孔聖家語圖》中有《聖蹟圖》四十幅,因为是書頁插圖式,所以在構圖上與手卷等横式構圖多有不同,但依然能看出其來源於何珣增補本。

吴嘉謨的老師楊士經在曲阜得到的是《聖蹟圖》的木版刻印本,那麼闕里所藏的《聖蹟圖》木版是怎麼來的呢?2017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影印出版了明嘉靖戊申(1548年)沈藩的刻本《孔子聖蹟圖》,圖後所附鄧文質的《聖蹟圖跋》給我们提供了綫索。鄧文質的《聖蹟圖跋》原文如下:(www.xing528.com)

天生宣甫以寄斯道,諒非偶然。自昔群聖固皆異於衆人,矧夫子尤異於群聖者,豈無異蹟之可紀哉。甬東張中丞,即夫子誕生之始,迄葬祭之終,釐爲懿圖,凡若干而序贊之。吉府賢王復加增益,至三十有九。雖未能悉紀夫子神明之蹟,而其顛末概可見矣。江都尹公才實宣聖雲裔,偶有得其善本,喟然嘆曰:“先祖聖蹟反有賴藩王、都憲與之襄成,顧予係出正宗,仰承祖訓,領鄉書而宰大邑,詎敢惜俸資不爲先德侈哉。”遂綉梓而行,而白予紀其事。予嘉其有敬祖光宗意,遂書以韙之。正德元年春三月朔旦,賜進士第中憲大夫知直隸揚州府事前南京刑部郎中鄱陽鄧文質跋。

鄧文質(1462—1536),字汝中,號文溪,綽號鄧八斤。饒州府鄱陽縣(今江西鄱陽县)人,明弘治三年(1490年)庚戌科錢福榜進士,官至揚州知府、廣西副使。有文名。鄧文質在跋中追述了《聖蹟圖》創始於張楷、增補於吉藩(誤,實为何珣)的歷史,記述了孔子後裔孔公才得到吉藩刻本,“喟然嘆曰:‘先祖聖蹟反有賴藩王、都憲與之襄成,顧予係出正宗,仰承祖訓,領鄉書而宰大邑,詎敢惜俸資不为先德侈哉。’遂綉梓而行”。也就是説,大名鼎鼎的明正德元年(1506)《孔子聖蹟圖》(已佚)的真正的版主應该是孔子後裔孔公才。

孔公才(1458—1533),字羲文(或誤作“希文”),號野舟,孔聖五十八代孫,防西户,成化癸卯(1483年)舉人,官至山西按察使僉事。吕元善的《聖門志》,正德《大同府志》,嘉靖《和州志》,萬曆《和州志》,康熙《江都縣志》、《孔子世家譜》中都有孔公才的事蹟記録。陳鎬的《闕里志》卷一四中有墓志銘。孔繼汾的《闕里文獻考》卷九〇“子孫著聞者”第十五至十八記載最为簡明扼要,移録如下:

公才字羲文,先聖五十八代孫,父謳,見世職知縣聞簡傳。公才,謳第三子也。明成化十九年舉於鄉,初知江都縣,正德二年内擢兵部車駕司主事。時劉瑾竊政,百寮承順意旨,綱紀大壞,公才耻隨衆俯仰,自請外補,改大名府通判,尋知和州。九年,流賊入境,州將閉城自衛,公才厲聲曰:“如此其如城外生靈何?”乃疾令開門,放男女數萬人以入。又率民兵捍禦之,境内晏然。民爲立生祠祀之。明年升山西按察使僉事,兼理大同兵備。大同越處關外,時有虜患,仕者多詭避其地,公才受命即赴,至則繕城隍,飭武備,屹然稱北門鎖鑰。朝廷録邊功,多優賜。後致仕歸,年七十六卒於家。

明正德元年,孔公才初仕揚州府江都縣,有感於《孔子聖蹟圖》成書於張楷、吉藩等外姓之手,奮力捐出自己的俸禄,在江都縣刻繪了《聖蹟圖》,當時的揚州知府鄧文質为其題寫了跋文。正德元年《聖蹟圖》的版主自然是孔公才。後孔公才致仕歸鄉,很可能將木版帶回到了曲阜,獻給了孔府。“嘉靖戊申(1548年)春孟吉旦,潞庠姚生正貢之期西還,得《聖迹圖》一册,謁予以獻”(朱胤栘《刻孔夫子聖蹟圖跋》),於是才有了流傳至今的《聖蹟圖》沈藩刻本。我们有理由推測,孔公才正德元年本《聖蹟圖》正是散在兩廡的舊本之一,是明萬曆二十年孔廟聖蹟殿石刻的底本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