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周前期,《周易》的卦象爲無哲學意味的數字卦
從《周易》的卦爻辭看,它原是一部專用於占卜的書,其文辭极为簡單。我们如果要探討它的發展過程,就要從卜筮活动談起。用卜筮的方式來探測神意的方術活动,從遥遠的古代就已經開始了。考古發现,商周之際,我國盛行數字卦。在這一時期的甲骨、陶器和青銅器上,人们發现了許多數位卦符號。[12]它们是《周易》卦象符號的前身。
商周之際,數位卦中主要有一、五、六、七、八共五個數字[13],分别寫作“一”“×、”“∧”“十”“八”。此外,我们還可以知道,數字卦一般由一组三個或者六個數位構成,這與《周易》的八卦和六十四卦形式相同。這些數位是卜、史通過卜筮程式得到的結果。這些數位的不同组合,在卜筮辭書中能找到不同的解釋,用以判斷吉凶。
商周之際的數字卦,正如今天的四角號碼字典中的四角號碼一樣,只是用來查找占卜之書所記卦辭的數位記號,并没有什麼特殊的含義,也没有特定的名稱。張政烺先生在其論文《試釋周初青銅器銘文中的易卦》(《考古學報》1980年第4期》)中,揭示了周初青銅器銘文中所無法釋讀的奇字并不是漢字,而是數字卦,這是其天才的發现。但是在這篇文章中,他用《周易》八卦和六十四卦之名來給那些數字卦命名,恐怕不太合適,因为《周易》八卦和六十四卦雖是由商周之際的數字卦簡化而來的,但并不等於數字卦。
(二)兩周之際數字卦簡化爲八卦和六十四卦,《周易》象數哲學誕生
大約到西周後期,周代卜史们對數位卦的形式進行簡化,數位卦中五個數位被分成兩類:奇數一、五、七为一類,偶數六、八为一類,分别用“一”“--”表示,周初之數字卦就演變成为我们今天所見的《周易》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形式。周代卜史们在對數字卦的卦象進行簡化的同時,又把他们長期積累的筮辭系統化,編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從而使卜筮系統更加簡明、完備。
《周易》卦象的簡化和筮辭系統化,是周代史官文化發展的結果。西周後期、春秋前期,由於史官文化的發展,人们不再滿足於巫文化時期“占卜一吉凶”這種非理性的預測方式,要求巫史们解釋,为什麼得到這一卦是吉,得到那一卦是凶。春秋時期,巫史和卿大夫從各自的職業出發,提出了兩種解釋理論:巫史用自然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來解釋人的吉凶,卿大夫用道德來解釋人的吉凶。
巫史们借鑒了龜占理論。[14]他们把龜占“兆象”中的一些符號引入《周易》的解釋系統,從而使來自數位卦的八卦符號有了實際意義,即代表了水、火、天、地等八種自然物象。他们用自然物之間的物質關係來解釋卜筮結果为什麼是吉、为什麼是凶。[15]
但是,光用八種自然物象之間的相互作用來預測和解釋人事吉凶也有很大缺陷,因为人事吉凶變化萬端,八種物象之間的相互作用的解釋不足以使人们信服。为了克服其局限性,巫史们采用象徵的方法,推演八種物象的意義。那八種物象的結合不僅表现出各種自然物之間的關係,而且象徵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例如,他们用八卦象徵一個家庭内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周易·説卦傅》説:“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16]這樣一来,用八卦來解釋和預測人事吉凶的方法就成熟了。這種方術哲學,人们稱为“象數”理論。從《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和《左傅·閔公元年》中的記載看,用“象數”理論解釋《周易》至少從春秋初年就開始了。這一理論成为卜史们的專業理論。
周史在用《周易》進行卜筮時,一方面利用《周易》中的爻辭判斷卜筮的結果,另一方面則利用八種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互作用來説明産生這種結果的原因。從本質上説,這種思維方式属於以自然預測人事。它是一種比較高級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史官文化發展的産物,其思維水準已經遠高於巫文化時代建立在原始宗教基礎上的天人合一思想。《周易》“象數”一派理論由此产生。
(三)春秋中後期《周易》道德哲學誕生(www.xing528.com)
春秋中後期,因为各國卿大夫们長期從事政治事務,所以他们在解釋《周易》時,不是把目光投向自然界,而是投向社會本身。他们避開方術之士創造的那套卦象理論,直接從卦爻辭出發,對卦爻辭進行道德分析,以尋找人事禍福吉凶産生的原因。《左傳》中記載了魯國穆姜[17]、子服惠伯對《周易》卦辭的解釋[18]。從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子服惠伯的《周易》解釋理論不是他獨創的,是他的老師傳授給他的。這説明用道德解釋《周易》與以自然解釋《周易》是兩種并存的解釋理論。春秋末年,這種《周易》解釋理論为孔子所繼承。
孔子晚年因为《周易》文辭古奥所以喜歡它。他思考《周易》卦爻辭中包含的社會和人生哲理,將研究它的心得傳授給學生,從而使《周易》研究走上了道德哲學化的道路。馬王堆漢墓帛書中記載了孔子對《周易》的看法。
子贛曰:“夫子亦信其筮乎?”子曰:“吾百占而七十當。唯周梁山之占也,亦必從其多者而已矣。”子曰:“易,我復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又(?)仁□者而義行之耳。贊而不達於數,則其爲之巫;數而不達於德,則其爲之史。史巫之筮,向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後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涂而殊歸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後乎?”[19]
從這一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與巫史對卜筮的看法明顯不同。在使用《周易》上,巫的特點是“贊而不達於數”。《周易·説卦傅》中云:“幽贊神明而生蓍。”魏王弼注:“幽,深也。贊,明也。”這句話就是説,巫的特點是明於神意,但是不懂得“數”與卜筮吉凶之間的聯繫。史的特點是“數而不達於德”,也就是説,史官懂得“數”與卜筮吉凶之間的聯繫,但是不懂得“德”與卜筮吉凶之間的聯繫,不懂得用“德”來解釋人事吉凶禍福産生的原因。孔子説:“史巫之筮,向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意思是説,史巫對於卜筮,雖然“向之”“好之”,但是并没有真正掌握卜筮的精髓。孔子説:“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涂而殊歸者也。”這説明孔子閲讀《周易》,目的是從中探求其所表達的道德觀念,雖然他與史巫對《周易》的解釋方法不同,但是他们所探求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探求神意和吉凶變化的規律。“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這句話説明,孔子認为君子通過勉力修德來求得神的保佑,所以很少進行祭祀和卜筮。
由此可見,在對《周易》的應用上,孔子偏重於對卦爻辭進行道德分析。孔子解釋《周易》,與春秋後期穆姜、子服惠伯等人走的是同一條路子。戰國時期,社會世俗階層繼續用《周易》占卜吉凶,而儒家知識分子則沿著孔子的研究道路,繼續探索《周易》與社會的關係,從而使《周易》研究走上了道德哲學的道路。
(四)戰國至漢初:《周易》哲學化成果《易傳》的誕生
從春秋末年到西漢初年,孔派易學傳授不絶。《漢書·儒林傳》中記載:“自魯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醜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裝。及秦禁學,《易》为筮卜之書,獨不禁,故傳受者不絶也。漢興,田何以齊田徙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雒陽周王孫、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數篇。同授淄川楊何,字叔元,元光中徵为太中大夫。齊即墨城,至城陽相。廣川孟但,为太子門大夫。魯周霸、莒衡胡、臨淄主父偃,皆以《易》至大官。要言《易》者本之田何。”[20]在孔子易學傳授過程中,《易傳》陸續被創作出來。
《易傳》是儒家使用和研究《周易》的人對《周易》卦爻辭和卦象形式的解釋。春秋時期,《周易》已有《象傳》存在。《左傳·昭公二年》中記載:“二年春,晋侯使韓宣子來聘,且告为政而來見,禮也。觀書於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杜預注:“《易象》,上下經之象辭也。”[21]李學勤先生説:“在《易傳》中,有專述卦象的《説卦》等篇,为説《易》者所必讀。可以推想,在《易傳》撰成以前,已經存在類似的講卦象的書籍,供筮者慣用。這種書是若干世代筮人知識的綜合,對《易》有所闡發,是後來《易傳》的一項來源和基礎。《左傳》韓起所見《易象》應该就是這樣一部書,系魯人所作所傳,有其獨到之處,以致韓起見後頓生贊嘆的心情。”[22]我们無法確知此《易象》是不是我们今天所見到的《周易》的《象傳》。
孔子晚年在研究《周易》之後,必定有許多心得傳授給學生。今天,我们所見《周易》的《文言傅》《系辭傅》有三十條“子曰”。孔子的學生们對孔子尊崇有加,自然重視孔子對《周易》的講授。《文言傅》《系辭傅》中的“子曰”應當出自孔子之口。“子曰”之外的文辭,自然是孔子的後學的發揮。就今天所見《周易》中的“十翼”而言:《彖傳》《説卦傅》主要面向自然界,主要用天道、八卦解釋《周易》的卦象,較少涉及社會道德;《象傳》《文言傅》《系辭傅》《序卦傅》則主要面向人類社會,多從社會和道德方面來解釋卦爻辭和吉凶。《周易》的哲學將天道、地道、人道分離開來。“《易》之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23]“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24]《易傳》的作者主張自然和社會各有各的規律。相對於天人合一的哲學觀來説,《易傳》這種天人各别的哲學觀似乎更具合理性。
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也具有統一性,先哲们在《易傳》中更多地將這種統一性用自然哲學的形式表现出來。《周易》的自然哲學,强調天地、貴賤、动静、剛柔、陰陽等對立面之間的相互作用而成就萬物,强調事物的變化和行事的變通,并把變通與事業聯繫起來。“《易》之为書也不可遠,为道也屢遷,變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變所適。”[25]“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26]“《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27]孔子的後學通過研究《周易》闡發了他们的社會哲學和自然哲學理論,將這部占卜之書變成了哲學經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