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的研究状况
虚拟现实技术诞生于美国,美国是全球最早开始研究虚拟现实技术、研究范围最广的国家。国际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水平可以由其代表。其研究内容几乎涉及了从新概念发展(如虚拟现实的概念模型)、单项关键技术(如触觉反馈)到虚拟现实系统的实现及应用等有关虚拟现实技术的各个方面。
成立于1950年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下设的计算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CISE)资助了大量的虚拟现实技术项目。其中,与虚拟现实技术相关度最高的是人机互动计划(HCI)和以人为中心的计算计划(HCC)。
成立于1958年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建立了航空、卫星维护虚拟现实训练系统,空间站虚拟现实训练系统,以及可供全国使用的虚拟现实教育系统。其中,NASA下设的艾姆斯研究中心对虚拟现实技术的研发支持最多。
美国国防部(DOD)相当重视虚拟现实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在武器系统性能评价、武器操纵训练及指挥大规模军事演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美国卫生与福利部(HHS)下属的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早在1986年就着手开展“可视人计划”。与此同时,国立卫生研究院还资助其他科研人员进行虚拟技术研究。
美国联邦航空局(FAA)、教育部(ED)甚至一些州政府也开展了虚拟技术研究。联邦航空局下属的民用航天医学研究所(CAMI)开发了首个虚拟现实技术空间定向障碍示范器(VRSDD)。
麻省理工学院(MIT)最先开始研究人工智能、机器人和计算机图形学及动画。其于1985年成立了媒体实验室,进行虚拟环境的正规研究。
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在20世纪80年代成功开发了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行为建模和人机接口等方面研究的Soar项目。
华盛顿大学(UW)内的人机界面技术实验室(HIT Lab)进行着感觉、知觉、认知和运动控制能力的研究。该实验室将虚拟现实研究引入了教育、设计、娱乐和制造领域。
伊利诺斯州立大学(UI)研制出支持远程协作的车辆设计分布式虚拟系统。该系统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程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实时协作设计。
乔治梅森大学(GMU)研制出一套在动态虚拟环境中的流体实时仿真系统。(www.xing528.com)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远程沉浸实验室借助实时建模和远程共享的方法开发了远程沉浸式交互系统。
2.欧洲的研究状况
英国在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的某些方面,如分布式并行处理、辅助设备(触觉反馈设备等)设计、应用研究等方面,在欧洲是领先的。英国Bristol公司在软件和硬件的某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他们认为,虚拟现实应用的焦点应集中在整体综合技术上。英国ARRL公司的研究主要是虚拟现实重构。他们的产品还涵盖了建筑和科学可视化计算。除此以外,英国还有四个从事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的中心:Windustries(工业集团公司),是国际虚拟现实世界的著名开发机构,在工业设计和可视化等重要领域有一席之地;British Aerospace(英国宇航公司,BAE)的 Brough分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高级战斗机座舱;桌面式虚拟现实的先驱Dimension International生产了一系列商业虚拟现实软件包,这些软件包都命名为Superscape ;Divison LTD公司在开发VISION 、Pro Vision和Supervision系统/模块化高速图形引擎中率先使用了Transputer i860技术。
欧洲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荷兰、瑞典等也积极进行了虚拟现实的研究与应用。
在德国,以德国FhG-IGD图形研究所和德国计算机技术中心(GMD)为代表。它们主要从事虚拟世界的感知、虚拟环境的控制和显示、机器人远程控制、虚拟现实在空间领域的应用、宇航员的训练、分子结构的模拟研究等。德国的计算机图形研究所(IGD)测试平台,主要用于评估现实技术对未来系统和界面的影响,向用户和生产者提供通向先进的可视化、模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途径。
另外,德国在虚拟现实的应用方面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他们用虚拟现实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产品设计,尽可能地避免新产品开发的风险。
荷兰海牙TNO研究所的物理电子实验室(TNOPEL)开发了训练和模拟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通过改进人机界面使用户完全介入模拟环境。
3.日本的研究状况
日本的研究主要致力于建立大规模虚拟现实知识库。另外,日本在虚拟现实游戏方面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
京都的先进电子通信研究所(ATR)正在开发一套系统,它能用图像处理来识别手势和面部表情。富士通实验室正在研究虚拟生物与虚拟现实环境的相互作用。另外,他们还在研究虚拟现实中的手势识别。日本奈良尖端技术研究生院大学教授千原国宏领导的研究小组于2004年开发出一种嗅觉模拟器,只要把虚拟空间里的水果放到鼻尖上一闻,装置就会在鼻尖处放出水果的香味。这是虚拟现实技术在嗅觉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