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初心: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初心: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兴,则国家兴。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教育的初心就应该是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再次为教师正名定位,在全社会树起了尊师重教的旗帜,为教育事业明确了发展的方向,使广大教师倍受鼓舞。

教育初心: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兴,则国家兴。当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深入人心,而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教育使命,亦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矢志教育事业,献身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在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面对每天变化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面对一个个充满活力而灵动的生命个体,不舍的教育情怀和难言的教育情结时刻撞击着我的心灵教书育人真是伟大而崇高的事业,容不得半点亵渎和懈怠。自然也对教育是什么,我们的教育初心是什么,教师和学生的职责是什么,如何办好教育,如何管理好学校等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也产生了一种对教育的执着和眷恋。

非常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经历并见证了国家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现今的中国正如一艘东方巨轮号乘风破浪,以雷霆万钧之势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厉害了,我的国”成为一句大家共赞国家强大的话语,引起了社会的共鸣。近年来飞速发展与进步的科技成果,如中国高铁、“墨子号”“C919大飞机”“蛟龙号”、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天眼”工程等,令人震撼,让人备受鼓舞。根本上这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的重大成果,在这强大、厉害的成果背后也是科技的力量,是教育的奠基,因为教育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贡献和智力支持。

同时再次诠释了教育的价值: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中国自古就有“建国君民,教化为先”的著名论断。这是我们从宏观上看到的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从社会进步人类文明进程的角度看,教育就是让人类生命不断延续,让人类的文明生生不息,让人类社会繁荣昌盛。羚羊妈妈为了拯救孩子和狮子拼命,狮子妈妈为了哺乳幼崽会和鳄鱼夺食……父母为了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而节衣缩食、辛劳奔波,为了让孩子读书成才而牺牲自己的自由和幸福,这时的教育就是爱和牺牲,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传承人类积累的文明成果。从个体的成长来看,教育就是使一个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简言之就是立德树人。这种人必定是一个大写的人,他要放下小我,关注民族、世界和人类,要为民族的复兴、世界的美好、人类的解放去奋斗,去殉道。教育至于微观,那便是“明德”“长善救失”,使人养成一种好习惯;是让人生长发展,就是培养灵魂的事业,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追求人类永恒的精神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使学生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是只埋头学习和具有一定特长的准职业者。那么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抛去宋明理学中的消极和唯心成分,与时俱进,积极扬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非常接近我们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个表述涉及社会和民众的精神价值、生活意义、政治理想,包含了文化的传承,内容十分丰富,值得我们去挖掘汲取。弄清了教育的价值和本质,那我们如何去创造一个真善美的教育,这自然要扣问我们的教育者的教育初心,审问我们从事教育的出发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什么是初心?原来初心就是在人生的起点所许下的梦想,是一生渴望抵达的目标。然而有的人在现实中都走得太快,没有时间去审问我们内心的初衷,以至于走得太远而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理想信念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初心和使命是人的生命和灵魂。我们教育的初心就应该是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对教育初心的设计,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教育,使青年一代热爱伟大的祖国,“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富有爱心,心地善良,灵魂高尚、干净,对多样的世界持宽容与尊重;应该使他们热爱学习,有学习的愿望、热情和能力;使他们有自由的头脑,有丰富的内心,服膺真理与崇高智慧;使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衷探索与创新,具有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艺术情趣。体现在我们教育者的初心层面上,就是寻找一种全新的富有时代特征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振兴教育的希望所在,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民国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语中的,道出了教师在学校的地位。谈到教师,自然想到“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论述,想到了“蜡烛”“春蚕”的比喻,想起了父母的肩膀、慈母的关怀,想起了兄长的情谊。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所承载的育化功能,所体现出的奉献精神,所蕴含的人文关怀,都完全凝聚在“尊师重教”这个词语中,成为每个时代兴旺发达均须发扬的良好风气。一句“师恩难忘”令人热泪盈眶,用多少华词丽句来表达对教师的赞美和崇敬都不为过。我依稀记得《中国教育报》曾这样赞美教师,教师也确实实至名归——教师,您是辽远天空璀璨的星光,您是广袤大地巍峨的丰碑,您是守望校园不熄的灯火,您是中国教育挺立的脊梁,您是山乡孩子五彩的梦想,您是万千桃李永远的怀念,您是人们心中最美的名字。其实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旦拥有了“教师”的身份,他们心中就有了爱和责任,就有了一颗高尚的心,一个坚强的灵魂。特别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再次为教师正名定位,在全社会树起了尊师重教的旗帜,为教育事业明确了发展的方向,使广大教师倍受鼓舞。习总书记强调,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了重大贡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教师获得了种种殊荣和“光环”,也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要具备更高的道德修为和更深的学识素养。所谓“德高为老,学高为师”就是最好的诠释。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给广大教师提出了做“四个好老师”的标准,提出做学生“四个引路人”的要求,成为新时期做合格教师的基本条件,体现了党和人民对广大教师的殷切希望和无限的期待,引发了教育界的广泛热议,为教师的教育管理改革指明了方向。简言之,这个要求就是要教师做“人师”和“经师”的统一体,做人民满意的好教师。然而当下教师还没有成为人人尊重羡慕的职业,教师还是一个较为弱势的群体,工作非常辛苦,但被谩骂、被误解、被上告、被处罚的现象事例仍然存在,动摇着我们一部分教师从教的信心和信念。但反观自省,检视自己,固然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极高,可我们一部分教师为什么使得学生不欢迎,家长不满意?我认为还是我们部分教师德之不高,业之不精,学之不深的原因,他的能力支撑不起他享有的高尚的称谓。在我们的教育管理中,经常碰到有的教师学生不欢迎,家长意见大,要求学校换老师。而被“下课”被“更换”的教师则满腹委屈,大喊冤枉。其实背后的一部分原因还是教师自己不尽责、不操心,试想学生怎么会随便冤枉一个好教师呢?目前,高考备受社会关注,因为它承载着实现几多家长“望子成龙”的殷殷期望,关乎几多家庭的幸福未来。因此,一所高中若没有一定的升学率,不能把广大家长让孩子上好大学的愿望变成现实,那么这所学校就会遭人指责、厌弃,就会招录不上优秀生源,就会走向恶性循环。若学校走下坡路时,试问作为学校的教师有没有责任,有没有问题!若学校机制僵化,人员流动不畅,教师积极性不高,办学声誉差,群众不满意,部分教职工就会被交流,被调整,让其作检讨。而“被动”的人员恰是在学校慵懒散漫的代表:品行之不修,志向不远大,用心不专一,慵懒而无为,得过且过,考核倒数。每每想起学校“落后挨打”的遭遇,想起这些被交流整顿的人员,就会让教师扪心自检:今天你奔跑了没有?今天你竭尽全力了没有?就会产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慨。个别知识分子过度遵循儒家“宽厚仁心”“和谐大同”的熏陶和影响,恪守中庸之道,在工作中缺失争先创优的精神,过度因袭中庸精神造成保守封闭与落后。在崇尚真抓实干、担当有为的新时代,我们须认清形势,顺势而为,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敢于担当,除旧布新,坚守制度,积极作为,才能转思想,壮筋骨,增才干,破瓶颈,再出发。

中小学生是早晨八九点的太阳,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希望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健康成长。而学生又是一个个鲜活的灵动的生命,充满着勃勃生机,他们的心田纯洁无瑕,可以画上最美的图案。他们幼小的心灵如同荷叶上的露珠,一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需要教师倍加呵护。所以我们的教育使命就在于引导和激发、鼓舞和唤醒,而不是强行地灌输;在于熏陶悟化,而不是空洞地说教;在于关注心灵,丰盈灵魂,而不只传授知识技能;在于鼓励质疑,释放思维,而不只是管束、压制和强迫认同。2005年钱学森向温总理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个世纪之问和1976年“李约瑟难题”同样振聋发聩,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思考。诚然这个问题是个综合性问题,但反思我们的教育模式,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我们的教育还是过于追求分数的教育,分数至上,成绩第一。虽然中小学已全部实施新课改,高考命题已正在向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方向转变,大学在尝试推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传统的积习非朝夕所能改变。孩子们从幼儿园起就开始了升学的竞争,唯书为上,死记硬背,忽略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上大学后课业压力相对较小,可是学生却没有了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想开发创新思维时已错过了最佳时机,若把学生比喻为“书橱”一点也不为过。听说在哈佛大学读书拿高分的中国学生居多,在吃苦精神上中国学生也是最强的,但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成果常落于人后。好在国家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一批先贤仁人在不断地完善探索教育理论和方法,为学生的解放和高效学习提供了正确的途径。如西方的多元智能理论,学习金字塔理论,陶行知的“六大解放”,苏霍姆林斯基的“活的教育学”,国内的“生本教育”理论,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实施等,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学校的有效教学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撑。(www.xing528.com)

现今的教育模式还没有完全摆脱分数至上的桎梏,唯书唯上唯分数,苦教苦学苦孩子,体制机制较为僵化,行政干预过多。在这种背景下,便出现了引人争议的超级中学衡水中学和毛坦厂中学,其存在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但改革的曙光已照亮了教育前行的道路,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十九大掷地有声地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又有质量的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等。具体来讲,提高城乡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的一系列政策正在落地,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体系框架已经完善,新高考改革已在沪浙实验成功,“双一流”大学建设已全面启动,加强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实施方案已全面推行,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已经开始实施,教育部关于规范招生的“十条禁令”已经公布,普通高考新教材基本出炉,教育部为保护学生身心健康出台了系列减负政策……这些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体系已经逐渐成熟,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教育部陈宝生部长讲到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教育没有尊严,民族就会没有骨气,要切实改善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教学质量是尊重出来的,不仅仅是抓出来的。目前,高考命题发生了很大变化,那就是突出了时代性,灵活性、创新性和生活化,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向传统的教学模式发起了挑战。各地的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特色化办学、信息化教学、个性化教育的探索方兴未艾,极大地丰富了新时代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所有这些都说明我们的教育生态已开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极大地焕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

站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起点上,吮吸着五千年中华文化教育及其发展积累的文化养分,作为一个富有教育情怀的教育人,我们就必须肩负起自身的历史使命:一是我们必须坚持教育改革,坚持教育创新。因为坚持才有希望,而不是有了希望才坚持。二是我们必须对教育心存敬畏,心怀教育理想。马丁·路德·金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为了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在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下,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教育初心,真抓实干,勇于探索,真正俯下身子扎根于学校的教书育人活动,用生动的教育实践和成果来回馈时代的期望,把人民群众要求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变成现实,做到为国育才,为民谋利,为民尽责,为民分忧。

——与其为流逝的时光惶恐,不如实实在在地抓住分秒。每天抛弃不成熟的自己,每天改善一些不完美之处,便离最好的自己又近了一步。努力吧,有一天你会明白,告别的那些青春岁月,不是荒废,是成长。

【注释】

[1]本文写于2019年,是对教育初心和教育使命的求索和追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