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改革五年:安西县学校实践与探索

教育改革五年:安西县学校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安西正在创造辉煌,而安西教育已走近辉煌。带着崇敬、自豪和自信,笔者对安西教育发展进行了溯本求源。1994年安西教育小学双合率为80.1%,但初中六合率仅为27.8%,在全区五个农业县市中居第五位,高中教育质量更是处于全区下游水平。为此,教委确立并实施了“五项人事改革方略”。《规定》中明确指出中青年教师可以破格晋升,中高级限额向农村倾斜。

教育改革五年:安西县学校实践与探索

安西,河西走廊尽头、嘉峪关外大漠深处的一片绿洲,一颗古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荒凉的瀚海,赤赤的烈日,暴虐的风沙,考验出劲草的坚韧、红柳的傲骨,也孕育出了沙枣花馥郁的浓香。

安西,历经四千多年文明历史的洗礼,锤炼出不屈不挠、上下求索、不甘落后、顽强拼搏的“安西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后人继往开来,勇往直前

改革开放给安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安西的经济在腾飞,而“优先工程”——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生机勃勃,全面迈上了高质量、高品位、高规格、高效益的发展轨道

安西正在创造辉煌,而安西教育已走近辉煌。为振兴安西教育,教育工作者们曾在焦灼中忧思,在激愤中反省,个个胸怀创造的冲动,终于用远见卓识、聪明才智、宏大的气魄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为安西教育大写了两个字——发展。

从1994年至今,安西教育发展究竟取得了哪些成绩令笔者内心激动而倍加感慨呢?请先看下列几组数据:

1998年小学双合率达96%,初中六合率达71.7%,在全区名列前茅;1999年初中六合率达到76.9%,1998年全县高中会考合格率达91%,高考上线率为63.6%,升学率达33%,居全区前列水平,创安西高中办学史上的辉煌。

1998年城乡幼儿入园率达100%,职业中专与普通高中在校生之比为1.14∶1;全县中小学生遵纪守法率达99.9%,操行优良率达到87%;争取和统筹900多万元兴建了五栋教学办公大楼,结束了城镇小学和乡村中学没有教学楼和办公楼的历史。

凡此种种,举不胜举。这些数据和事实,构成了安西教育发展取得的种种荣耀:全国首批普九验收合格县、全国扫除文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县、全国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全省康居工作建设先进集体;1995—1996学年和1997—1998学年县教委两次荣获地区教委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渊泉小学被确定为全国百所现代技术教育实验校之一,南岔中学被命名为甘肃省标准化窗口示范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带着崇敬、自豪和自信,笔者对安西教育发展进行了溯本求源。

1.谁抓住了教育规律,谁就抓住了教育的主动权。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启动学校内部活力,是推动教育向深层发展的唯一出路。

1994年安西教育小学双合率为80.1%,但初中六合率仅为27.8%,在全区五个农业县市中居第五位,高中教育质量更是处于全区下游水平。中小学校舍紧缺,危房没有彻底根除,校园“四化”严重滞后。职业教育还未走出“土围子,小圈子”的困境,普、职、成三教网络没有形成。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模式: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学校没有活力,没有生机;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优干劣差不离,教师缺乏紧迫感,人心思走。面对安西教育落伍的现实,教委一班人痛定思痛,立下誓言:治标先治本,治教先治人,一定要把教育教学质量搞上去。为此,教委确立并实施了“五项人事改革方略”。

(1)实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

从1987年到1993年底,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不分,聘任中高级职务成为深资历、长教龄、高学历教师的专利,能力一般、成绩平平者,只要熬到上线,就能聘任,挫伤了中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种聘任也因此走进了死胡同。教委班子审时度势,大胆决断:从1994年起实施教师职务评聘分离,即教师专业职务评聘分开,实行差额聘任,细分为评聘一致、低职高聘、高职低聘和有职不聘四种类型。这样就从根本上剔除了过去论资排辈,一日得聘、终身受益的弊端。评聘分离,择优聘任,教育界一片哗然:拍手称快者有之,忿忿不平者亦有之。新一轮聘任从1996年拉开了序幕。通过“德能勤绩”全方位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考核,在中高级职务聘任上,有的不聘,有的落聘,有的续聘,更有许多教学能力强、成绩突出的中青教师如愿以偿,得以新聘。

改革就会带来“阵痛”,但也孕育着生机。一些责任心差,不适合干教育工作的“有职不聘”者,一些因能力差、成绩低而落聘低聘的老教师心理失衡,埋怨纷纷。因中高级职务有限额,十几位落聘者同病相怜,凑在一起一合计:“对,联名上告他卢学文,看他还咋改!”他们联名上书给县职改办和地区教委,历数评聘分离的后果和弊病。比如说评聘分离尚未发文,纯属教委主任卢学文公报私仇,蓄意整人;还说评聘分离因缺乏科学合理的专业技术职务考核方案,会造成教委主任、学校校长专权,大搞人情关系,助长不正之风;有的说得更为尖酸刻薄:“这不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嘛!”面对种种非难和指责,卢学文同志镇定自若,在全县教育职称评审会上,他表了态:“只要是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事业的发展,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搞下去,任何阻力都是徒劳!”在1995年3月的全县教育工作会上,卢学文同志更是痛心疾首:“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在五个农业县排列老五,真感惭愧。我们必须变革,必须奋发图强,摘掉‘安老五’的帽子。”

有一位曾与卢学文同志在农村基层共事多年,号称“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能人”,因教学成绩差而落聘,他理直气壮地找到卢学文同志要中级限额。卢学文同志很气愤,当面给予回击:“你在学校究竟在干什么?所教科目及格率仅为8%,你居然还在学校当老师。若有本事,你便凭能力,凭成绩去争。”这位“能人”哑口无言。

评聘分离在波折中发展成熟,在上级职改部门的支持引导下,到1998年已深入人心。五年来,共有104人评上了中高级职务,有74人得以新聘,有6人破格晋升,低职高聘,有76人落聘后高职低聘。为使职称改革走上制度化,教委出台了《关于聘任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及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中明确指出中青年教师可以破格晋升,中高级限额向农村倾斜。《规定》的全面实施,淡化了论资排辈观念,强化了竞争意识,树立了择优聘任的观念。

(2)积极推进校长负责制

实行校长负责制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实现学校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充分发挥校长办学的创造性,教委明确规定校长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对教委负总责,确立校长在处理学校事务中的最高权威,授予校长在办学中的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财务权。尤其在落实校长的工作责任和人事管理权方面,教委果断地提出了以下举措:

一是给基层校长下放中层领导任免权。中小学中层领导,由学区(校、园)长按照“德能勤绩”的标准提名推荐,选拔任用。二是下放对新分配教师的安排权和本学区内教师的调整权。三是强化学区区长对基层学校的管理权,对所辖学校校长、教师实施目标管理。三项举措在教师队伍中曾引起过强烈反响。1994年至今由学区(校、园)长提名任命,报请教委审批通过的副校长等中层领导约160人,被免职的有30多人。教委分配到学区小学部任教的教师,由学区召开办公会议安排所在学校和工作,教委从不插手干涉。每逢秋季开学,只要教委人事调配文件一发,所辖中小学立刻自行运转,避免了以往文件一出,不服调配的教师拥挤教委门口,直至冲向主任办公室的尴尬局面。三项举措从客观上消除了一些不必要的人事调整纠纷,使教委班子有更充裕的精力,从宏观上配置教师资源。校长负责制的稳步推行,是安西教育振兴的法宝之一。

(3)实行结构工资制,完善奖励机制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为打破大锅饭,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优教优酬,教委决定从1994年起实行结构工资制。即从全县公、民办教师、代课教师月工资中按月每人扣除50元,一学期按5个月计算,再加上从学校勤工俭学纯收入中提取的20%~30%,作为结构工资,又称教师奖励基金、专项存储。每学期末由学校根据教师教学成绩和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考核,拉开分配档次。这项规定一公布,真有点石破天惊。当时教育界有许多流言,按安西的土话说,就是几辈子还没听说要动工资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哪里体现?况且社会上其他部门考核都是额外发奖金,哪有把工资扣下来当奖金分配的,真是咄咄怪事。社会上也颇有微词,更有人反唇相讥:“教委领导不拿钱,当然不心痛。这是拿我们教师开刀!”诸位读者要知道,这可是1994年,教改之风刚刚吹来,教师们一下子很难接受这一现实。在后来的实施中,有的校长大刀阔斧,严格实施,教师在不情愿中接受了考核,心平气和后,又反过头来重新认识“结构工资制”的威力;有的校长则谨小慎微,等待观望,在考核中讲情面,考核基金分配差距小,人人有份;有的校长为了平“民愤”,应付教委,在学期末干脆把扣下的基金给发了,以求息事宁人。对此,教委组织了一个监察班子,对学区(校、园)落实结构工资制的情况进行了一次督查,对12位落实不力的校长提出了严肃批评,责令限期不折不扣地落实下去。在反复的“磨合”中,这种先进的考核分配制度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普遍认同,成为校长管理教师、提高教育质量的另一法宝。之后,教委决定各学区设立校长奖励基金,教委设立区(校、园)长奖励基金。这样,全县就建立起了校长奖教师,区长奖校长,教委奖区(校、园)长和优秀教师的层层奖励机制。这种机制成为安西教育再创佳绩的加油站

(4)实施“一个交流,两个挂钩”的人才流动制度

安西县有一千多名教职工,人人向往在条件优越的环境中工作、学习生活,实属人之常情。所以每年暑假都约有200人要求调往城里或城郊学校工作。事实上城镇和郊区教师需求有限,而偏远乡村又急需教师。于是教委班子发挥了创造力,果断地提出从1996年起实施“一个交流,两个挂钩”的人才流动制度。“一个交流”就是城镇中小学、幼儿园及城郊部分学校教师与其他农村校、园教师进行交流,搞好互传、互帮、互带、互促,使全县教师在城乡之间、中小学之间、机关与基层之间合理流动,促使全县教育均衡发展。“两个挂钩”即教职工工作业绩与工作调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相挂钩,毕业生分配走向与实际工作能力挂钩。还规定教师在基层学校必须工作满三年以上,才能获得调动资格。这项制度的实施增强了教师工作调动的透明度,清除了教师调动过程中的人情、面子和关系因素。在实行城乡交流时,教委机关率先带头,选派干部到基层学校锻炼。从1996年至今,共有58名基层德才兼备的好教师调入城镇中小学和职教中心,有23名城镇教师、6名机关干部调到基层。在教师调动中,卢学文同志始终严把关口,坚持标准,以宽阔的心胸说服一些无理取闹的调动者,回绝一些理由不足的说情者,使这项制度得以巩固。卢学文同志也由此获得教育系统内“稳健沉着”和“有胆有识”的美誉。1996年由城镇小学调到农村小学任校长的两位青年教师,在农村艰苦的环境中,无怨无悔,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用自己的青春和全部精力把两所薄弱学校治理得井井有条,迈进了“三园式”学校行列。

(5)积极推进教师聘任制,深化教育内部改革

实施教师聘任制是教育内部改革的“顶峰”。为攀登这个“顶峰”,教委反复论证调查,认真分析研究,拿出了教师聘任制实施意见,并在1998年确定了三所聘任制试点校。实施聘任制是伤筋动骨、触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教委明确提出了实施聘任制总纲:坚持“五个公开”“三个有利于”。即“岗位公开、条件公开、竞争公开、上岗公开、待遇公开”“聘任要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安定团结、稳定教师队伍和正常的工作秩序。”1998年刚提起聘任制,教师们可谓“谈聘色变”。但因教育系统已成功地实施了前四项改革,教师们已“久经考验”,改革的接受度大为提高。笔者也曾听到一些教师大发议论:“别的县还没动静,安西教育就抢着出头,这会搞乱人心的。”笔者调查到说这些话的人本身就有“问题”:业务素质差,夸夸其谈,随遇而安,害怕变革。在教委的支持帮助下,1998年秋南岔中学出台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师聘任制方案并付诸实施。全校58名教师,56名被聘任,其中51名超负荷工作,可拿到比之前更高的结构工资,有2名落聘,发部分工资待岗学习。通过聘任,大部分教师受到了激励,也感受到了危机,增强了忧患意识和工作的责任感。总之,在县教委的正确领导下,聘任制稳步实施,必将为促进全县教育的发展创造一个新的空间,其后劲是不可估量的。

2.打破常规,唯才是举,学校班子高效务实;抓队伍,常练兵,启动教师形象塑造工程;情系教育,胸装教师,抢抓机遇,创绘“康居蓝图”。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好班子能带出一支好队伍。五年来,教委十分注重学区(校)领导班子的培养、调整和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不拘一格,大胆提拔任用了一批年轻有为、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的青年教师担任学区(校、园)长职务。西湖学校地处偏僻,五年前校舍破旧,杂草丛生,人称“骆驼场子”,出门盐碱地,放眼红柳滩,没有杭州西湖的一丝胜境。多年来领导不安心,教师留不住。1994年,教委大胆起用年仅25岁的青年教师担任校长。这位青年教师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甩开膀子,带领全体师生艰苦创业,很快美化绿化了校园。地处城郊的环城中学一度管理松散,人称“养老院”。部分教师迷恋于牌桌子,沉醉于酒瓶子,热心于钱票子,教学质量低下,当地群众意见很大。1994年8月,教委当机立断调整了环城中学的领导班子,起用了一批新人。新班子上任之后,整章建制,雷厉风行,彻底扭转了教职工一盘散沙的局面,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1999年该校初中毕业会考六合率已由1994年的10%稳步上升到84%,居全县前列水平。

谁赢得了教师,谁就赢得了21世纪的教育。为此,教委(党委、教育工会)根据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建立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精于教育、勤于育人的高标准教师队伍的宏伟蓝图。一是大力强化师德风范,要求教师以敬业为乐,以育人为荣,时时、事事、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二是以“铸师魂、展师风、练师能、树形象”为主线,深入开展了四项教师形象塑造活动:即热爱教育、依法治教的人类“文明使者”的形象塑造;敬业爱岗、热爱学生的“红烛人梯”的形象塑造;勤奋钻研、严谨治学的“专家学者”的形象塑造;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的“镜子楷模”的形象塑造。三是开展多渠道教师培训。目前,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是100%、93%、80%,小学教师大专学历达到20%。四是认真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坚持三项制度:青年教师上岗前的培训制度、青年教师优秀课评选制度、青年教育拜师学徒制度。要求青年教师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有一技之长、知识面宽、师德高尚的“长×宽×高”的立体型教师。

教育的振兴靠教师。教委时刻把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维护教师的合法利益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热情关怀下,教委班子积极协调,多方奔走,确保了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政策性增资及时兑现,落实了农村教师浮动工资和在偏远“四乡一村”工作的生活补贴。1998年全县民办教师全部转为公办教师,代课教师和后勤临时工工资也在原有基础上,月均提高60多元。从1994年至今,先后为145户教师家庭子女230人办理了“农转非”。对在职自学取得本科、大中专学历的教师一次性分别奖励400元、300元、200元。教师住房紧张是困扰教育多年的问题,教委抓住“康居工程”全面启动的有利时机,把住房作为给教师办实事的首要问题加以解决。五年中,新建教师住宅楼5栋180套,18400平方米,新建改建教师家属院80套,调整分配住房136户,教职工带眷户住房成套率达到83%。笔者有幸踏进一位教师之家,头发花白的教师主人激动不已:“没想到在我有生之年还能住上这样宽敞明亮的楼房,教委领导真有眼光,心里装的都是我们这些‘寒士’们的疾苦啊!”在微风晨曦中,5栋白色的大楼挺拔耸立,它在告慰那位心怀美好愿望的千古“诗圣”的在天之灵。

有付出必将得到回报。现在全县广大教职工敬业爱岗、勤奋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布隆吉中学教师张阳林担任初四毕业班课程。临近中考,母亲病危,家中连发三份电报催他回家探望,可他以工作为重,以学校利益为先,坚守岗位,直到学生中考结束。这时他的母亲已经病故。作为儿子,他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但在中考中他所担任的学科却取得了优良的成绩。提到此事,他满眼泪花地说:“我不能对不起我的学生……”东巴兔乡山大沟深,交通不便。1995年新调入那儿任教的张堆祥老师为了及时报到上课,雇了一辆四轮拖拉机,因不熟地形,再加上风雨交加,他迷失了方向,竟在山沟中走了一天一夜。他焦急困惑,饥寒交迫,不堪言表。乡党委政府领导闻讯亲自去探望,握住张堆祥的手说:“小伙子,你真了不起,我们就需要你这样的好老师。”

3.以目标管理责任书为导向,构建全面、全员、全过程学校管理模式,各类学校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办学特色和管理风格。

1994年让人难忘,因为那年安西教育落后于全区。教委班子苦苦思考:学区领导责任心不强,积极性不高,原因在哪里?既定的教育目标为何总是难以实现?教学质量为什么总是徘徊不前?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教委决定也来一个“质量万里行”。经过精心筹划,教委全体人员研究、探索的足迹遍及全县六十多所学校。集体的智慧和汗水终于找到解决症结的良方:大力推行学校目标管理刻不容缓。必须重新修订《安西县学区(校、园)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新修订的目标管理责任书加大了学校管理和教学效益的考核比重,确定了严格的奖惩办法。奖励中有综合奖,更设若干突出办学特色的单项奖。这份责任书为学校办学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五年来,目标管理责任书在贯彻落实中几经修改,不断完善,成为指导学校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各学区(校、园)据此定计划、下任务、分指标、出方案,纷纷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学区(校、园)目标管理体系。为提高教学质量,全县中小学已树立起“咬定环节不放松,从中攀登上高峰”的环节管理意识:狠抓教学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形成了教案“四备”,上课“三为主”,作业“四批改”,辅导“五个多一点”,考试、考核、考查相结合的典型做法。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教委采取领导包片、股室包区、干部包校的包抓责任制;落实“三定”,即定目标,定任务,定时限,实行谁包谁负责、全奖全罚制,形成了一个上下一条心、全员管理学校的新格局。教委依据全县学校分布,把学校分成东片、西片、南片和城镇四块,教委班子成员分别主抓其中一块开展工作,每个股室包抓一个学区(校、园)的工作。每逢学年末,教委成立四个考核小组,分片逐校进行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在目标管理制考核中,通过“看、查、算、评”,最后召开教师会议通报考核情况。在反馈会上,重点肯定学校取得的成绩和办学特色,也尖锐地指出学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种细致入微、严格扎实的考核,使每年学校每个层面的工作都得以真实反映,为改进学校工作和为教委决策提供了依据。学校每接受一次考核便受到一次检阅和解剖,也使校长受到一次考验和激励。

五年来,在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激励下,学校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轨道,办学效益显著提高。同时在教委“规范+特色”评价学校的观念的引导下,中小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强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办学特色和管理风格。

安西县中学全面实行目标管理,狠抓教学质量不放松,尤其注重研究教职工的思想动态,形成了“目标管理系统化、队伍建设理论化、教学质量最优化”的办学风格。1998年初中会考合格率达93.7%,教学质量遥遥领先,赢得了全县人民的充分信赖。南岔中学于1996年在全区农村中学率先建立起了高标准的微机室,教室全部配齐“三机一幕”,新筹建的办公大楼和逸夫教学楼拔地而起,向世人昭示着乡村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兴办教育的长远眼光。1996年学校被地区确立为农村综合教育试点校,1997年学校达到四星级办学水平。瓜州中学全体师生员工励精图治,形成了“德育工作网络化,体制改革有新法,教研教改显实效,教学质量稳步升,素质教育已推行”的办学特色,得到家长、社会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赞誉。桥子中学地处偏远落后的小乡村,但全体师生员工和家长发扬“五苦”精神,1999年初中六合率由1995年的70%提高到95.5%,1996年学校荣获省级先进集体称号。同时历年来形成的“不畏艰苦,无私奉献,敢为人先”的桥子精神也在全县教育界发扬光大。渊泉小学以“高质量、轻负担、有特色”为办学目标,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应用,率先开展教改实验,两次受到地区表彰。渊泉二校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两次荣获省地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www.xing528.com)

4.树立“科研兴校,教研兴教”的战略思想,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教学环节控制为立足点,开展以“微观应用研究”为主的教研教改活动。从1996年起,安西教育教学质量开始稳步提高,摘掉了“安老五”的帽子。笔者对此很感兴趣,在深入细致的调查中,找到他们的秘密武器:向教研教改要质量。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实施,教委确立了“科研兴校,教研兴教”的办学思想,拟定了“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狠抓环节不放松;以课题研究为先导,推动素质教育不放松;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为目的,实施微观应用研究不放松”的教研模式。

在抓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控制上,教委修订完善了《安西县教学工作管理暂行条例》,制定了一堂好课的评分标准,编制了听说课记录册,设计了规范、全面、科学的表格式教案本,把教师备课、听课、上课等一切教学活动都规范在制度的框架内,使教师有章可依。目前各校教学环节管理规范有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检查、签字、签阅、讲评、登记制度。这种全过程严格控制成为安西教研工作的特色。确定课题开展实验研究是教研的深化。教委先后出台完善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和《安西县科研课题管理办法》。1994年开始实施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和《减轻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等四个地级课题,通过验收评估,取得了良好成效。实施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为迎接新世纪对教育的挑战,教委紧锣密鼓,本着地区提出的“不搞争论,重在实践,先行实验,逐步推广”的原则,实施“123456”工程,加快了全县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其具体做法是:

领会一个《意见》。教委组织干部认真学习领会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若干意见》,弄清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与应试教育的区别,明确了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借鉴两条经验。在教育系统内掀起学习汨罗、烟台两地素质教育的典型经验的热潮,使教职工转变观念。

确立三项方案、制度。《安西县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方案》《安西县中小学督导评估方案》《安西县教学工作管理暂行条例》,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

选准四个要点。以严格执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为切入点,以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中心点,以培养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为关键点,以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为突破点。

理顺五个关系。理顺素质教育与现行教育、发展学生特长、贯彻教育方针、考试和教学质量的关系,澄清了模糊认识,提高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确立六所试点校。教委先行试点,把渊泉小学、南岔中学、三道沟中学等六所中小学确定为素质教育试点校。

几番耕耘,几多收获。目前,试点校都建立了完善的素质教育实施方案,且改革了操行评语,用素质报告单代替了传统的成绩通知单。渊泉两所小学在稳步提高教学成绩的同时,实现了“读诵验算样样都能行,吹拉弹唱件件有会者;折剪写画班班有能人,跑跳掷打项项全都会”的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渊泉小学仅1998年在“三小”科技活动中有5件作品获地级奖励,在全国素质杯少儿书画比赛上,有50名学生获奖:在全区少儿声乐、器乐大赛上有8位同学获三等奖和优秀奖,1998年7月学生代表队在全区青少年乒乓球运动会上夺得3枚金牌,并获男、女两个团体冠军。据统计,学生共有33篇发表在《小学生天地》《少年文史报》等地级以上刊物上。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教育理论水平,教委制定了《安西县中小学教师基本功训练计划》,并着力组织开展了如下活动:

(1)确立“三型课”和“三个一”为教师岗位练兵的主要活动形式。这项活动现已内化为全县中小学开展日常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上课水平和教研能力。

(2)开展五项评佳比武,五项教学观摩和研讨。每学年定期在全县开展优质课评选、优秀论文评选、学科带头人评选、骨干教师及教学新秀评选。1994年至今参加地区组织和优质课评选20节,每次都获得奖励。每学年举行一次论文交流,及时把论文编辑成册。迄今已编辑印发优秀论文三辑,优秀课教案集两辑。据统计,全县教师共有3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地级刊物上发表,先后有20余名教师获教学新秀称号。定期组织初中毕业班薄弱学科研讨会,开展电化教学、实验教学、自然教学和幼儿教学观摩活动,总结薄弱学科教学经验,激励教师提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发挥先进的电教实验仪器的效益。

(3)广泛开展“说课”活动,形成安西教研新特色。1995年教委决定在全县教师中广泛开展“说课”过关活动,力争在三年内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部“说课”过关。“说课”在四年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安西特色的“公开型”和“示范型”的说课方法,目前全县教师说课过关率已达95%。安西的“说课”经验已被地区推广到七个县市的教研活动中。

(4)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改变校长、教师教育观念,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科研水平。五年来,教委先后组织各校校长、教导主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近1000人次赴兰州、张掖、酒泉、金塔、敦煌考查学习,聆听魏书生、邱学华、张思中、关鸿羽等教育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使校长和教师们受到启发和教益。另外积极承办地区学科教育年会,邀请美籍教授来校讲学。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委深入开展了以“微观应用研究”为主的教法研讨和推广应用。全县中小学研究探索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果蔚然成风。“目标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已得到推广应用。瓜州学区实施的“14111”教学研究改革工程就是全县教研工作的一个缩影。第一个“1”是要求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必须贯彻目标教学思想;“4”是指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推广和应用邱学华尝试教学法、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张思中外语教学法和李吉林“情景教育—情景教学”模式;后三个“1”是指开展一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研究”的实验课题,每位教师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教研论文,每位教师要“说课”过关。计划实施一年来,规范了学区的教研活动,促进了教育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受到地县领导和教育行家的一致好评。

5.瞄准三园目标,让墙壁说话,令建筑写诗,构建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校园格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奏响“三个面向”的号角。

1994年全县教育工作会上,教委明确提出了建设“三园式”学校的口号。即努力营造布局合理、风格迥异、景色宜人、生动活泼的校园环境,使每所学校都成为孩子的学园、乐园和花园。面对风沙肆虐、干旱多碱的自然环境,有人迷茫困惑、退缩不前:娇花贵木能在安西扎根吗?甚至有人说这是瞎折腾、凑热闹、胡花钱。关键时刻,教委一锤定音: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紧接着教委班子组织各校校长到金塔、酒泉实地参观学习。一番考查后,校长们沉默了:“我们落后了,我们的差距太大了!”原有的顾虑消除了,牢骚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生发出的决心:“我们一定要高起点、高水准、高品位规划建设校园。”教委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校园美化的标准,要求各校精心制作校容校貌规划图。在教委的大力倡导督促下,各校充分利用空闲地、零碎地广铺草皮,精植绿篱,选栽优质树木,乔、灌、花、草映衬,点、块、线交错,成片绿地、零星绿地相结合,使学校绿衣红装、多姿多彩,让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置身校园,形成生动活泼的校园景观。如今,置身校园,走向五星红旗飘扬的绿荫深处,迎面而来的校墙上谱写着催人奋进的乐章:先烈的嘱托,科学家的教诲,雷锋的微笑,一幅幅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壁画,一条条规范守则,一篇篇做人真知,将未来的希望引向人生准确的航标。专栏橱窗,流溢着知识的甘泉;艺术长廊,描绘出美好的生活;学习园地,抒写着理想的希望。每一所校园都是一座精心设计的花园。校园大门富于变化,旗台构筑精妙而不失庄严。假山喷泉,杨柳松柏,树木葱茏,鲜花竞妍。一座座立意新颖的雕塑显现于树荫草坪,各种景观与校舍建筑达到了和谐统一。优美的环境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据统计,仅1998年来,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总共投入800多万元,修建旗台14座,制作雕塑18尊,建假山7座,掘喷泉6眼,种植草坪1800平方米,栽种松柏槐柳等风景树4447株,养殖盆景花卉2014盆,建造花坛8个,硬化地面10500平方米。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建成“三园式”学校44所,占全县学校总数的68.8%,其中8所学校被地区确定为精神文明示范校。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校园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教委立足县情,着眼长远,加大了现代教学设施的建设步伐。全县中小学普遍建起了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及各种活动室,配备条件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微机、多功能语音系统和音乐教学系统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从无到有,并呈逐步普及之势。近五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新增微机75台、语音教学系统2套96座、音乐教学系统3套72座,54.7%的学校建成了地面卫星接收站,42%的学校实现了“四机一幕”进课堂。1996年7月,西北五省电化教育观摩研讨会在安西召开,实验电化教学及设施配备工作受到了省地的表彰奖励。

6.高瞻远瞩,积极探索,幼儿教育飞快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规模,成人教育形成网络,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结硕果。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面对富裕起来的农民的企盼,面对一双双幼稚天真的眼睛,教委决心大力发展农村幼教事业。五年来,城镇幼儿园全部达到一类标准,幼儿入园率达到100%。1996年,为满足农民需要,全县45所农村完全小学附设的学前班向前延伸一年。1997年,各小学附设的学前班开始向幼儿园过渡,幼儿入园率达到98%。经地区教委验收,山水梁村的几所幼儿园达到三类办园标准。笔者深入农村幼儿园后大为惊讶:大中型滑梯、转椅、幼儿五部联合器、海洋球池等设施已在农村“安家落户”,室内外一幅幅充满童趣的装饰图画,加之绿树红花,白墙红瓦,交相辉映,幼儿园真正变成了孩子们的学园和乐园。全县22所幼儿园实现了“三机一幕”进课堂。为提高幼儿教师的保教水平,教委采取了城乡手拉手结对子、集中培训、岗位练兵、观摩评佳等多种方式,浓厚了幼儿园教研气氛。幼儿教师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五年,弹指一挥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下,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安西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94年6月,教委高瞻远瞩,提出建设融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生产实践、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职教中心的设想。1995年7月,由县委、县政府、人大牵头,教委、财政、城建等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组成了筹建领导小组。是年8月,职教中心一期工程破土动工。1996年安西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正式挂牌,集教学、办公、实验为一体的综合大楼竣工,投入使用。1997年安西职教中心荣获“甘肃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1998年经省教委评估验收,职教中心达到省级示范性职业中专办学标准。

走进职教中心“T字”型教学综合大楼中,语音室、微机室、财会模拟实验室、电子电工操作室、电子琴室等,一应俱全。职教中心近几年用于改善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达80多万元,固定资产达800多万元。职教中心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先后开设了计算机应用、计划统计、机电、幼师等11个专业,被誉为安西的“技术人才摇篮”。在今年6月初举办的全区十佳优秀职校毕业生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毕业于安西职教中心计划统计班、现任花牛山工业集团公司调度员的蒋成虎同志满怀深情地说:“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使我学得了一技之长,能够在矿山企业中大显身手。”

1994年全县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完成了高标准扫盲,1995年全县农村家庭顺利步入小康。教育如何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问题摆在了县教委和乡镇领导的面前。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教委确定了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构想:开教育之渠,引科技之水,灌农业之田,努力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村劳动者,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按照这个思路,教委狠抓农技校建设。至1998年,南岔、环城、河东三乡教科文中心达到甲级办学标准,并形成了以乡建校,以村培训,以组扩散,以户实验推广的农技培训新格局。五年来,全县依托乡农技校建立实验实习基地173个,举办各类培训班817期,有4.4万人次接受了实用技术培训,青壮年劳动力的培训移民基地扫盲也取得突破性进展。由于腰站子乡文盲偏多,经济基础薄弱,移民流动性较大,给扫盲工作带来巨大困难。县教委知难而上,选派得力干部下乡,深入村组农户摸底调查,打响了扫盲的攻坚战。首先大张旗鼓开展宣传,使“治穷先治愚,致富靠科技”的观念深入人心。其次制定出台了《腰站子乡移民扫盲工作实施意见》,强化领导责任,完善激励机制。再次落实目标责任制,完善干部包校,校长带教师,教师带学员,学生包家长的工作机制,采取农闲季节集中办班,农忙季节分散包教的扫盲形式。至1998年,全乡有455人按期脱盲,脱盲率达98%,受到省地的充分肯定。

科教兴县是安西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五年来,县委、县政府协调教育、科技、农业部门,把培训、实验、示范相结合,把“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燎原计划”“捆”起来,始终坚持以乡镇农技校为阵地,以科技项目为重点,以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为目的,在教育和经济的结合上狠下功夫,在农科教统筹上做文章,加快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步伐。1998年,全县确立科技示范技术项目592项(次),有805人拿到了“绿色证书”,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8.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每月3070元。

面向新世纪,教委满怀信心,提出了发展安西教育的新思路:幼儿教育改善条件规范管理提高档次,普通教育坚持“两全”夯实基础巩固成果,职业教育改革体制扩大规模服务经济,成人教育依靠网络强化培训突出实效,坚持改革优化管理狠抓落实促进发展。

安西教育改革五年以来取得的这些成绩虽说仅是教育改革洪流中的一朵浪花,但它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珍贵的启示:潮头勇击水,就能图腾飞。采访即将结束,笔者对安西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果的敬意油然而生。同时,笔者对教育改革的领头雁——卢学文同志的印象也由原先的模糊而变得越发清晰。贴近他,才领会到他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情怀,感受到他崇高的品格、宏大的气魄和博大的胸襟。他是一个刚直不阿的硬汉子,一个最可敬的教育改革者。为迎接新世纪教育振兴,安西教委一班人带领广大教育工作者们继续孜孜以求,抖擞精神,又踏上了新的改革征程,去超越跨世纪新的横杆。笔者衷心祝他们一帆风顺,再创佳绩。

——自律不是殚精竭虑的苦行,而是长期朝着一个目标前进。把模棱两可的热爱变成斩钉截铁的目标,把模糊的“我喜欢”变成清晰的“我要完成”,疲惫时不妨歇一会儿,养足精神后继续大步向前。

【注释】

[1]1994—1999年是安西教育大刀阔斧改革,激流勇进,腾飞超越,取得了辉煌成绩的不平凡的五年,本人以通讯的形式对这五年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