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Polanyi,M.)加以逻辑区分和智慧阐述的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观念已经开始普及了。不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两个概念对于我国教育工作者来说可能还不是很熟悉。事实上,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科学活动中,不可言说的知识就像是可以言说的知识一样是大量存在的,甚至从数量上说,前者会比后者更多,因为它们根本就是不可计数的。两者共同构成了人类知识的总体。人类通过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包括了他们通过言语、文字或符号的方式所表达出来的知识,但是却不止于这些知识。在这些知识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类型的知识。这种其他类型的知识就是“隐性知识”,又叫“意会知识”或“默会知识”,而那些能够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等方式表达出来的知识就是“显性知识”。[2]
“隐性知识”的基本特征是,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不能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隐性知识是隐性认识或附属意识的结果,因此隐性知识是非理性、非批判、非意识、非言语、非公共的;而“显性知识”是焦点意识或焦点认识的结果,因此它具有理性、批判性、意识性、可陈述性、公共性等特征。尽管比起显性知识来,隐性知识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它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知识类型,因为它们事实上支配着整个的认识活动,包括科学认识活动,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了最终的解释性框架乃至知识信念。
第一,在性质上,隐性知识不仅具有上述波兰尼所说的“非逻辑性”“非公共性”“非批判性”等特征,而且还具有显著的“情境性”“文化性”和“层次性”等特征。第二,在功能上,隐性知识对于认识与实践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远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简单和积极。第三,在类型上,人们不仅认识到隐性?“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的存在,而且认识到了隐性的“命题性知识”(propositional knowledge)的存在,不仅认识到了存在着一些具体的隐性知识,而且认识到了存在着隐性的“认识模式”,如隐性的分类模式与推理模式等等。第四,在获得途径上,人们强调“经验”和“实践”的途径,特别是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经验”和“实践”的途径。但是人们同时也指出,隐性知识也可能通过显性知识及其辩护理由的遗忘或记忆不全而获得。(www.xing528.com)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与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显性知识主要通过教育而传播,而隐性知识在教育过程中也产生着巨大的作用,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只有以这种“潜在的知识”(latent knowledge)为基础,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理智的力量”(power of intellect)。为什么只有以这种隐性的知识为基础,我们在教育活动中才能意识到自己“理智的力量”呢?可以非常确定地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显性知识,而且也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从类型上说,既存在着教师的隐性知识,也存在着学生的隐性知识;既存在着有关具体的教学内容的隐性知识,又存在着有关教授和学习行为的隐性知识,还存在着有关师生交往和学生之间交往的隐性知识;既存在着与语言知识学习有关的隐性知识,又存在着与社会知识学习、自然知识学习等有关的隐性知识;既存在着与教学过程有关的隐性知识,又存在着与教学空间有关的隐性知识,如此等等,不可计数。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些大量的隐性知识的存在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或者至少没有能够给予充分注意的。不仅这些隐性知识会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效果,那些隐性的认识模式也同样会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效果。
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角度来看,当前的课程与教学改革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生活中大量隐性知识的存在,必须改变自己只是一个显性知识“传递者”的观念,建构起“隐性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第二,认识和理解教育教学生活中隐性知识的关键一步就是要使它们“显性化”,从而才能够加以检讨、修正或应用。实际上,从一方面说,教学过程是传递、掌握和批判显性知识的过程;从另一方面说,教学过程也可以说就是一个使隐性知识显性化并得到检讨、修正和应用的过程。第三,要重新审视“实践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在以往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实践课程与教学”是与课堂教学相对而言的,它主要是指通过实践的途径使学生对课堂中所学的一些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应用。教育如果要想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意识、素养和能力,只向他们传递已有的和显性的知识成果和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他们掌握大量隐性的认识信念、概念、框架、方法与技巧等等。而这些在课堂教学中是做不到的,因为课堂教学主要是以传递、理解、掌握、批判与反思显性知识为主的,而不是以获得新的有价值的隐性知识为主的。因此,以知识创新意识、素养和能力为主题的教育改革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在注重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教学,重视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等等。但是,重视这些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用显性知识,体现显性知识的价值,克服显性知识与实践的分离,而且也是为了从中获得在课堂里学习不到或无法理解的相关隐性知识。第四,从教学工作的各个实际环节来说,特别是从备课和教学评价环节来说,都应该考虑到相应的隐性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