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正常人的睡眠通常要经过5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清醒逐渐趋向睡眠的过渡阶段,这时我们的眼睛是睁着的,眼球做圆周运动,渐渐失去聚焦能力,身体渐渐失去平衡,此时如果有来自外界的刺激,会立刻将我们唤醒。第二阶段是我们辗转反侧于床上阶段,这时可以出现片断式的短梦。当然,必须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才会由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合称为睡眠阶段。在第二阶段后约半个小时,我们整个身体开始进入深睡眠状态,此时脑电图上出现缓慢而有节奏的睡眠电波,心率和整个肌体的新陈代谢均进入了最基本状态,大脑皮层失去了控制力,遗尿及梦游一般在这个阶段出现。第五阶段是梦境阶段,如果睡眠超过了第四阶段,大脑皮层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极顶期,这时大脑血量突然增加,大脑温度上升,眼球不规则地转动,脑电图上睡眠波型是短而无定性的,幻觉出现了,人进入了梦境。深沉睡眠与表浅睡眠是交替出现的,大约90分钟出现一次幻觉性的睡眠。在8个小时的睡眠中能进入梦境的睡眠总共约2个小时左右。
那么,睡眠是怎么产生的呢?人为什么非要睡觉不可呢?1910年,法国科学家让列德和彼德隆进行了人类关于睡眠研究的首次实验。他们采用强制的方法,使一批狗在10日内不睡,然后将它们的脊髓液抽出注入到其他狗的脊髓腔内,结果那些受液的狗很快就入睡了。然而他们既无法证明这些受液狗是因为输入了脊髓液而入睡的,也无法从脊髓液中提取出所谓的“促睡眠素”。毫无疑问,他们的努力失败了。
1963年,瑞典科学家莫尼尔等人又“卷土重来”,他们从困倦的家兔的血液中用新的生物化学方法分离出一种能促进睡眠的化学物质,这种活性很强的化学物质,只要5克就能使5万只家兔入睡。1977年,科学家们确认这种物质是由9种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命名为“δ-促睡眠肽”。
此外,美国科学家约翰·巴佩海默等人也进行了类似研究,他们从山羊脑中抽出脑脊液,从中分离出一种小分子多肽,命名为“S-促睡眠肽”。我国科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进步较快,于1982年也成功地人工合成了“S-促睡眠肽”,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对于这项研究作出最卓越贡献的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卡诺威斯金教授,他发现在脑细胞的薄膜内有一种酶体,这种酶体在动物沉睡时活力明显增强,同时肝糖原在脑细胞内也很快地增长了70%。但一旦动物醒来,这个现象就立即消失。他认为促使动物从睡眠中苏醒所需的能量来自过分增长的肝糖原。
此外,还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人为什么要睡觉?常识告诉我们,睡眠是为了休息,而睡眠本身也正是最好的休息,因为当人进入“睡眠”状态后,他的基础代谢率降为最低点,人体各系统的工作速度减慢,并且在脑电图上初步出现慢电波。按照这个思路推理,如果一个人不进行任何活动,消耗能量较少,那么需要的睡眠理应减少,但是初生的婴儿活动甚少,为何他们每日都要睡上18个小时呢?同样,宇航员在失重的状态下,消耗能量极少,为何他们也要睡眠呢?所以说,睡眠仅仅是为了休息,或者说睡眠就是休息是不全面的。
传统的医学观点认为,睡眠是大脑的食物。既然如此,又该如何看待那些并不需要睡眠的大脑呢?大脑与睡眠的实质关系究竟是什么呢?
瑞典妇女埃古丽德自1918年母亲突然去世后,过度的精神刺激使她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睡眠了。医生给她开了许多镇静药和烈性安眠片,但没有任何效果。每逢夜间,她都在不停地干家务活,疲倦时就上床休息一下。埃古丽德到1973年已86岁,住在养老院。她的身体一向健康,并没有受到多年不眠的影响。
古巴有位退休的纺织工人伊斯,他从13岁开始,四十多年间从未睡过觉。他本人说:“我失去睡觉能力,大约是在脑炎后进行扁桃腺切除手术时,当时心理上受到惊吓,从此就不能入睡了。”1970年,一批精神病院医生对他进行了2个星期的全面观察。仪器监测表明,伊斯即使闭上眼睛躺着,脑子和醒着的人一样仍然在活动,绝对没有睡着。(www.xing528.com)
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了一位著名的不眠者奥尔·赫津。这位居住在新泽西州的老人,家里从不置床,甚至连吊床都见不到。他一生中连小睡也没有过。许多医生轮班监视,竟发现缺乏正常睡眠的奥尔,其精神状态及生理状态反而超过一般人。晚上当体力不佳时,他就坐在一张旧摇椅上读点什么;当他感到体力恢复,又继续投入劳作。医生对奥尔的不眠现象无从解释。奥尔的母亲则以为这可能与自己在生下奥尔前几天时受到严重的伤害相关。
奥尔到了90岁的时候,已经活得比许多有正常睡眠的医生更为长久。
无法睡眠是否属于脑功能障碍呢?事实上,有些不眠者的智力倒显得更高一些。法国人列尔贝德于1791年生于巴黎,至1864年逝世,在这73年的生涯中,居然有71年没有睡过一次觉。这种情形源于他2岁时的一次事故。1793年,他和父母一起去看国王路易十六被处绞刑的场面,不料观众席倒塌,将他压在下面,他昏迷过去,虽然后来被医院抢救过来,但头盖骨却已是破裂难补了。由于这个缘故,他一生中都无法睡觉了。但这并没有妨碍他的读书与考学,后来他还成为颇有名望的学者。列尔贝德的大脑究竟是怎样像心脏那般无止歇地工作下来的呢?
西班牙的塞托维亚在19岁那年从睡眠中被惊醒,此后睡眠日减,到了1955年,睡眠就完全与他无缘了。33年来,这位西班牙人已经度过了12000多个不眠的昼夜。国内医学界对他极感兴趣,然而各种措施均属徒劳,数十年来从未能使塞托维亚安眠一次,尽管塞托维亚长期不眠,他却体格强壮,精力旺盛,看上去无丝毫倦意,反倒显得朝气蓬勃。每天晚上他都像正常人一样躺在床上,但不是睡觉,而是读书、听收音机;清晨他就和大家一样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甜蜜的睡眠就没有甜蜜的梦,然而塞托维亚自有他的享受。1988年,他所在城市的体育馆中举行了一次48小时无间断的足球循环赛。球场上,球员们轮番上场,裁判也轮换执裁。看台上,观众们换了一批又一批。因为他们需要休息、睡觉。唯独一个人坐守看台大饱眼福,津津有味地连续观看了两天两夜的全部球赛。此人当然就是塞托维亚了。
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有一位不识字的农场工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我像一头野兽那样工作,工作从来不会使我疲倦。到目前为止,我仍然是用我的手指签名,但我希望自己能读能写。如果我能读书,晚上的时间就会变得短些了。我有生以来,在这世界上其他人睡觉的时候,我只能在厨房的火炉旁,直到雄鸡引颈啼叫。”
面对这形形色色的不眠者,医生们的见解大有分歧,有的认为大脑由于偶然的变故而激发了潜在能力,所以造成了无法正常睡眠。有的提出所谓不眠是相对的,只是作为不眠者及周围的人对骤然而至的短暂睡眠状态没有察觉罢了。更多的意见则认为这是一种极端现象,有待于从大脑解剖学上的新发现中去寻找。
世界上有一种人,昼夜的时间交替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