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6日,美国白宫为迎接纪元千年盛事,邀请了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作题为《想象和变革:未来一千年的科学》的“千年系列讲座”第二讲。克林顿总统夫妇与几十位科学家饶有兴致地听霍金上课。霍金的讲课幽默、深邃,内容涵盖时空、宇宙、生物技术、信息科技等,其知识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这位出生于1942年的当代科学家,在宇宙黑洞、量子论与宇宙起源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理论,被公认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早在21岁时,霍金就被诊断出患有神经元系统绝症,逐渐发展为身体瘫痪,不能讲话。但他靠着顽强的思考与记忆,在与疾病做斗争的同时,仍然进行着他的科学探索。他回忆道:“当我上床时,我开始想到黑洞。因为残疾使这个过程变得很慢,我有较多的时间去考虑。”科学天才霍金为人类的记忆之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资料。
传统心理学认为记忆是过去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而认知心理学则认为记忆是信息的输入、储存、编码和提取的过程。一个正常成人的大脑重约1400克,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重要部分,是心理活动的重要器官,其展开面积约有2200平方厘米,厚约1.3~4.5毫米,结构和技能相当复杂,那么输入的记忆信息储存在脑的什么部位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持定位学说的学者认为,不同类型的记忆信息储存在大脑的不同部位。早在1936年,加拿大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潘菲尔德在癫痫病人完全清醒的条件下,为病人进行了大脑手术。当他用微电极刺激病人的“海马回”的某些部位时,病人回忆起了童年时代唱过的但却早已忘记了的歌词。在潘菲尔德的开创性发现之后,又有许多研究者为这种定位说提供了临床上的证据。苏联神经心理学家鲁利亚研究发现,大脑额叶与语词类的抽象记忆有关,丘脑下部组织则与短时记忆有关。还有一些研究成果表明:“杏仁核”与内部事态的记忆有关;“尾核”与自我中心的空间记忆有关;“海马回”与时间、空间属性的记忆有关。持均势说的学者则认为,人脑中并没有特殊的记忆区。美国心理学家拉什利在动物身上所做实验表明,学习成绩与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的切除关系不大,而是与切除的面积大小有关,切除面积越大,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也越大。因此,拉什利认为,每一种记忆痕迹都与脑的广泛区域有联系,保存的区域越大,记忆效果越好。
另外一种关于记忆的学说是“聚焦场”理论。它认为神经细胞之间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系统,没有一个神经细胞可以脱离细胞群而独立储存信息。记忆并不是依靠某一固定的神经通路,而是无数细胞相互联系作用的结果。
近年来,由于激光全息理论的出现,有人提出了记忆的全息解释,认为记忆储存在脑的各个部分,而每一部分都有一个全息图。因此,虽然每人每一时刻都要死去一些脑细胞,但这并不影响记忆的存储。
心理活动必须以一定的生理机制为基础,因此揭示记忆的生理机制之秘会为记忆之谜打开一条通路。但由于生物神经系统的复杂性,有关记忆的生理机制仍然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
患有早老性痴呆症的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得悉自己患此绝症时,曾要求美国人民帮助他与夫人南希迎接疾病的挑战。他病重时,甚至将他曾连任美国总统这一伟大而深刻的经历都遗忘殆尽。其实,不仅病人,就是健康人也会遗忘,只不过是遗忘的程度有很大区别。遗忘是我们人人都经历过的事,没有遗忘,人脑很快就会被信息塞满而无法正常工作。那么,为什么有的事情“过目即忘”,有的却“记忆犹新”?也就是说,遗忘的原因是什么呢?(www.xing528.com)
最初,心理学家用记忆痕迹的衰退来解释遗忘现象。他们认为学习知识的活动使大脑的某些部位产生了变化,留下了各种痕迹,即所谓的“记忆痕迹”。不同的记忆痕迹留在大脑皮层中不同部位的不同神经中枢。如果学习活动之后仍不停地练习,记忆痕迹便被保持下来;若学习后长期不再练习,记忆痕迹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出现了所谓遗忘现象。正如诗人所吟唱的:“时间是冲淡感情的酒。”
有的研究者提出遗忘是新旧经验相互干扰的结果。有时是新学的知识干扰了对已有知识的回忆,称为倒摄抑制现象;有时则是原有知识干扰了对新知识的学习,称为前摄抑制现象。这两种抑制现象已被心理学研究所证明。但是,仅以此来解释遗忘现象是否可信,仍有待商榷。
还有一种观点用记忆检索困难来解释遗忘现象。这种观点认为遗忘是由于个体无法把识记过的事物从记忆中检索出来。造成这种检索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检索指引的适当与否是形成检索困难程度的主要原因。以用回忆法和再认法测量回忆量为例,由于这两种测量方法的差异,即检索指引的差异,就会造成回忆量的差异。
也有研究者用动机与情绪的影响来解释遗忘,认为,为了避免痛苦体验在记忆中复现,当事人就会把自己早年生活记忆中的痛苦的不愉快的经验压抑到潜意识中,以免因为这种记忆可能引起焦虑或不安,产生所谓“动机性遗忘”。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当个体对引发记忆的刺激或检索信息不感兴趣、缺乏动机时,便表现出不应有的失忆,在别人或测量者看来是发生了遗忘,实际上他并没有忘记。
信息进入人的长时记忆系统,留下的记忆痕迹是否可以一直保存下去,研究者的争论颇多,理论争鸣实际上可以分为两派。一派学者认为,记忆信息不一定能永久保持,因为遗忘现象比比皆是。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可以永久保持,遗忘并不表示记忆中已经没有某了个信息,只是无法提取出来罢了。例如,加拿大的神经科医生潘菲尔德在脑外科手术中发现,当用电极刺激病人的大脑的某些部位时,病人会报告出一些异常详细的情景。但是,有学者马上指出,病人的报告是否为真实的“记忆”无法确认,这种报告可能是病人的某种想象。
后来,又有学者发现,知识经验可通过无意识提取或恢复,这种现象称作“内隐记忆”。例如,让健忘症患者学习一些常用词,尽管在随后的回忆和再认测验中成绩很差,但若采用其他测验方法,如给出所学词的词根或残词,让患者填成一个完整的词,患者倾向于用已学的词而不是其他词来补全。这就是说,人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学习过的知识经验,却会在某些特别的操作任务上表现出记忆效果。但是,内隐记忆的存在并不能证明没有遗忘现象,而且内隐记忆的机制尚在探索之中,目前已成为心理学中学习与记忆研究的前沿领域。
遗忘是不可避免的,有时遗忘并不是一件坏事。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记住该记住的,忘却该忘却的呢?也许遗忘原因的揭密会让我们如愿以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