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指的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煽动人们的消费激情,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消费主义不在于仅仅满足‘需要’,而在于不断追求难于彻底满足的‘欲望’。‘消费主义’代表了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消费激情”[8]。因此,“消费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换句话说,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9]。传媒消费主义指的是消费主义文化在传媒领域的体现。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指出,媒体文化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高消费生活方式的种种符号迅速扩散,促进消费社会的产生和在全球各地的复制”[10]。媒体文化已经被逐渐用来“推销体现高消费理念的名人符码、消费快感、高技术和种种崭新的身份形式”。[11]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在经历“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变迁时,传媒的私有化进程也导致了传媒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传媒将获取经济利益作为首要甚至唯一目标,传播内容的“可消费性”成为关注的焦点,从而走向了传媒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
我国的传媒消费主义现象在二十世纪初的一些民营媒体中也曾有所体现,例如《良友》杂志对明星时尚文化的消费。但消费主义在传媒领域的大肆蔓延真正起始于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消费社会”的特征初现端倪的时期。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传媒在逐渐走向市场的进程中倍感竞争和生存的压力,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目标受众,媒体无论是从经营管理还是内容制作上都将“可消费性”置于首位,新闻产品中到处充斥和隐射拜金主义和泛娱乐化现象。目前我国传媒消费主义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传媒对消费主义价值观念的传播,以营造“消费社会”的氛围;二是传媒自身的消费主义异化。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通过对传播资源最大限度占有和“可消费性”的媒体运作,抢占受众市场。传媒消费主义给传媒业自身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
一方面,传媒消费主义冲击了传媒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大众传媒是社会公器,它首要的基本功能就是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对社会进行舆论监督。而传媒消费主义在市场化的利益驱动下,瓦解了传媒专业主义对公共性的本质要求。为了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和点击率,媒体不惜违背新闻真实、客观的基本原则,虚假广告、有偿新闻充斥着报纸和荧屏。(www.xing528.com)
另一方面,传媒消费主义对消费文化的过度传播和自身的消费异化倾向,不利于培养受众正确的消费观念。我国自古以来以节俭为美德,然而例如“俭以养德”“勤俭持家”之类的传统德训在今天这个“炫富”“炫美”的时代显得不合时宜甚至遭到嘲讽,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媒体的“功劳”。大众传媒消费主义渲染的享乐主义、物质主义价值观使人置身于一个充满物欲享受的环境中,在丧失了对精神的追求的同时逐渐演变为“单向度”的人。[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