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333教育:外国教育史-考点1+天主教教育★15min

333教育:外国教育史-考点1+天主教教育★15min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文主义教育倡导的是一种肤浅的世俗性,局限于社会上层,并未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反对宗教腐败但赞同天主教。

333教育:外国教育史-考点1+天主教教育★15min

1.耶稣会学校

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进行,罗马天主教会一方面镇压各地的反抗,另一方面又忙着改革自身来适应变化了的世界,“耶稣会”就是这种改革下的产物。创始人是西班牙神学家罗耀拉,他非常重视教育,并把力量放在中、高等教育上,于是他建立了耶稣会学校。

耶稣会设立的学校称为耶稣会学校。出于培养精英以控制未来的统治阶层的考虑,耶稣会集中力量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但不重视初等教育。耶稣会学校的特点就是用人文主义精神来改革学校和教学。

2.耶稣会学校的组织管理与教学方式★

(1)教育目的:天主教掌握教育权,教育为基督教服务,培养天主教教徒。耶稣会不仅是宗教团体,还是教育组织,传教和教育都是其使命,并且将教育视为实现宗教和政治目的的手段,其创办的耶稣会学校质量较高,分布较广,成为16—18世纪天主教主要的教育机构,扭转了受新教教育冲击的天主教教育的颓势。

(2)教育内容:以古典人文学科为主。中等教育和大学预科以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文法、古典文学等人文学科为主;高等教育则主要是哲学和神学。

(3)教育管理:完备的组织管理模式― ―《耶稣会章程》和《教学大全》。耶稣会学校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组织管理模式,一切以1559年的《耶稣会章程》和1599年的《教学大全》这两个纲领性文件为标准和尺度。

(4)教学师资:高水平的师资,教师均受过宗教、世俗知识及新式教学方法的训练。高水平的师资也是耶稣会学校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5)教学方法:耶稣会的教学方法富有成效,采用了寄宿制和全日制,学生依成绩分班,采取班级授课方式,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讲授、阅读、写作、背诵、辩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学校提倡温和纪律、爱的管理,强调师生间的亲密关系,很少使用体罚

评价:耶稣会学校的许多措施都为后世所继承,成为人类宝贵的教育经验。但是,它企图重建教皇和天主教会对欧洲的统治,这一目的是逆历史潮流的。

·凯程拓展·

三种教育力量的比较ᅠ★★★★★

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三种教育势力之间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融汇吸收,相同之中蕴含不同。(www.xing528.com)

1.相同点

(1)宗教性。他们都信仰上帝,但是程度不同,人文主义教育有宗教性,同时也带有异教因素,新教教育和天主教教育都是宗教教育,都反对人文主义教育中的一些异教倾向。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带有宗教性和世俗性双重目的,而天主教教育则是想恢复到宗教性更强的中世纪

(2)重视古典主义和人文主义。各个教育都以古典人文学科作为课程的主干。

(3)教育教学管理方面都逐渐取消体罚,注重身心的全面发展,都采用并逐步完善班级年级制。

(4)世俗性增强。人文主义教育倡导的是一种肤浅的世俗性,局限于社会上层,并未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反对宗教腐败但赞同天主教。新教改革压制人文主义世俗倾向,客观上却是对世俗精神的大力弘扬,教育与世俗生活结合紧密,世俗性知识比重加大,自然科学进入课堂。可以说宗教改革带来的世俗性是一种深刻的、有广泛社会基础的世俗性。在这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是一种真正充溢着近代世俗精神的新教育。

2.不同点

(1)人文主义教育具有贵族性,新教教育具有较强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天主教教育也具有贵族性,但它是出于控制社会精英的政治目的而重视上层社会子女的教育,而人文主义者则是将学习古典知识作为贵族阶级自身的高级享受。

(2)这三种教育的根本差异在于他们所服务的目的不同,人文主义教育为贵族服务,新教教育为新教服务,天主教教育为天主教服务。

3.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的影响

尽管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引发的,但是宗教改革对近代教育转折的历史意义远远高于人文主义。它为西方近代教育走向国家化、世俗化和普及化的历程拉开了序幕,这种转折标志着世俗性的近代教育从根本上取代了宗教性的中世纪教育。三种力量的相互冲突和融合,共同奠定了近代西方教育的基本格局,标志着教育正迈向近代化(世俗化、国家化、普及化)。

【注释】

[1]“宗教改革”部分参考其他相关论文综述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