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岩头村田野调查:岩头村的传统民间文学与世代传承

宁波岩头村田野调查:岩头村的传统民间文学与世代传承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洪武三年,毛孟五十大寿,妻舅挑着礼担前来祝寿,毛孟叫三儿子前去迎接。直到第二十一代“昭”字辈、第二十二代“显”字辈、第二十三代“贤”字辈,目前最多的是第二十四代“良”字辈。

宁波岩头村田野调查:岩头村的传统民间文学与世代传承

1.岩头村的传说

相传明朝前,岩头村还是一个草木丛生、野兽出没、没有人烟的深山冷岙。

当时,离岩头村东面约十里之遥的山岙住着几十户人家。最早来这个村的人来自衢州江山石门村,名叫毛旭。北宋初(约960),毛旭随父毛仁锵(唐末进士)来庆元宁波)赴任时,曾游览奉化剡溪源头,见此地山川灵秀、土地肥沃,甚是喜爱,决定在此定居。为不忘古,仍取名为石门村,毛旭就成了奉化毛氏的始祖。毛旭第九世叫毛万二,移居杨墅,第十三世毛孟生有三子,第三个儿子长大后喜欢狩猎,经常带着猎狗外出打猎。

明洪武三年(1370),毛孟五十大寿,妻舅挑着礼担前来祝寿,毛孟叫三儿子前去迎接。三子带着猎狗一起出门,半途中接着舅父,见礼担中有很多馒头,就随手拿起两个馒头抛喂给他心爱的猎狗。到家后,其母点送来的寿礼,发现馒头个数不对——因为送礼的馒头数量是有规定的,如礼重的是一百二十个,礼轻的为三十八个。经查问,原来是三儿子在半路上喂了狗,这不仅不吉利,传出去更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毛孟夫妻一怒之下,就把三儿子赶出了家门。

三儿子无奈,只好带着猎狗出门,另觅生路。他走出村口,顺着剡溪向下游走去,走了七八里路,来到一个山岙,只见那里紫竹丛生、地势平坦,一湾溪水在岙中流淌。这时,三儿子带去的猎狗在竹丛中安卧不走,几次呼叫不起。原来,猎狗发现树枝上挂着一只饭蒲包。他上前一摸饭包尚温,环顾四周并无一人,呼喊多时又无人回应。三儿子心想,莫非老天爷要我在这里安身?于是就地结庐为家,后娶妻生子,繁衍后代。

这个三儿子就是毛旭第十四世孙毛宣义,也就是现在岩头村始祖。岩头村的毛姓排行从“宣启礼伯”开始,毛宣义是始祖,第二代是“启”字辈,第三代“礼”字辈,第四代“伯”字辈……直到第二十一代“昭”字辈、第二十二代“显”字辈、第二十三代“贤”字辈,目前最多的是第二十四代“良”字辈。

由于村子峭石立四壁、溪中岩石成片裸露,故取村名为岩头村。

(摘录自《奉化民间文学·地名故事卷》,陈峰整理,有删改)

2.布袋化岩洞和卧虎石的传说

布袋化岩洞和卧虎石都是岩头村天然形成的自然奇观。

布袋化岩洞在西峰寺后面的西峰山冈头,在一堵陡峭的岩壁上,只有一尺多深,就像装满东西的布袋口,恐怕是全世界最浅的岩洞。

关于布袋化岩洞,当地留下了一个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西峰山冈头来了只三脚虎,威猛雄壮,凶恶残暴,吼一声风云变色,打个滚地动山摇。它的尾巴轻轻一扫,也会沙飞石走,凭空刮起一阵沙尘暴。这只三脚虎十分可恶,还常常喜欢站在西峰山冈头,居高临下,虎视眈眈,俯瞰岩头全村,只要见到哪一家的门窗开着,它就打一个虎跳,在半空中来一个三百六十度倒翻,从门窗扑进去吃人,来去之快就像一阵风刮过,谁也躲避不了,谁也奈何它不得。

这件事被奉化岳林寺的布袋和尚知道了,人命关天,这还了得。布袋和尚就急匆匆地赶来岩头村,独自上了西峰山冈头,在三脚虎经常出没的地方,张开他那形影不离的布袋。他敞胸露脐、笑嘻嘻地坐在布袋口,以身作饵,等待三脚虎的到来。当时,岩头村的人只见布袋和尚上山,却不见布袋和尚下来。日子长了,大家都很不放心,就结队上山察看,只见三脚虎经常出没的地方,凭空出现了一堵陡峭的岩壁和一个像布袋口一样的岩洞,三脚虎和布袋和尚却不见踪迹。大家都说,这是布袋和尚的布袋化成的岩洞,就叫“布袋化岩洞”,简称“化岩”,又叫“花岩”。

人们为了感谢布袋和尚舍身诱虎的壮举,就在西峰寺的门口仿照布袋和尚坐在布袋口舍身诱虎的神态,为他塑了座佛像

从此以后,岩头人的心里多了一个疑团——是布袋和尚捉走了三脚虎,还是布袋和尚被三脚虎吃了?持前一种说法的理由是,三脚虎从此再也没到村里来吃过人。这是因为布袋和尚曾关照大家,他说三脚虎是直白眼,只要不把门窗正对三脚虎站立的地方,三脚虎就会失去目标,不会再来吃人。于是,大家都把门窗的朝向改了。站在布袋化岩洞的洞口,朝岩头村望去,500 多户人家尽收眼底,的确找不出一间房屋的门窗是朝布袋化岩洞的洞口开的。

后一种说法少有人相信。岩头村另有一处叫大头和尚背小娘的自然奇观,传说大头和尚就是布袋和尚的化身。那么三脚虎又到哪里去了?有人到羊头嘴、狗头山、猪头岭、马头岩这些三脚虎经常出没、祸害牲畜的地方去寻觅三脚虎的踪迹,都无功而返。后来,有人发现这只三脚虎竟躲在岩头人经常经过的一块岩石的阴影处,只不过已被布袋和尚点虎成石,与岩石连成一体,再也动弹不得。此石就是卧虎石。

(摘录自《奉化民间文学·地名故事卷》,陈峰整理,有删改)

3.斧头山的传说

距岩头村2.5 公里,有座很像斧头的山叫“斧头山”。山上有松、竹、桃、梅,每到清明时节,映山红满山遍野,云蒸霞蔚、繁花似锦都不足以形容此时斧头山的美丽。

斧头山有两处古迹。其中一处是正面山麓的毛玉佩墓。毛玉佩是清嘉庆、道光年间名冠两浙的书法家。他的墓不但造型别致,且周围裸露的岩石上还有许多石刻。与其墓隔溪相望的,有元初东南文章大家戴表元之墓。另一处是在山阴的雷竹专业村黄马坞附近的拾镬寺。相传寺内有十口大铁镬,每口能供百人吃饭,因而俗称“拾镬寺”。

斧头山下还有兜水木勺潭,据传是铁拐李用铁拐戳成的。潭上有座庙,原先叫“铁拐李庙”。关于庙和潭有这样一个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千僧聚会于拾镬寺,恰值天旱,山上无水可汲,1000 多人的饮用水得翻过斧头山,到避水岭脚的岩溪里一担一担地挑上来,十分吃力。正巧铁拐李云游到此,动了恻隐之心,将铁拐在避水岭脚用力一戳,戳出了一个木勺形的大岩潭,把岩溪上游的水兜住。因此,此潭就叫兜水木勺。斧头山忙将兜住的泉水吸入山腹。旱时,水就从“破篮头田”冒出,供拾镬寺的和尚饮用;涝时,水仍收回木勺潭。人们为纪念铁拐李这一善举,就在潭边造了一座铁拐李庙。

铁拐李庙何以会改成玉泉庙?原来,拾镬寺的和尚明知铁拐李救了他们,却不服佛法无边的佛祖竟不抵仙家铁拐李一戳的事实,于是变着法儿要隐瞒真相,先把庙名改为玉泉庙,接着又认为庙内塑有铁拐李神像,寺庙形象不佳,提议另塑佛身。

从此,铁拐李庙就变成了玉泉庙。

(搜集整理:毛玉尊)

4.毛玉佩的传说

溪口岩头村在清嘉庆至道光年间出了个著名书法家,姓毛名玉佩,字孟迁,号石台。他最擅长写擘窠大字,笔力惊人,其书法名满两浙,特别是宁波商界,几乎所有的大字号店名都是他写的。他写字不计报酬,只要招待酒饭,或用好的花卉、奇石同他交换就成,当时有“贱笔”之誉,与贵笔先生王香水是两种不同的类型,传说也很多。在奉化流传最广的是写在萧王庙大门上的“龙”“虎”二字的传说。

相传萧王庙造成之初,庙众发轿去岩头村请毛玉佩参加开光盛典,并请他为萧王庙写块匾额。毛玉佩酒足饭饱正准备写时,却发现忘记带笔了,众人想立即派人去岩头村取笔,可毛玉佩等不及,见庙旁边有人晒了一筛做草鞋的毛笋壳,便说:“有了有了,不用去了。”说着,他捞起一把笋壳,缚到一把只剩株头的扫帚柄上,稍做整理,就磨得墨浓,揾得笔饱,爬上木匠师傅还来不及搬走的三脚木马,在大门左边写了一个箩口大的“龙”字。这时,毛玉佩的家人把他忘在家里的笔送来了,他就用自己的笔在右边的大门上写了一个大大的“虎”字。这两个字都雄浑绚丽、气势磅礴,相比之下,“龙”字显得更加清俊豪爽一些。

毛玉佩写在大门上的“龙”“虎”二字,一直是萧王庙的镇庙之宝。200 多年来,庙宇经历了无数次修葺,唯有“龙”“虎”二字依旧流光溢彩。

早年,玉佩先生客居苏州。某日,有家中药房开张,一个秀才正提笔在墙上写一个特大的“中”字,刚把中字的方框写好,自觉一竖是关键,便停下来琢磨如何下笔。这时,站在旁边的玉佩先生开言了:“中者,心也,气也,心有气则活,这一竖是灵魂,能写好一竖,中字就活了……”秀才侧目一看,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便带着轻蔑的口气说:“你也知道呀?看你这样儿行吗?”玉佩先生谦虚地说:“我略会一点。”秀才想羞辱他,把笔一掷:“那你来写吧!”玉佩先生毫不示弱,漫不经心地说:“让我试试也行。”他手里拿着一把刚从市场上买来的芦花扫帚,就在墨水缸里饱蘸墨汁,抓起扫帚,一戳一顿,猛地一落,又忽地往上一回笔,就把中字写活了,围观的人无不拍手赞绝。从此,玉佩先生声名鹊起。附近喜爱书法的人或求书或请教,络绎不绝,玉佩先生总是有求必应。(www.xing528.com)

有一年,邻乡响岩庙开光,大书法家汪世昌紧捆竹壳,并一头拷软后浸墨汁当笔写字,近看粗糙,远看则见神见骨、挺拔有力,人人赞誉。毛玉佩闻声,穿上草鞋,带上雨伞也奔去欣赏。他站在庙门前的广场上,被汪世昌的书法惊呆了,大声赞叹:“好,好。”退后几步,那字体更见神采,玉佩先生一边后退一边喊好,最后竟手舞足蹈起来,兴奋得忘记广场有崖,一脚失控,跌下了二三丈深的高墈,死于非命。时年他七十三岁,墓葬岩头杨家田斧头山。

后来,响岩庙门口有人题词:蜜岩汪世昌笔,岩头毛玉佩跌。

(搜集整理:毛照飞)

5.“无赖”娶亲

1901 年,14 岁的蒋介石(乳名瑞元)从葛竹转学到岩头榆林,就学于毛凤美开设的学馆。榆林到岩头只有五六里路,蒋介石放学后常去岩头上三院堂阿姑家。堂姑蒋赛凤夫君早死,留下一个女儿叫毛阿春,人生得标致、秀丽,比蒋介石小一岁。蒋介石喜欢和阿春玩,常给阿春梳发、洗脚、打扮穿着。两人日久生情,亲密无间。在私塾里,蒋介石常说要娶堂妹阿春做老婆。少年风流张扬,蒋赛凤十分讨厌,骂他是“油头小光棍”“真没出息”。母亲王采玉听闻后,先是吃惊,后来想起自己和赛凤阿姑都是早年丧夫,命运相似。赛凤带阿春回娘家时,她也曾见过阿春,印象里阿春是个伶俐可亲、讨人喜欢的姑娘。如果把那姑娘娶来做瑞元老婆,在贤妻的管束下,说不定会改一改瑞元有点放荡的个性。况且,蒋家门祚式微,人丁单薄,早日为蒋家添丁加孙,也可了却心事。于是,她便托媒去堂姑家说姻提亲,谁知遭到蒋赛凤的一顿毒骂和奚落,说:“瑞元这个无赖,他娘还把他当作宝贝似的,我看是个不成器的败家子,我的女儿岂能嫁给他?”王采玉一向望子成龙,对儿子寄予厚望,经提亲人回来后一番叙述,对堂姑迎头泼来的一盆冷水,心有不甘。她与亲戚朋友商量后,偏要在岩头择一门当户对、品貌俱佳的毛姓闺女做媳妇,让蒋赛凤瞧瞧,出这口恶气。于是,她找榆林陈姓表兄帮忙在岩头物色对象。陈表兄曾在岩头大井头开过酒坊,相邻是毛鼎和开设的祥丰南货店,曾见过毛鼎和的次女毛福梅。那闺女方脸大耳、性情温和、手脚勤快、孝顺爹娘,不正是采玉妹要寻找的媳妇吗?他忙去说合。毛鼎和心想,蒋家在溪口也曾开过玉泰盐铺,应该说是门户相对,瑞元性虽顽劣,但人极聪明,进学馆后定会有长进,蒋母为人厚道、贤惠,闺女嫁去她家,不会吃苦的,再说小女福梅也是该婚嫁的时候了,就同意了这门婚事。王采玉之所以接受比儿子大五岁的儿媳,为的是娶一个懂事能干的媳妇,既可分担家务,又有人管束儿子,还可早日抱上孙子,更是要让人看看,谁说我家儿子是无赖,不是娶了个好媳妇吗?

1902 年,15 岁的溪口少年蒋介石和20 岁的岩头姑娘毛福梅喜结连理。

(搜集整理:王舜祁)

6.桃花六横当县官

蒋介石家乡观念重,身边浙江人很多。但是,蒋介石对家乡人也不是一概录用。一次,岩头一位毛姓族人和榆林陈某相约去见蒋介石,心想谋个差使,求得一官半职。蒋介石晓得这两人的底细,也摸得透他俩的目的,但作为家乡人,还是客客气气地接待了他们。至于安排工作,他认为不合适。在他俩还未开口前,蒋介石就直截了当地说:“陈兄,我知道你忙时种田,闲时烧窑,日子过得蛮好。这些年,我总认为百行百业,种田最好,种田财主万万年呀!”蒋介石以婉言相拒,陈某听了冷了心头,一声未吭。蒋介石扭头转向那个岩头人,诙谐地说:“毛兄,你呀是有才能的,最好派你去桃花六横当个县官,大可施展你的本领了。”毛某明白这是蒋介石在戏谑他生活不羁、行为不端,也沉默无语。之后,两人悻悻而返。

(搜集整理:王月仙)

7.毛千斤斗金不去

很早以前,岩头村的竹木柴炭便宜得没人要。一株大毛筒一升米,大的松树半斤盐,有人肯要还算大面子。宁波木行有个老板叫金不去。他看中市场,知道有利可图,就出了比当时高出两倍的市价,把岩头村的林木包租下来做生意。十个广州佬,抵不上一个宁波人。金不去做生意很精,他施了个扛木头比赛的花样。

多少根木头就叫多少个人扛,约定时间,同时起步,头一个扛到目的地得大洋三百,其余的就不给工钿,只管吃饭。这样一来,有很多人摩拳擦掌,想去争头名;有些人少气薄力,明明挣不到,但反正家里没饭吃,你管饭,也去背。就这样,岩头的木头像发大水一样流进宁波,白花花的银圆也就流进金不去的腰包里。

每日扛木头头一名是一个叫半头牛的外路人,生得身高力大,两三百斤重的树搁在肩上,就好像背一根木棍,是实打实的真本事。他每日得三百大洋,照理是发了大财,可是每餐吃的是半碗黄酒、几粒豆板、一碟咸菜、几碗饭,吃了就去睡觉。

毛千斤早就想去扛树,他要夺个头一名,比三个指头拾田螺还容易,只因为岩头脚18 个大大小小的村子,每日要吃的油盐酱醋都靠他到溪口去挑货,一日不去,这些东西就会断档。所以,他情愿不要三百元,不过对背木头的事非常关心。听说半头牛每日争第一,他就盯上了这半头牛,想看看他到底有多少牛力,两日下来,事情就穿帮了。

原来,半头牛是金不去这厮养的一头牛,他日里扛树,明里拿到三百大洋,夜里又暗暗地奉还给金不去,骗着岩头村的百姓,每天吃白饭给金不去扛树。

毛千斤回来把情况向众人一讲,气得一班穷兄弟个个蹬脚跺地,大叫上当。毛千斤打算明天也去扛树,这口气一定要争回来,账一定要算清。

第二天,毛千斤带着众人来到堆木场,大家各自扛起木头拔拔脚就走。半头牛扛着一段大木头走在前头,觉得背后脚步声紧跟,回头一看,心里一惊:啊,这人是谁?从来没见过面,扛的木头比自己还大还重。半头牛边想边加快脚步,不敢稍停。渐渐地两个肩膀酸了起来,两条腿也迈不开去,刚想放下休息一下,后面的人已追过前去,半头牛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赶。他脸无血色,黄汗直淋,浑身无力,终于支持不住了,“咚”的一声扔下木头,横瘫在地上直喘粗气。

毛千斤轻松地放下木头,坐下掏出老烟管,悠闲地吸着烟。半头牛有气无力地瞧着毛千斤,脸上露出十分尴尬的神色。毛千斤冷冷地笑了笑:“你今天不想得第一名了?”半头牛突然落下泪来。毛千斤紧接着问道:“你为什么把每天得来的钱归还给金老板?”过了一会儿,半头牛终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我欠金老板很大一笔债,他见我有力气,就想出这个鬼主意,要我每天夺头名,等到完工,就本利两销抵欠债。我家有老有小,求求你,把这头一名让给我吧。”

毛千斤心里暗骂金不去果然心狠计毒,吃人不吐骨头,也可怜半头牛,就用商量的口气,说:“这事不仅你上了当,我们岩头几百个穷兄弟也受了骗。今天,有金不去就没有我们大家,我们大家就该把账算算清,你也不必再去卖命,欠金不去的债,我们来帮你了结。”说话之间,后面扛木头的一大群都上来了,毛千斤扛起木头,又把半头牛的一段也搁在自己肩上,与众人一起上路。

金不去守候在夹江潭。这里是终点,木头在江边装筏,顺水运往宁波。金不去坐在一把藤椅上,撑着一顶大阳伞,膝上放着三封赏钱,准备赏给半头牛。只见一大群扛木头的来到跟前,同时把木头扔到竹筏上,个个都得了头名。众人围着金不去,袒胸露臂,竖眉横眼,跺柱头敲得乱石笃笃直响,要金不去发赏。金不去哪里肯依。有几个说,金不去想赖账,就把他丢进夹江潭喂鱼去;有几个径直去锁住竹筏,只要一天不发钱,就不让竹筏出山,让大批木头烂在岩头。金不去吓得魂飞魄散,要钱要命两个一比较,只好打落牙齿肚里咽,答应三天之内一一付清。

(搜集整理:毛玉琴)

8.羊尾笋的传说

传说北宋时,四明山区有个名叫山籽的孤儿,寄养在伯父家。十六岁时,伯父病逝。为了生活,他与伯母二人培育了一片竹林,劈篾打篮,赚点零钱,换得几升大米,赖以生存。

有年春天,破土而出的春笋特别多,山籽挖了许多回来,但由于没有好的保存方法,他与伯母二人只能赶紧吃,吃得上吐下泻。此后,他又挑着上百斤鲜笋到几十里路以外的溪口去卖,但没卖掉几斤,太阳已经下山,回到家已是下半夜。又累又饿的他一到家,没喝口水便倒在了床上。伯母心疼地对他说:“山籽,在家老老实实编咱们的竹篮算了,山外的钱不是咱们这种人赚的。”“阿姆,我就不相信山外的钱咱们不能赚,我一定要走出条路来。”山籽说完后,吃着伯母煨的粥和盐竹笋,猛然眼睛一亮,兴奋地说:“阿姆,有了!”

原来是这盐竹笋触动了他。他当即和伯母一起制作了几十斤羊尾笋。山籽吃了一块,觉得味道很好。次日,挑到溪口去卖,不到一个时辰,全部出手,赚回银子相当于他以前半年的收入。从此,一到笋期,山籽就以出售羊尾笋为主业,渐渐地生意越做越大。

却说宁波知府有个在苏州做官的亲戚,一日来宁波走动,餐桌上吃到了羊尾笋,觉得口爽饭香,当即提出每年向苏州运送几百斤羊尾笋的要求。经人介绍,山籽便与宁波知府签下每年向苏州出售羊尾笋500 斤的合同。于是“羊尾笋干”名传江浙,山籽也从一个贫穷的竹农成为一个富翁。溪口地区的东岙、班溪、跸驻、小溪岙、岩头、石门等地山民,纷纷跑到山籽家里取经,山籽毫无保留地将技艺传授给他们。此后,该技艺在山区家家户户相传,一直延续到现在。

(摘录自《甬上风华·奉化卷》,佚名,有删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