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经注全鉴:江水源头与通航之便

水经注全鉴:江水源头与通航之便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9]者也。江水自天彭阙东径汶关,而历氐道县北。水向东南流泻一百多里,到达白马岭,流经天彭阙,天彭阙又称为天彭谷。汉成帝元延年间,岷山崩塌,堵塞了江水,以致三日不流。江水从天彭阙向东流经汶关,又流过氐道县北。于玉女房[12]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水中,刻[13]要江神: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江水流入郫江、捡江以便通航行船。

水经注全鉴:江水源头与通航之便

【原典】

岷山在蜀郡氐道县,大江所出,东南过其县北。

岷山[1],即渎山也,水曰渎水矣;又谓之汶阜山,在徼外[2],江水所导也。《益州记》[3]曰:大江泉源,即今所闻,始发羊膊岭[4]下,缘崖[5]散漫,小水百数,殆未滥觞矣。东南下百余里至白马岭[6],而历天彭阙,亦谓之为天彭谷也。秦昭王以李冰[7]为蜀守,冰见氐道县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其形如阙[8],谓之天彭门,亦曰天彭阙。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9]者也。汉元延中,岷山崩,壅江水,三日不流。扬雄[10]《反离骚》云: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骚》也。江水自天彭阙东径汶关,而历氐道县北。汉武帝元鼎六年,分蜀郡[11]北部置汶山郡以统之。县,本秦始皇置,后为升迁[12]也。《益州记》曰:自白马岭回行[13]二十余里至龙涸[14];又八十里至蚕陵县[15];又南下六十里至石镜;又六十余里而至北部[16],始百许步;又西百二十余里至汶山故郡,乃广二百余步;又西南百八十里至湿坂,江稍大矣。

【注释】

[1]岷山:山名,古称汶山。自四川、甘肃两省边境绵延到四川境内,主体部分在四川省北部。

[2]徼(jiào)外:塞外。

[3]《益州记》:书名,又向《蜀记》,南朝梁武帝时人李膺所著,是除《华阳国志》外最有影响的巴蜀地方志之一。

[4]羊膊岭:在四川省松潘县西北岷山之麓,岷江发源于此。古人以为岷江是长江的主源,因而有大江发源于此岭的说法。

[5]缘崖:沿着山崖。

[6]白马岭:今四川省松潘县西北。

[7]李冰:战国秦昭王时为蜀郡太守,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他凿离堆以灌溉诸郡,沃野千里,而无水患,其中最有代表的水利工程就是都江堰

[8]阙:宫门、城门两侧的高台,中间有道路,台上起楼观。

[9]发源滥觞:指江河发源处水很小。语出《荀子·子道篇》:“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

[10]扬雄:字子云,一作杨雄,西汉文学家,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

[11]蜀郡:古郡名,战国秦置,今四川省成都市。

[12]升迁县:古县名,西晋置,今四川省松潘县西北。

[13]回行:迂回奔流。

[14]龙涸:今四川省松潘县。

[15]蚕陵县:古县名,西汉置,因在蚕陵山下而得名,今四川省茂县北叠溪镇。

[16]北部:即北部都尉治。南朝齐置,治今四川省茂县西北。

【译文】

岷山在蜀郡氐道县,大江就从这里发源,向东南方流过氐道县北面。

岷山就是渎山,源头的水叫渎水;岷山又称为汶阜山,远在塞外,江水就从那里导出。《益州记》记载:大江的源泉,按现今所知,开头是从羊膊岭下流出,水沿山崖散开,涓涓细流多达百处,源头水浅得几乎连酒杯也浮不起来。水向东南流泻一百多里,到达白马岭,流经天彭阙,天彭阙又称为天彭谷。秦昭王派李冰任蜀郡太守,李冰见氐道县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形状如一对门阙,称为天彭门,又称为天彭阙。江水从这里以上,水流十分细弱,所谓发源时水浅得只能浮起酒杯,就是指此。汉成帝元延年间,岷山崩塌,堵塞了江水,以致三日不流。扬雄作《反离骚》赋说:从岷山投入江流之中,以吊屈原,名为《反骚》。江水从天彭阙向东流经汶关,又流过氐道县北。汉武帝元鼎六年,划蜀郡北部设置汶山郡以管辖该县。氐道县原是秦始皇所置,后来改为升迁县。《益州记》记载:江水从白马岭迂回流二十多里到龙涸;又流八十里到蚕陵县;又南下六十里到石镜;又六十多里到北部县,到这里江宽才有一百多步。江水又西流一百二十多里,到达汶山旧郡时,宽度才有两百多步;接着向西南奔流了一百八十里,到湿坂,岷江才显得稍微开阔一些。

【原典】

李冰作大堰[1]于此,壅江作堋[2],堋有左右口,谓之湔(jiān)堋。江入郫江[3]、捡江[4]以行舟。《益州记》[5]曰:江至都安[6],堰其右,捡其左,其正流[7]遂东,郫江之右也。因山[8]颓水[9],坐致竹木[10],以溉诸郡。又穿羊摩江[11],灌江西。于玉女[12]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水中,刻[13]要江神: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是以蜀人旱则藉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故《记》曰:水旱从人[14],不知饥馑[15],沃野千里,世号陆海[16],谓之天府也。俗谓之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谓之金堤。左思[17]《蜀都赋》云:西踰金堤者也。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18]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注释】

[1]大堰:即今都江堰,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北岷江中游。

[2]堋(péng):分水的堤坝。《太平寰宇记》中说:蜀人谓堰为堋。

[3]郫(pí)江:有学者认为即今之毗(pí)河。在四川境内,自都江堰市分岷江东流,经郫县至成都,与锦江合。

[4]捡江:在今四川省境内。

[5]《益州记》:见上节注释[3]

[6]都安:古县名,三国蜀置,今四川省都江堰市东。

[7]正流:主干流。

[8]因山:凭借山势。

[9]颓水:颓落的江水。

[10]坐致竹木:把竹木从山上滑落入江水中,随流漂至,不需搬运,故曰“坐致”。

[11]羊摩江:即今羊马河,是分外江(岷江正流)水以灌溉外江以西农田的一条干渠,故云“灌江西”。与岷江平行南流,至新津复入岷江。

[12]玉女房:今白沙街西龙溪山崖上。

[13]刻:雕刻、刻记。

[14]从人:顺从人的意愿。

[15]饥馑(jǐn):古代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谨。泛指灾荒。

[16]陆海:物产富饶之地。(www.xing528.com)

[17]左思:西晋文学家,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人,著有《三都赋》,名重一时,“洛阳为之纸贵”。

[18]征丁:征召的兵丁。

【译文】

李冰在此修造了一条大堰,截住江水做成分水堤坝,堰坝左右两边都有出水口,称为湔堋。江水流入郫江、捡江以便通航行船。《益州记》记载:大江流到都安,在右边筑堰堵水,在左边造堤控流,江的干流于是就移到东边,在郫江的右面了。利用山势滑放竹木入江,不费力气就可运到,水则可以灌溉多个郡。李冰又凿穿羊摩江,灌溉江西面的田地。在玉女房下的白沙邮,造了三个石人,立在水中,并在石人身上刻记着与水神的约定:枯水时不露脚,涨水时不没肩。因而蜀人天旱时可用来灌溉,多雨时不堵塞水流。所以《益州记》中说:水旱都任人安排,人们已不知道什么是饥荒,沃野千里,世人号称这里叫陆海,又称为天府。民间称此堰为都安大堰,也叫澈堰,又称金堤。左思《蜀都赋》中所说的:“向西越过金堤”,即指此堤。诸葛亮北征时,将此堰视为农业的命脉,国家生存的资本。他征召了一千二百名兵丁负责看护大堰,并设有堰官。

相关链接

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萄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2000年,都江堰因其为“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与青城山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都江堰风景区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玉女峰、翠月湖等景点。2020年都江堰风景区被选为“巴萄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

【原典】

江水又东径瞿巫滩,即下瞿滩也,又谓之博望滩[1]。左则汤溪水[2]注之,水源出县北六百余里上庸[3]界,南流历县,翼带[4]盐井一百所,巴[5]、川资以自给。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张伞,故因名之曰伞子盐。有不成者,形亦必方,异于常盐矣。王隐[6]晋书·地道记》曰: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盐成。盖蜀火井[7]之伦,水火相得[8],乃佳矣。

【注释】

[1]博望滩:西汉博望侯张骞(qiān)出使西域,经过瞿巫滩渡船倾覆沉没,因以名滩。

[2]汤溪水:在今重庆市云阳县。

[3]上庸:古郡名,东汉置,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

[4]翼带:两边连缀。

[5]巴:指四川省东部和重庆市一带。

[6]王隐:西晋人,字处叔,陈郡陈县(今河南省淮阳县)人,撰有《晋书》,今已亡佚。

[7]火井:出产天然气的井,古代多用来煮盐。

[8]相得:相配比例恰当。

【译文】

江水又向东流经瞿巫滩,就是下瞿滩,又称为博望滩;左岸有汤溪水流进来。汤溪水源出县城北六百多里的上庸县边界,向南流过县境,两岸有一百多处盐井,巴、川凭借这些盐井来自给。盐粒大的一寸见方,中央隆起,形状就像张开的伞一样,所以叫伞子盐。有的虽然不呈伞状,但形状也一定是方形的,和普通的盐是有区别的。王隐《晋书·地道记》记载:进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头可以煮出盐来,石头大的像升,小的像拳头,煮到水都干尽,盐就结成了。这大概与蜀地的天然气井一类,水火互相配合,才能煮出好盐来。

【原典】

江水又东迳广溪峡[1],斯乃三峡之首也。其间三十里,颓岩[2]倚木,厥势殆交[3]。北岸山上有神渊,渊北有白盐崖,高可千余丈,俯临神渊。土人见其高白,故因名之。天旱,燃木崖上,推其灰烬,下秽[4]渊中,寻即降雨。常璩[5]曰:县有山泽水神,旱时鸣鼓请雨,则必应嘉泽[6]。《蜀都赋》[7]所谓应鸣鼓而兴雨也。峡中有瞿塘、黄龙二滩,夏水回[8][9],沿[10]泝(sù)所忌。瞿塘滩上有神庙,尤至[11]灵验,刺史二千石径过,皆不得鸣角伐鼓,商旅上水,恐触石有声,乃以布裹篙足。今则不能尔,犹飨荐不辍。此峡多猨[12],猨不生北岸,非惟一处,或有取之放著[13]北山中,初不[14]闻声,将同狢兽[15]渡汶而不生矣。

【注释】

[1]广溪峡:杨守敬认为即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县大宁河口

[2]颓岩:颓落欲坠的岩石

[3]殆交:大概要交接在一起

[4]秽(huì):污秽、弄脏。

[5]常璩(qú):东晋史学家,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省崇州市)人,撰有《华阳国志》,为现存最早的古方志书之一。

[6]嘉泽:好雨水。

[7]《蜀都赋》:左思著,《三都赋》之一。

[8]回:回绕。

[9]复:形成旋涡。

[10]沿:顺流而下。

[11]尤至:极其、非常。

[12]猨(yuán):同“猿”,猿猴

[13]放著:放到。

[14]初不:一点儿也不。

[15]狢(hé)兽:外形像狐狸的兽。狢,同“貉”。

【译文】

江水继续向东流经广溪峡,这是三峡的第一峡。峡长三十里,其间惊险的危岩、斜出的树木,看起来峡谷两边的危岩斜树几乎要互相交接似的。北岸山上有神渊,渊的北面有座白盐崖,高达一千多丈,俯临着神渊。当地人看到它又高又白,所以取了这个名字。天旱时在崖上焚烧树木,把灰烬推到渊潭水中,弄脏潭水,立刻就会下雨。常璩在他的书中说:县里有山泽水神,天旱时击鼓求雨,就一定应验降下及时雨。这就是《蜀都赋》所说的:天听到鼓声而降雨。峡中有瞿塘、黄龙两处险滩,夏天洪水激起旋涡,上滩下滩都提心吊胆。瞿塘滩上有座神庙,尤其灵验,刺史二千石一级的官员经过这里,都不可吹号打鼓开道。商旅船只上水时,怕碰到石头发出声响,就用布包起撑竿的下端。现在虽然没有这么烦地去做了,但祭祀进献水神还是没有中断过。在这个峡中有很多猿猴,但北岸却没有猿猴,并且不是仅指某一处,有人捕捉了猿猴放到北山里,也听不到它一点儿的叫声,也许就像貉兽那样,过了汶水就难以生存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