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又东过堵阳县,堵水出自上粉县,北流注之。
堵水出建平郡界故亭谷,东历新城郡。郡,故汉中之房陵县也。世祖建武元年,封邓晨为侯国。汉末以为房陵郡,魏文帝合房陵、上庸、西城,立以为新城郡,以孟达为太守,治房陵故县。有粉水,县居其上,故曰上粉县也。堵水之旁有别溪,岸侧土色鲜黄,乃云可啖(dàn);有言饮此水者,令人无病而寿[1],岂有信乎?又有白马山,山石似马,望之逼真。侧水谓之白马塞,孟达为守,登之而叹曰: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更失之乎!为《上堵吟》,音韵哀切,有恻人心,今水次尚歌之。堵水又东北径上庸郡,故庸国也。《春秋·文公十六年》,楚人、秦人、巴人灭庸。庸小国,附楚。楚有灾不救,举群蛮以叛,故灭之以为县,属汉中郡,汉末又分为上庸郡,城三面际水。堵水又东径方城亭西,东北历山下,而北径堵阳县南,北流注于汉,谓之堵口。汉水又东,谓之涝滩,冬则水浅而下多大石。又东为净滩,夏水急盛,川多湍洑,行旅苦之。故谚曰:冬涝夏净,断官使命。言二滩阻碍也。
又东过郧(yún)乡南。
汉水又东径郧乡县南之西山,上有石虾(há)蟆,仓卒[2]看之,与真不别。汉水又东径郧乡县故城南,谓之郧乡滩。县故黎也,即长利之郧乡矣。《地理志》曰:有郧关。李奇以为郧子国。晋太康五年,立以为县。汉水又东径琵琶谷口,荆、益二州分境于此,故谓之琵琶界也。
【注释】
[1]寿:长寿。
[2]仓卒(cù):亦作“仓促”,匆忙急迫。
【译文】
沔水继续向东流过堵阳县,堵水发源于上粉县,向北流进沔水。
堵水发源于建平郡边界的故亭谷,向东流经新城郡。新城郡是从前汉中的房陵县。世祖建武元年把这地方封给邓晨,立为侯国。汉朝末年改为房陵郡,魏文帝把房陵、上庸、西城合并起来,设立为新城郡,派孟达去当太守,郡治设在房陵县旧城。这里有一条粉水,县城就在它的上游,所以称为上粉县。堵水旁边另有一条溪水,岸边的泥土颜色鲜黄,据说可以吃;有人说喝了这溪里的水,能使人无病而且长寿,难道这是可信的吗?附近又有白马山,山上岩石形状像马,远远望去非常逼真。水旁有个险要的地方称为白马塞,孟达当太守时,曾登临塞上慨叹道:刘封、申耽据有坚城,地方千里,难道可以又丢失吗!于是作《上堵吟》,音韵哀婉凄切,听了使人怆然。今天水边还有人歌唱吟这首诗。堵水又向东北流过上庸郡,这里是从前的庸国。《春秋·文公十六年》,楚人、秦人、巴人灭掉庸国。庸国是个小国,原来依附于楚国;楚有灾难时,它不但不去援救,反而率领各蛮族反叛,因此被灭,设立为县,隶属于汉中郡。汉朝末年时又从汉中郡分出,立为上庸郡。郡城三面临水。堵水又向东流过方城亭两面,向东北流过山下,而后向北流过堵阳县南,向北流进汉水,汇流处称为堵口。汉水又向东流过涝滩,这里冬天水浅,河床里有很多大石块。又向东流过净滩,夏天溪水又大又急,激流冲出很多漩涡,真是害苦了过往行人。因此谚语说:冬涝夏净,断官使命。是说这里两滩对交通的阻碍。
又向东流过郧乡南面。
汉水又向东流过郧乡县南面的西山,山上有石蛤蟆,乍一看来,与真蛤蟆没有什么区别。汉水继续向东流过郧乡县旧城南面,这里称为郧乡滩。郧乡县从前属黎国,就是长利县的郧乡。《地理志》记载:有郧关。李奇认为就是古时的郧子国。晋武帝太康五年设立为郧乡县。汉水又向东流过琵琶谷口,梁州、益州在这里分界,因而又称为琵琶界。
【原典】
又东北流,又屈东南,过武当县东北。
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庾(yǔ)仲雍《汉水记》谓之千龄洲。非也,是世俗语讹,音与字变矣。《地说》曰:水出荆山,东南流为沧浪之水,是近楚都。故《渔父[1]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余按《尚书·禹贡》言,导漾水,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不言过而言为者,明非他水决入也。盖汉沔水自下有沧浪通称耳。缠络鄢、郢(yǐng),地连纪、鄀(ruò),咸楚都矣。渔父歌之,不违水地,考按经传,宜以《尚书》为正耳。汉水又东为佷(hěn)子潭,潭中有石碛(qì)洲,长六十丈,广十八丈,世亦以此洲为佷子葬父于斯,故潭得厥目[2]焉,所未详也。汉水又东南径武当县故城北,世祖封邓晨子棠为侯国。内有一碑,文字磨灭,不可复识,俗相传言,是《华君铭》,亦不详华君何代之士。汉水又东,平阳川水注之,水出县北伏龙山,南历平阳川,径平阳故城下,又南流注于沔。沔水又东南径武当县故城东,又东,曾水注之。水导源县南武当山,一曰太和山,亦曰上山,山形特秀,又曰仙室。《荆州图副记》曰:山形特秀,异于众岳,峰首状博山香炉,亭亭远出,药食延年者萃焉。晋咸和中,历阳谢允,舍罗邑宰隐遁斯山,故亦曰谢罗山焉。曾水发源山麓,径越山阴,东北流注于沔,谓之曾口。沔水又东径龙巢山下,山在沔水中,高十五丈,广员一里二百三十步,山形峻峭,其上秀林茂木,隆冬不凋。
【注释】
[1]渔父:打鱼的老人。
[2]厥目:那个称谓。厥,那个。目,名称。
【译文】
汉水继续向东北流,然后又转向东南,流过武当县东北。
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一个沙洲,名叫沧浪洲。庾仲雍《汉水记》中称为千龄洲,是不对的。这是民间口头相传造成的语讹,音与字都改变了。《地说》记载:水发源于荆山,流向东南方,称为沧浪之水,这里临近楚国都城。因此《渔父歌》唱道:沧浪之水很澄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很混浊,可以洗我的脚。我考查《尚书·禹贡》的记载:导引漾水向东流称为汉水,再向东流称为沧浪水。这里不说经过而说称为,说明不是其他的水流进来,而是汉沔水从这里以下有沧浪水的通称。水流绕过鄢、鄀,两地与纪、郢相连,都是楚国的都城。渔父唱的歌,与河流和地点都没有违背,查考经传,应当以《尚书》为准。汉水又向东流,有佷子潭,潭里有石碛洲,长六十丈,宽十八丈,世人都认为这是佷子葬父的地方,因此潭就得了佷子潭的名称,但未去了解详细情况。汉水又向东南流过武当县旧城北,世祖刘秀把这里封给邓晨的儿子邓棠,立为侯国。城内有一块石碑,文字已模糊不清,不能辨认了。民间相传说碑文是《华君铭》,也不知华君是哪个朝代的人。汉水接着向东流,平阳川水流进来。川水发源于县城北面的伏龙山,向南流经平阳川,流过平阳旧城下,再向南流进沔水。沔水接着流向东南,经过武当县旧城东面,又向东流,曾水流进来。曾水发源于县南的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也叫上山,山形秀美独特,有仙室之称。《荆州图副记》记载:山形秀美独特,不同于群峰,峰顶的形状像博山香炉,亭亭独立,远出众山之上,那些希望服药以延年益寿的人,都聚集在山上。晋朝咸和年间,历阳人谢允,辞去罗邑县宰的官职,隐居在这座山,因此又称谢罗山。曾水发源于山麓,流过山北,向东北流进沔水,汇流处称为曾口。沔水又向东流经过龙巢山下,山在沔水之中,高十五丈,方圆一里二百三十步,山形峻峭,山上林木茂密青翠,即使到了严冬也不凋零。
【原典】
沔水[1]又东径万山北,山上有邹恢[2]碑,鲁宗之[3]所立也。山下潭中有杜元凯碑,元凯好尚[4]后名,作两碑并述己功,一碑沉之岘山[5]水中,一碑下之于此潭,曰:百年之后,何知不深谷为陵[6]也?
【注释】
[1]沔水:水名,汉水的上游,在陕西省,古代也指整个汉水。
[2]邹恢:清代学者沈钦韩认为,邹恢疑是郗恢之误。
[3]鲁宗之:南朝宋鲁爽之祖,字彦仁,历官至南郡太守,封南阳郡公。
[4]好尚:喜好。
[5]岘(xiàn)山:在今湖北省襄阳市。
[6]深谷为陵:深谷变成山陵。语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译文】
沔水继续向东流过万山北,山上有东晋南阳郡公鲁宗之所立的邹恢碑。山下水潭中有杜元凯碑,杜元凯喜欢身后留名,刻了两块石碑,记述自己的功绩,一块石碑沉在岘山水中,另一块沉在这个水潭中,他说:百年以后,怎么知道低谷就不能变为山陵呢?
【原典】(www.xing528.com)
水又东入侍中[1]襄阳侯习郁鱼池。郁依范蠡[2]《养鱼法》作大陂,陂长六十步,广四十步,池中起钓台,池北亭,郁墓所在也。列植[3]松篁(huáng)于池侧沔水上,郁所居也。又作石洑[4],逗引[5]大池水于宅北作小鱼池,池长七十步,广二十步,西枕[6]大道,东北二边限[7]以高堤,楸(qiū)竹夹植,莲芡[8]覆水,是游宴之名处也。
【注释】
[1]侍中:官名,秦置,两汉沿袭,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而显贵。
[2]范蠡:春秋时期楚三户(今河南省淅川县)人,字少伯,晚年自号陶朱公。
[3]列植:排列成行栽种。
[4]洑(fú):水在地面下流。
[5]逗引:疏导。
[6]枕:接近、靠近。
[7]限:阻隔、阻挡。
[8]芡(qiàn):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池中。像荷叶,浮在水面,略像鸡头,故亦叫鸡头。
【译文】
陂水向东流进侍中襄阳侯习郁的鱼池。习郁按照范蠡的《养鱼法》,造了个大池塘,塘长六十步,宽四十步,池中建了座钓台,池北有座亭子,就是习郁墓所在的地方。在池旁的沔水岸边种了一片松林和竹林,这就是习郁的住处。又用石块砌了一条暗沟,把大池中的水引到住宅北面,造了个小鱼池。小鱼池长七十步,宽二十步,西边紧靠大路,东北两边筑了高堤,堤岸两边种植楸树和翠竹,池中莲叶荷花和芡叶铺满水面,真是游乐宴饮的绝佳去处。
【原典】
沔水又南与疏水合,水出中庐县西南,东流至邔县北界,东入沔水,谓之疏口[1]也。水中有物如三四岁小儿,鳞甲如鲮鲤[2],射之不可入。七八月中,好在碛[3]上自曝,膝头[4]似虎,掌爪常没水中,出膝头,小儿不知,欲取弄戏,便杀人。或曰,人有生得者,摘其皋厌[5],可以小使。名为水虎者也。
【注释】
[1]疏口:今湖北省襄樊市小河镇附近。
[3]碛(qì):沙石积成的浅滩。
[4]膝头:膝盖头。
[5]皋厌:鼻子。一说水虎的生殖器官。
【译文】
沔水继续向南流,与疏水汇合,疏水发源于中庐县两南,向东流到邔县背界,然后向东流进沔水,汇流处称为疏口。这里的水中有一种动物,像三四岁的小孩,身上有穿山甲那样的鳞片,箭也射不进去。七八月间,它喜欢在沙石滩上晒太阳,膝头像虎,脚掌和爪子常没在水中,只露出膝头,小孩子不知道,想去拿来玩,它便会把人弄死。有人说,如果能捉住活的,把它的鼻子割下,就可以驯服它。这种动物叫水虎。
【原典】
沔水又东得[1]浐(chǎn)口,其水承大浐、马骨诸湖水,周三四百里,及其夏水来同[2],渺若沧海,洪潭巨浪,萦连[3]江沔,故郭景纯[4]《江赋》云:其旁则有朱[5]、浐、丹、漅(cháo)是也。
【注释】
[1]得:到。
[2]同:汇合、交汇。
[3]萦连:回绕连接。
[4]郭景纯:郭璞,字景纯,东晋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曾经注释的《尔雅》《方言》《山海经》《穆天子传》等皆流传至今。
[5]朱:即朱湖,在今江苏省溧阳市东南方向。
【译文】
沔水继续向东流到浐口,这条水承接大浐、马骨等湖水,周围三四百里,到了夏季涨水汇流进来,就变得像大海一样辽阔无际了,水深浪大,与江沔萦纡曲折地连在一起,所以郭景纯在《江赋》中说:沔水近旁则有朱、浐、丹、漅诸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