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睢水、瓠子河、汶水-《水经注全鉴》第二十四卷

睢水、瓠子河、汶水-《水经注全鉴》第二十四卷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理志》记载:睢水上游承纳陈留县浚仪的狼汤水。睢水继续向东流过高阳故亭北面,俗称陈留北城,其实并不是。睢水又向东流,水流积蓄成湖,俗称白羊陂,方圆四十里。睢水右边有奸梁陂水流进来,这条水上流承纳汳水,向东北流过雍丘城北面,又向东分为两条水,称为双沟,一同流进白羊陂。这条水上流承接汳水,称为洛架水,水向东南流进睢水。文帝十二年,封少子武为梁王,太后之爱子、景帝宠弟也。献弓而归,三日而死。

睢水、瓠子河、汶水-《水经注全鉴》第二十四卷

【原典】

睢水出梁郡鄢县。

睢水出陈留县西蒗荡渠,东北流,《地理志》曰:睢水首受陈留浚仪狼汤水也。《经》言出鄢,非矣。又东径高阳故亭北,俗谓之陈留北城,非也。苏林曰:高阳者,陈留北县也。按在留,故乡聚名也。有汉广野君庙碑,延熹六年十二月,雍丘令董生,仰余徽于千载,遵茂美[1]于绝代,命县人长照为文,用章不朽之德。其略云:辍洗分餐,咨谋帝猷,陈郑有涿鹿之功,海岱无牧野之战,大康华夏,绥静黎物,生民以来,功盛莫崇。今故宇无闻,而单碑介立矣。《陈留风俗传》曰:郦氏居于高阳,沛公[2]攻陈留县,郦食其有功,封高阳侯。有郦峻,字文山,官至公府掾,大将军商,有功,食邑于涿,故自陈留徙涿。县有鉼(bǐng)亭、鉼乡,建武二年,世祖封王常为侯国也。睢水又东径雍丘县故城北,县,旧杞国也。殷汤、周武以封夏后,继禹之嗣。楚灭杞,秦以为县。圈称曰:县有五陵之名,故以氏县矣。城内有夏后祠。昔在二代,享祀不辍。秦始皇因筑其表为大城,而以县焉。睢水又东,水积成湖,俗谓之白羊陂,陂方四十里,右则奸梁陂水注之,其水上承陂水,东北径雍丘城北,又东分为两渎,谓之双沟,俱入白羊陂。陂水东合洛架口,水上承汳水,谓之洛架水,东南流入于睢水。睢水又东径襄邑县故城北,又东径雍丘城北,睢水又东径宁陵县故城南,故葛伯国也,王莽改曰康善矣。历鄢县北,二城南北相去五十里,故《经》有出鄢之文。城东七里,水次有单父令杨彦、尚书郎杨禅字文节兄弟二碑,汉光和中立也。

【注释】

[1]茂美:优美的典范。

[2]沛公:汉高祖刘邦

【译文】

睢水发源于梁郡鄢县。

睢水发源于陈留县西边的蒗荡渠,向东北流。《地理志》记载:睢水上游承纳陈留县浚仪的狼汤水。《水经》中说发源于鄢县,这是不对的。睢水继续向东流过高阳故亭北面,俗称陈留北城,其实并不是。苏林说:高阳是陈留北面的县。经考查,高阳是陈留从前的村落名。那里有汉广野君庙碑,延熹六年十二月,雍丘县令董生仰慕广野君遗留于千载的高风,崇奉他空前绝后的优美典范,因此嘱县人长照撰文,以表彰他不朽的美德。文中大意说:高祖像周公一样礼贤下士,广野君则尽心为他出谋划策。袭陈留得秦积粟,功勋卓著;青徐等地,不战而定,使国家富强,人民得以安宁。自古以来,没有比这更高的功勋了。今天旧祠庙因年代久远已默默无闻,只有这块庙碑还孤零零地竖立着。《陈留风俗传》记载:郦氏居住在高阳乡,沛公攻陈留县,郦食其因献计有功,被封为高阳侯。族人郦峻,字文山,曾任公府掾。大将军郦商有功,受封以涿郡为食邑,因此他从陈留迁往涿郡。陈留县有鉼亭、鉼乡。东汉建武二年,世祖刘秀把这地方封给王常,立为侯国。睢水又向东流过雍丘县旧城北面。雍丘县是从前的杞国,商汤和周武王曾把此地封给夏的子孙,以延续大禹的后嗣。后来楚灭了杞国,秦朝时设置为县。圈称说:县里有五陵之丘,所以县名叫雍丘。城内有夏后祠,从前商周二代从未停止过祭祀。秦始皇时,在外围修筑了大城墙,并设置为县。睢水又向东流,水流积蓄成湖,俗称白羊陂,方圆四十里。睢水右边有奸梁陂水流进来,这条水上流承纳汳水,向东北流过雍丘城北面,又向东分为两条水,称为双沟,一同流进白羊陂。白羊陂水向东流,汇合洛架口。这条水上流承接汳水,称为洛架水,水向东南流进睢水。睢水又向东流过襄邑县旧城北面,又向东流过雍丘城北面。睢水又继续向东流过宁陵县旧城南面,过去这里是葛伯国,王莽时改名为康善。睢水流过鄢县北面,鄢县与宁陵县两城南北相距五十里,所以《水经》里有睢水发源于鄢县的记录。鄢县城东七里,水边有单父县令杨彦、尚书郎杨禅(字文节)兄弟的两块墓碑,碑立于汉光和年间。

【原典】

秦始皇二十二年以为砀郡[1]。汉高祖尝以沛公为砀郡长,天下既定,五年为梁国。文帝十二年,封少子武为梁王,太后之爱子、景帝宠弟也。是以警卫[2]貂侍,饰同天子,藏珍积宝,多拟京师;招延[3]豪杰,士咸归之,长卿之徒,免官来游。广睢阳[4]城七十里,大治宫观、台苑、屏榭,势并皇居。其所经构[5]也,役夫流唱,必曰《睢阳曲》,创传由此始也。城西门即寇先[6]鼓琴处也。先好钓,居睢水旁,宋景公问道不告,杀之。后十年,止此门鼓琴而去,宋人家家奉事之。南门曰卢门也。《春秋》:华氏居卢门里叛。杜预[7]曰:卢门,宋城南门也。司马彪《郡国志》曰:睢阳县有卢门亭,城内有高台,甚秀广[8],巍然介立,超焉独上,谓之蠡台[9],亦曰升台焉,当昔全盛之时,故与云霞竞远矣!《续述征记》[10]曰:回道似蠡,故谓之蠡台。非也。余按《阙子》,称宋景公使工人为弓,九年乃成。公曰:何其迟也?对曰:臣不复见君矣,臣之精尽于弓矣。献弓而归,三日而死。景公登虎圈之台,援弓东面而射之,矢于孟霜之山,集于彭城之东,余势逸劲,犹饮羽[11]于石梁。然则蠡台即是虎圈台也,盖宋世牢虎所在矣。晋太和中,大司马[12]桓温入河,命豫州刺史袁真开石门,鲜卑[13]坚戍此台,真顿甲坚城之下,不果而还。蠡台如西[14],又有一台,俗谓之女郎台。台之西北城中有凉马台,台东有曲池,池北列两钓台,水周六七百步。蠡台直东,又有一台,世谓之雀台也。城内东西道北,有晋梁王妃王氏陵表,并列二碑,碑云:妃讳粲,字女仪,东莱[15]曲城人也。齐北海府君之孙,司空东武景侯[16]之季女,咸熙元年嫔于司马氏,泰始二年妃于国,太康五年薨,营陵于新蒙之,太康九年立碑。东即梁王之吹台也,基陛阶础尚在,今建追明寺。故宫东即安梁之旧地也,广周五六百步,水列钓台。池东又有一台,世谓之清泠台。北城凭隅,又结一池台。晋灼[17]曰:或说平台在城中东北角,亦或言兔园在平台侧。如淳曰:平台,离宫所在,今城东二十里有台,宽广而不甚极高,俗谓之平台。余按《汉书·梁孝王传》称:王以功亲为大国,筑东苑,方三百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复道自宫东出杨门之左,杨门即睢阳东门也。连属于平台则近矣,属之城隅则不能,是知平台不在城中也。梁王与邹、枚、司马相如之徒,极游于其上,故齐随郡王《山居序》所谓西园多士,平台盛宾,邹、马之客咸在,《伐木》之歌屡陈,是用追芳昔娱,神游千古,故亦一时之盛事。

【注释】

[1]砀(dàng)郡:古郡名,秦置,今河南省商丘市南。

[2]警卫:警戒保卫人员。

[3]招延:延请。

[4]睢阳:古县名,秦置,今河南省商丘市。以在睢水之阳得名。

[5]经构:建筑

[6]寇先:春秋时宋国人,曾以钓鱼为业。

[7]杜预:西晋文学家,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进爵当阳县侯,自称有“左传癖”,著有《春秋左氏传集解》传世。

[8]秀广:高耸广阔。

[9]蠡(lǐ)台:今河南省商丘市城内。即下文的“虎圈之台”。

[10]《续述征记》:晋人郭缘生撰。

[11]饮羽:中箭,箭头射入。

[12]大司马:官名,掌邦政,魏晋时位在三公之上。

[13]鲜卑:指鲜卑族慕容氏。

[14]如西:以西。

[15]东莱:古郡名,汉置,今山东省莱州市。

[16]司空东武景侯:指三国魏人王基,字伯舆,死后追赠司空,谥曰景侯。

[17]晋灼:晋朝河南(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官至尚书郎,著《汉书音义》。

【译文】

秦始皇二十二年,在这个地方设置砀郡。汉高祖曾以沛公的身份担任过砀郡长,天下平定后,汉高祖五年将砀郡封为梁国。汉文帝十二年,封小儿子刘武为梁王,梁王刘武是窦太后的爱子、景帝的宠弟。因此梁王手下的警卫和侍从,穿戴与装饰同天子一样,储藏的金银珠宝多得可与京师相比;他延请天下豪杰,四方贤士都来归附他,像司马长卿这样的名士,也弃官前来投奔。他扩建睢阳城为七十里,并大兴土木,修建宫观苑囿、亭台屏榭,建得与皇帝的居处一样富丽堂皇。营建宫苑时,役夫们都传唱着《睢阳曲》,《睢阳曲》就是从那时开始创作并流传下来的。城西门就是寇先弹琴的地方。寇先爱好钓鱼,住在睢水岸边,宋景公向他询问道术,他不说,宋景公就杀了他。十年后,寇先来到这座城门前弹琴之后离去,宋人家家户户都奉祀他。南门也叫卢门。《春秋》中记载:华氏居住在卢门里,后来反叛了。杜预说:卢门是宋城南门。司马彪《郡国志》记载:睢阳县有卢门亭,城内有高台,非常高阔,巍然矗立,超然独上,称为蠡台,也叫做升台,从前在它全盛的时期,简直可与云天比高!《续述征记》记载:登台的梯级螺旋而上,所以称为蠡台。其实并非如此。我查考过《阙子》,说宋景公叫工匠为他制弓,九年的时间才制成。宋景公问:为什么做得那么久?回答说:我不能再见君王了,我的全部精力都倾注入这张弓上了。工匠献了弓回去,三天后就死了。景公登上虎圈台,拉弓搭箭向东方射去,箭矢飞过孟霜山,落在了彭城东边,箭矢的剩余力道,仍能深深扎进石桥中。那么蠡台就是虎圈台了,这是刘宋时关虎的地方。晋太和年间,大司马桓温率兵到达大河之滨,要求豫州刺史袁真打开石门,鲜卑族慕容氏坚守此台,袁真屯兵于坚城的下面,无法达到目的,只好撤兵而回。蠡台之西又有一台,俗称女郎台。台的西北城内有座凉马台,台的东面有曲池,池北有两个并列的钓鱼台,池周围约六七百步。蠡台正东还有一座台,民间称为雀台。城内有一条东西向大道,道北有晋朝梁王妃王氏墓,墓前并列立着两块墓碑,碑上刻着:王妃名粲,字女仪,东莱郡曲城人。齐北海府君的孙女,司空东武景侯的小女儿,咸熙元年嫁给司马氏,泰始二年立为妃,太康五年去世,在新蒙营建陵墓,太康九年立碑。陵墓东面就是梁王的吹台,台址和台阶柱础还在,现在建了追明寺。故宫东面就是安梁旧地,周围五六百步,水边排列着几个钓台。池东边又有一台,民间称作清泠台。北城靠城角又建有一处池台。晋灼说:有人说平台在城中东北角,也有人说兔园在平台旁边。如淳说:平台是梁王离宫所在的地方,现在城东二十里处有一座台,相当宽广,但不是很高,俗称平台。我查阅《汉书·梁孝王传》,其中说:梁王凭着功劳和皇亲关系受封大国,他修建的东苑方圆三百里,扩建睢阳城七十里,大兴土木,建造宫室,修筑天桥复道,复道从王宫一直连接到平台,有三十多里。这些天桥复道从王宫向东出杨门往左,杨门就是睢阳东门。说天桥连接到平台大致差不多,说连接到城的东北角就不可能了,由此可知平台不在城中。梁王与邹阳、枚乘、司马相如等人常在平台上尽情游乐,因此齐随郡王在《山居序》中说:西园士人众多,平台盛筵宾客,邹阳、司马相如等名流都在,《伐木》之歌不断吟唱,以为追思昔日之欢,神游千古,所以也是一时的盛事。

【原典】

武帝元光三年,河水南泆[1],漂害民居。元封二年,上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2]决河。于是上自万里沙还,临决河,沉白马玉璧,令群臣将军以下皆负薪填决河,上悼[3]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虑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宁,功无已时兮吾山[4]平。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正道[5]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放远游。归旧川[6]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皇[7]谓河公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桑[8]浮兮淮、泗满,久不返兮水维缓。一曰:河汤汤[9]兮激潺湲,北渡回兮迅流难,搴长茭兮湛美玉,河公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10]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隤[11]竹林兮楗石菑,宣防塞兮万福来。于是卒塞瓠子口,筑宫于其上,名曰宣房宫,故亦谓瓠子堰为宣房堰,而水亦以瓠子受名焉。平帝已后,未及修理,河水东浸,日月弥广。永平十二年,显宗诏乐浪[12]人王景治渠筑堤,起自荥阳,东至千乘[13],一千余里。景乃防遏冲要,疏决[14]壅积,瓠子之水,绝而不通,惟沟渎存焉。

【注释】

[1]泆(yì):通“溢”,漫溢。

[2]瓠子:古水名,自今河南省濮阳市南分黄河水东出,经山东境内,东注济水。

[3]悼:伤心、悲伤。(www.xing528.com)

[4]吾山:古山名,又称鱼山,在今山东省东阿县南、黄河西。“吾”与“鱼”古音相同。

[5]正道:正常的河道。

[6]归旧川:回归到原来的河道。

[7]皇:这里指汉武帝。

[8]啮桑:古邑名,今江苏省沛州市西南。

[9]汤(shāng)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10]卫人:卫地人。颜师古曰:“东郡本卫地,故言此卫人之罪也。”

[11]隤(tuí):崩落、败坏。

这里指砍伐。

[12]乐浪:郡名,汉武帝灭朝鲜所置,今朝鲜平壤市。

[13]千乘(shèng):古县名,西汉置,今山东省高青县。

[14]疏决:疏通。

【译文】

到了汉武帝元光三年,瓠子河水向南泛滥,淹没民房。元封二年,武帝派遣汲仁、郭昌征发役卒数万人,堵塞瓠子河的决口。于是武帝从万里沙回来,亲临决河的地点,把白马玉璧沉入水中,并令群臣将军以下都去背木柴堵塞决口。武帝悲叹堵塞决口没有成功,于是作歌道:瓠子河决口了怎么办?滚滚洪涛,真担心遍地成江河洪水泛滥,大地怎能安宁,治河永无尽时,连吾山也掘平。吾山掘平啊,巨野泽横溢,鱼群不安地翻腾啊,治河已快到冬季!河道冲毁了河水乱流,好比蛟龙跑出来恣意远游!回到原来的河道吧,滔滔的河水!请以神灵法力护佑众生。如果不是登山祭天,我哪能知道关外百姓的苦辛!河神你啊怎么如此不仁?无休无止地泛滥啊真愁人!啮桑已被淹没,淮、泗水高涨,大水迟迟不退,百姓久久难回乡!另一首是:大河滚滚,激起一片涛声,急流汹涌,难以北渡,只好回舟暂停。拉起长竹索啊,把美玉下沉,河神已答应啊木材却不够用!木柴不够用,卫人遭苦痛!草木焚烧已尽,拿什么抵御洪水?砍伐竹林,再搬来石块,堤防都填好了,幸福就会来!于是终于堵塞了瓠子河决口,并在堤坝上建了一座宫,称为宣房宫,因此也称瓠子堰为宣房堰,水也就以瓠子命名了。平帝以后,未及时修理河堰,河水向东浸漫,受淹的范围愈来愈大。东汉永平十二年,显宗下诏命乐浪人王景筑堤治理河渠,从荥阳开始,向东直至千乘,治理河道一千多里。于是王景在那些水道要冲处建造了堤防堰坝,并疏通壅塞的河道,瓠子河的水从此就不通了,只留下沟渠。

【原典】

《从征记》[1]曰:汶水[2]出县西南流,又言自入莱芜[3],夹路连山百数里,水隍[4]多行石涧中。出药草,饶松柏,林藿[5]绵蒙[6],崖壁相望。或倾岑[7][8]径,或回岩绝谷,清风鸣条[9],山壑俱响。凌[10]高降深,兼惴栗[11]之惧,危蹊断径,过悬度[12]之艰。未出谷十余里,有别谷在孤山,谷有清泉,泉上数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入穴丈余,高九尺许,广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13]烟墨犹存。谷中林木致密[14],行人鲜[15]有能至矣。又有少许山田,引灌[16]之踪尚存。

【注释】

[1]《从征记》:东晋戴延之著,又称《西征记》,全称为《从刘武王西征记》。

[2]汶水:古代济水的支流,今称大汶河,已成为黄河水系的一条河流。

[3]莱芜谷:在今山东省莱芜市西南。

[4]水隍:水沟渠,这里指水流。

[5]林藿:树木丛林。

[6]绵蒙:浓密茂盛的样子。

[7]倾岑:倾斜欲坠的高山。

[8]阻:阻拦。

[9]鸣条:风吹树枝发出声响。

[10]凌:攀登、翻越。

[11]惴栗:恐惧战栗。

[12]悬度:古代有些地方地形艰险,没有道路,只有使用绳索等凌空穿越,即为悬度之法。

[13]薪爨(cuàn):用柴烧火做饭

[14]致密:严密、茂密。

[15]鲜(xiǎn):少。

[16]引灌:引水灌溉。

【译文】

《从征记》记载:汶水发源于莱芜县,向西南流;又说,流入莱芜谷后,道路两边起伏的群山绵延有一百多里,水道大都流在乱石累累的山涧之中。汶水源出的这一带山中盛产药草,遍地松柏,丛林茂密连绵,断崖峭壁,遥相对立。有的地方险峻的山峰挡住去路,有的地方环绕的岩石隔绝深谷,山风吹动,树枝鸣声响彻幽谷。攀登高峻的山峰,走入幽深的山谷,都令人心惊胆战,有时路绝崖断,比绳索引渡更加艰险。离出谷还有十多里,一座孤峰下另有一处山谷,山谷里有清泉,泉上数丈处有两个石洞,能容人行走,进入洞口一丈多,洞内高约九尺,宽有四五丈,据说是古人穴居的地方,洞里还有用柴火做饭留下的黑烟痕迹。山谷中树木茂密,行人很少能有到达这里的,这里还有少许山田,引水灌溉的痕迹还在那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